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中学国际班
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有的人三四年级学了一两千个汉字就开始看报纸杂志小说。虽然阅读时经常会遇到不熟悉的单词,但句子和文章的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也许一个你不认识的单词,多接触几次后,会慢慢猜出它的意思。通过这种阅读,学生快速提高对汉字的掌握和汉语水平。试想一下:有多少中文文本相当于一部小说?而学生学完一本语文教材需要一个学期,读完一本小说只需要一两天。
学英语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后,就可以开始阅读课本以外的一些资料了。通过不断的阅读,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英语水平。
这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语文资料,即使有点难。第一个原因是学生虽然汉字有限,但对自己掌握的汉字非常熟练;第二个原因是,有些中国学生虽然不知道,但可能在生活中听过,知道它的意思,一看到就猜出来。但对于英语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但对这些单词的用法并不熟练,一些常用的单词或由其构成的句子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含义。至于不熟悉的单词,同学们都没见过,也没听过。因此,学生在阅读时猜测单词的意思可能会非常困难,甚至会让他们感到无法继续阅读。
所以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很重要。此外,在学生最初的阅读中,可能需要家长或其他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引,使他们能够开始阅读并坚持阅读。
比较好的课外读物是其他版本的课本,读起来相当吃力。比如不同学校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有不同版本,新单词出现在这个版本的第一本书里,而在另一个版本里,可能在第一本书里,第二本书里,或者第三本书里。所以,在学习一个版本的教材时,可以用同级别的另一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材料,读起来不太难,还可以接触到一些生词。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使用英语专业教材作为阅读材料。还有教材,比如现在流行的《新概念英语》,刚好有四本书,从最简单的文章到最难的都有,所以你也可以选择其中一本作为课外读物。
之所以选择教材作为阅读材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课的生词都会在课后列出来,没有列出来的单词一定是之前学过的,这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总结单词。
阅读其他课外教材时,可以使用以下快速阅读方法:
第一天,第一课结束后翻到单词表,把所有单词拼出来。然后,回到正文,眼睛逐行扫描,尽量不要加工句子的意思,在单词表中找到单词或者句子中不熟悉的单词时,用铅笔做个小记号。翻到下一课做同样的事情,前五课依次做同样的事情。
第二天,回到第一课,先读课文后面的单词,然后再读或再读课文。接下来,依次只读第二课到第六课词汇清单上的单词,不读课文。读完第六课后,用铅笔在第六课课文中标出你不认识的单词。
初三以后,每天背一课,重复第二天的动作,直到把课本看完。
读完整本教材后,翻到书末的单词表,依次读所有单词。如果你觉得有些单词很难,你几乎记不住,就拿一张纸抄下来。
十天后,你可以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教材。阅读时,先看最后一个单词表,再把写下的硬单词抄写一遍,然后回到每篇课文,先看课后单词,再看课文。
这样读两三遍,大部分生词基本都能认了,有些实在记不住、认不出来的单词就不要管了。可以开始看下一本教材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要去关注课文后面的语法点,问题,练习。整本教材看了几遍,我觉得看这些内容不会太难,再看一遍也不迟。也可以看完第二本书再看第一本书。讲到这里,顺便看一下课文后面的语法点和练习,你会觉得更容易理解。对于简单的习题,也可以边看边默默构思如何作答。
如果你读完第一本书,读第二本,再读第三本,因为每一课都会引入相当数量的生词,而在阅读过程中,你并不一定要掌握所有读过的单词,生词可能会越积越多。所以,可能在第三本的某一节课,我觉得文章太难读了。此时,可以停止阅读第三册,选择阅读难度与第二册相近的其他版本教材。因为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生词的安排不一样,所以可以互补。看完另一个版本的第二卷,再看第三卷,阅读难度会小很多。
当单词量达到一定程度,阅读材料就不必局限于课本。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作为阅读材料。这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强,阅读习惯好,学英语并不难。通过英语这把钥匙,打开另一扇知识之门,这是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第一次学习母语时,我们不学习语法规则。进入小学后,老师逐渐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让学生了解单词的分类和句子的构成。但纵观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学习,学生对汉语语法的了解并不多,内容零散不系统。如果你在书店随便翻开一本《现代汉语语法》,你会发现上面有很多我们没听说过的语法术语,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不会注意到的单词和句子的详细用法和分类分析。虽然我们的汉语语法知识那么差,但我们还是能熟练地使用汉语,并不觉得有什么水平不足。
在英语学习中,要求我们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一个非常详细而严谨的体系。虽然我们的英语水平不如英美本土人,但是我们的英语语法知识可能比他们还要高。然而,虽然我们有如此高的语法水平,但我们无法避免在英语的使用中被拉伸和出错。
为什么会这样?
所谓语言中的规则,就是对语言使用中存在的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在语言使用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符合规则的特例和成语。但不能说这些特例和成语就是错的,要按照语法规则去纠正。相反,需要修改和扩展语法规则以适应这些特殊情况和习惯用法。如果要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随着岁月的变迁,语言也在慢慢变化。一些原本符合规则的用法逐渐不再使用,一些原本违反规则的新用法使用较多,于是会在语法系统中构造新的规则来容纳这些用法。
可见语法规则是建立在大量使用材料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学习母语时,我们首先学习大量材料的使用,然后我们开始接触语法。语法知识的学习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归纳,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在使用语言时更加严谨、有逻辑、符合大众的普遍标准。但总的来说,没有语法知识也能熟练运用汉语,语法知识起到了进一步锦上添花的作用。
然而,我们学习英语时,认识的单词很少,阅读的文章很少,用英语交谈,大脑中储存的英语材料很贫乏。虽然我们学了很多语法规则,但是这些规则是建立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只学一两句关于某个语法知识,只知道一两个关于某个发音规则的单词,这样的规则和特例有什么区别?相反,如果我们在学习一个规则的时候,大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材料,那么这个规则的学习就会让我们觉得豁然开朗。我们可以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材料,但是对规则的掌握,让我们可以在更广泛的应用中从容应对。
以发音规则为例,有一个简单的发音规则:G发在元音I、E、Y[〔D3]之前,a、O、U [G]之前。但是一些常用的词:付出和得到,恰恰违背了这个规律。如果我们没有大量的单词,只认识一些常用的单词,那么这个规则对我们来说不仅没有用,反而可能会让我们犯错误。然而,大多数单词,尤其是不太常用的单词,都有这个规则。当你的词汇量很大的时候,这个规律会有助于你学习和记忆单词的发音。
在英语中,一些不规则的例外经常被保留下来,因为它们非常常见。对于不常用的词,即使历史上有过不规则的用法,但因为很少有人掌握,所以大家都是误用通用规则来设定的。慢慢的,误用变得正确,原来不规则的用法也就消除了。
经常听说利用发音规则和构词法来记忆单词是非常好的方法。的确,对于有一定单词量的学习者来说,这些规则可以在大脑中已有的单词之间建立各种有效的联系,使其更不容易被遗忘;在学习类似的生词时,也容易把生词融入到这些联系中,这样就容易记住。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他对每一个发音规则和构词法的例子都知之甚少,他所知道的大多数常用词都不符合这些规则。如果用这些规律记单词,会增加难度。
内隐记忆的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规则更容易。”当我们可以读到一定数量的单词,看到不认识的单词,我们也可以凭感觉读,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读的是正确的。这说明我们虽然不能明说一些发音规则,但是有一定程度的隐性掌握。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反复提到的“语感”,其实是在内隐状态下对语法等常规知识的一种掌握。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必急于系统地学习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当我们读了很多文章,有了一定的字数,就会对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此时,系统地学习这些规则就变得更容易了。在学习中,通过比较这些规则与大脑中已有的内隐规则的差异,可以纠正大脑知识体系中某些规则的过度泛化所带来的错误,从而改善大脑中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