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是古镇吗?

位于南汇区西北部,距县城约24公里,距上海市人民广场24公里。围绕乡镇,它与周浦乡和周西乡相连。全镇面积1.27平方公里,街道30余条,各类房屋总建筑面积11001万平方米。据1985统计,有人口25031,居本县各镇之首。镇政府位于周浦汽车站西南。* * *辖东坝子坳、新建、向阳、长征、车站、金龙、周东、公园一村、公园二村、东石、东南、南八灶、钟石等13个居委会,228个居民小组。

周浦的别名有李希、杜浦、李俶、花鼓里、曹家巷、齐家村。南宋邵熙《云志》记载“永定寺位于周浦村”,可见800多年前周浦已建有相当数量的寺庙。正式称为“周浦镇”始于明代弘治年间,《弘治上海县志》地图上已标注“周浦镇”字样。建县后,周浦镇一直是该县重要的集镇之一。民国初年实行地方自治时,周浦有个“市议会”。1927,“周浦城市管理局”成立。1949年5月,本县解放后,一度建立周浦市。后1951年11月,改为周浦镇,直属县。乡内主要街道有:中街、河浜路、军民路、东街、西街、祝星街、张春街、船厂街、东八爪街、南八灶街、亦庄街、金龙街、年家浜路、关悦路、龚家弄、小源泰街、陶家弄、天一堂巷、太平巷、刷布街、北邮巷。解放前,这些街道大多是狭窄的砖石路面,现在大部分都改建成了水泥路面。

周浦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全县航运河网的枢纽,连接唐沁各地和外部黄浦江。陆路交通发达。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小火车通往周家渡,通往本县市区的两条高速公路线也是从这个镇开始的。因此,解放前一直是浦东地区与市区之间的主要通道,也是本县土地、粮食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解放后,公路交通进一步发展。途经该乡的公交线路有7条,分别是上海南线、周家渡南线、浦围线、唐斯线、周渡线、周璇线、周传线,后3条公交线路以周浦为自发站点。根据1980 65438+2月22日的调查,一天有13113名乘客上下车。近年来,邮政通信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建通信大楼电话容量超过654.38+0万。

解放前,周浦镇长期是县城的经济中心和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被称为“小上海”。早在明清时期,商业就非常发达。胡三省粮店、万鑫酱园店、良里堂中药店、三阳台食品店都是清代浦东的名店。据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统计,镇上有大小商店585家。1949年各类门店642家,从业人员1212人。大部分商铺集中在中街、街、亦庄街、东坝子坳、南八灶一带。解放后,社会稳定,商业进一步繁荣。据1956统计,全镇共有商铺714家,从业人员1414人。由于城镇重建,大部分商业集中在从中街到亦庄街南段和张春街北端的T形区域。1956后,经过公私合营和调整合并,门店数量减少,但员工数量增加。据1985统计,全镇共有商业、饮料、服务企业700余家,社会商品零售额8942元,市场贸易营业额781万元。

周浦的乡镇工业兴起较早。解放前,著名的工厂有:大中华火柴厂、毛鑫纱厂、建南印刷厂、中兴烟厂、福安烟厂。解放后,工业进一步发展。据1985统计,全镇共有工厂68家,产品有机械制造、棉纺、毛纺、平板玻璃、塑料制品、化工笔、光学仪器、装饰涂料、水泥制品、服装加工、建筑配件、家具灯具、食品加工、文具纸制品等。其中,全镇工厂10家,年产值281.8万元。

文化教育一直比县里其他地方发达。宋代著名诗人楚咏曾在此居住,老死不相往来。清代浦东著名女词人冯也来自这里。清末,新学兴起。1907,镇里人朱世新发起成立知本小学。1925,县第一初级中学由地方融资创办。解放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1985统计,全镇共有4所中学,学生2837人,教师214人。有4所小学,有24,065,438名学生和65,438名教师。有2所医院,有340名医疗技术人员,每天约有1000名门诊病人。有2个剧院,4个文化中心和3个书店和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