朱启山在沁源的历史
一些村庄为了纪念历史上的英雄,见证英雄的事迹,曾短暂地更改过村名。长子县石柘镇南沟河村原名西沟村。1944,二区队长敖为保护群众与日军同归于尽。政府授予连晋敖英雄称号,南沟河改名为金敖村,现在改名为向阳沟村。潞城市店上镇高(屯留县四堤村人)在1942担任第五区区长。他深入虎穴,不幸被日军杀害。为纪念高,更名为村,并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沁源县下庄村,为纪念杀敌英雄贾,更名为村,后又改回原名。
一些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英雄居住的村庄也因此闻名天下。魏,抗日英雄,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政委,屯留县芦村乡王村人,1941年卒于东北。1940,秦县张远镇乔家湾村闫(死亡之柱班长)被捕,与两个女儿同时牺牲。1941年,等5名党员在沁县牛寺乡曲珊村壮烈牺牲。黎城县红井乡庄头村武装部指导员康老虎不幸身亡。平顺县石城镇何裕村民战士王金书为掩护群众跳崖与敌同归于尽,赠送“国粹”牌匾。武乡县上思乡马家庄村神枪手马应元,牺牲后在第二次英雄会上被追认为英雄。壶关县洞井岭乡石盆村的牛宝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武乡县蟠龙镇白家庄村少年英雄李爱民,13岁时被日军杀害。沁源还有一个民族英雄朱启山。
武乡县乡徐家垴村的王九桓是八路军花木兰,襄垣县村的赵是杀敌英雄,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的关是神枪手,武乡县古城镇南沟村的乔猴子是脱离民兵的英雄,沁源县交口乡村的李德昌是杀敌英雄,潞城市牛蹄乡李庄村的是壶关县吉店乡河口村有秦德彪游击队,武乡县犹大乡早坤村的魏领导的游击队在太行山区很有名气。石城镇老神脚村岳增玉组织八路军漳河游击队。平顺县石城镇斗口村的赵组织了中国青年救国会,担任延安龙洞中学校长。沁源县沁河镇城西村宋乃德,抗战时期组织学生抗日武装,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修建“宋公堤”。
新村的新名字叫新火传。
我们城市里有一些村庄。解放前,旧名改为新名,鼓励群众斗争到底。沁源县数量最多。交口乡石爻上村改名为钟毅村,鸡刀岩村改名为强子村,曹家沟村改名为永义村,花雨村改名为新义村,鼓舞群众抗日。赤石桥乡沙滩地村更名为桃园村,意为“桃园三结义”、“与* * *”战斗。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保密和形势发展,王河村更名为程村,钟发乡老窑子村也因保密更名为友仁村。襄垣县西营镇秋树地村,抗战时期改为兴民村,意为* * *与抗战同。武乡县盘龙镇安乐庄村,原名孔角,因新华日报社驻此而更名为1940。平顺县石城镇原名王家庄村,沁源县官滩乡庆忌村原名泽沟,襄垣县湖亭镇建华村原名箭谷。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以红色寓意命名,我市就有很多。沁县南泉乡东风村原名马条,长治县工农村原名孔龙庄,屯留县东支河村因1967迁至潞城市而更名为红卫村,改革开放后更名为何仪村。市区有太行街、八一广场、延安路、五一桥、解放街等红色地名。1958期间,当时的许多公社都被冠以“东方红、五星、红专、灯塔、火星”等红色名词,如潞城市的中苏公社、长子县的陈楠灯塔公社、屯留县的吴语丰收公社等。“文革”期间,市区东街改为东风路,西街改为红星路,南街改为战斗路,南郊改为反修路,北郊改为建设路。五马街,原名工农公社,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市涌现出许多名村,为长治争光。从65438年到0957年,长治县殷诚镇巨寨村成为全国无文盲村,大辛庄镇郊区王村是山西省第一个中苏友好集体村。文革期间,长治县北城乡程楠村的人防地道闻名全国。上世纪,屯留县里高乡王公庄村因其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农业改田实验项目示范村”。壶关县金庄村召开中国北方谷子高产经验交流会。嵩县、湖亭镇、湘源厂、长治县郝家庄乡安城村的村民兵,都是全省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