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是教育还是生意?

游学到底是教育还是商业如下:

研学本身是有意义的,但不排除一些机构抱着家长“但求孩子平安幸福”的心理,推出的研学游只是披着“研学”外衣的旅游。产品数量增加后,质量控制可能会下降得更低。上述创办十几年的教育机构顾问严楚举例说,对于一线城市的孩子来说,晚上带他们出去放烟花、放鞭炮、抓两只虫子,可以让他们玩得很开心,然后包装成“自然练习”。“问题是,这叫研究吗?

2021年2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时指出,不得以组织研学旅行为名开展变相旅游,确保学生“游而学”,避免“游而不学”。

家长发现机构“以学习为名带孩子出去玩”,自然会质疑“价格比纯旅游贵很多”。

研究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向家长收取教育费用的项目。严楚坦言,北京的补助是每个学生每年1000元。但是,各地政策不同。很多省份没有这个补贴,费用都是家长出。有的学校一年研究四次,每个学生一年花两三万元研究。“很多家长都要崩溃了。”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耿磊在《城市博物馆游学新现象的担忧与思考》一文中披露,博物馆游学的收费虽然低于数万元的境外游学项目,但实际上价格不菲。一天或两天的博物馆游学费用至少1000元或2000元,有些活动两个小时的讲解就要400元到600元。

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多数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机构带人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几乎不收入场费,却要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一大笔学费,堪称“百万利润”。

但由于研学市场基本没有准入门槛,主办方来自优势,水平良莠不齐。比如耿磊写了一篇文章。就博物馆研究而言,很多带队的导师对文物知识知之甚少,讲解漏洞百出,或者干脆从书上读到文物讲解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含糊其辞。

更糟糕的是,文物“张观·戴笠”将被展示,错误的信息将被灌输给学生。有的机构干脆在展厅里摸索发现,让学生拿着“任务卡”在会场里穿梭,自己填空,不仅扰乱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影响他人观展,还存在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