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胜的个人简历

张伯胜(1903 . 06 . 23-1994 . 04 . 04),男,原名张启军。的父亲张,河南人,南阳中学监事。

张伯胜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国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世界地质界是“盛开在地质科学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1903 6月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

1909,就读于私立学校。

1913,就读于荥阳县高等小学,聪明好学,热爱自然地理,深得老师青睐。

1917岁14岁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河南大学)第二英语系。他在这里学习了两年,一直很努力。英语老师吴称赞他的学习精神“堪称楷模”。

1919,被学校选送清华大学深造。

1926,毕业后,清华大学公派赴美留学。张伯胜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他先是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化学,不到两年就硕士毕业了。后来,他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继续学习化学。

1928年3月,受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谭希畴的影响,将兴趣转向了地质学,可以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贫穷落后的祖国寻找矿产。于是,他报考了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并被录取,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和构造地质学家坎伯兰教授学习地质学。

65438-0929年,张伯胜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在那里受到地质学家威利斯教授和布莱克威尔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教导,学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1930年5月,张伯胜因家庭事务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65438-0930受聘为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岩矿学教授。

1931年受聘为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932年被母校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他在母校任教仅1年,但他认真教学、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给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3,张伯胜受聘为天津北洋理工学院教授。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跟随北洋工学院,迁至Xi安,在由津、津两地大学组成的Xi安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07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

1942年加入民主党“九三学社”,痛恨蒋介石“先入驻”的不抵抗政策。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被国务院任命为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

1956,担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光荣参加中国* * *产党,实现多年愿望。

60年代初,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国英雄大会。

张伯胜教授因过度劳累患上了高血压。西北大学为了照顾他的健康,决定从事科研工作,培养研究生,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指导研究生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年过六旬的张伯胜教授也未能幸免。他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他屡遭批判,无情抗争。有一段时间,他每个月只能领到24元的生活费。面对这种极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关心西北大学地质系的教学工作和自己定下的科研任务。他不顾年老体弱和各种议论,经常跟着师生到野外实习支教。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垮台后,70多岁的张伯胜教授精神焕发,更加积极地从事地质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和理论升华,他终于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学派——“地壳中波状镶嵌构造理论”。

1978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次年,他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地质学部委员(院士),调任Xi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从65438年到0984年,他被任命为Xi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并把全部精力用于培养地质学博士生。

1992年1月,他愉快地为母校河南大学题词。

张伯胜院士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xi安分会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1978)。

1994于4月4日下午5点在Xi安去世,享年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