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生卒年、生平经历、作品50字。

一生

许地山于1894年2月3日(清光绪丑年+2009年65438+2月28日)出生于自己位于台南府城延平县王庙附近的庄园(史称庙徐厝)。本名丑叔、丑官、母武神。他的父亲徐南英是大清帝国的台湾学者,帮助刘永福在台南延续台湾的民主国家。他的祖先许超生活在明朝嘉靖三年(1524),在荷兰统治下的赤手教书。

1895年底,1896年初,许地山三岁时(约18月),随母亲、叔公、婶乘船逃往潮汕,住在、汕头浦(今广东汕头地级市区联街)的祠堂,1896年在浦友吴。

台湾省民主国战败后,父亲徐南英从安平经厦门到汕头,在东南亚的暹罗、新加坡等地发展。后来出生在福建漳州龙溪,在广东工作。许地山从父亲南洋回到广东后,随家人移居广州府城,在广州求学多年,学过粤语、粤剧、粤剧、琵琶。

许地山的母语是台语。他自小受国学教育,入读广州一所新学校。他精通粤语、漳州方言、普通话和英语。

1911辛亥革命后,徐南英到闽南做行政工作,许地山在漳州的小学、中学、师范任教。他的第一个教职在龙海,曾在缅甸仰光的华侨学校任教。

1912年,许地山跟随父亲到日据时期的台湾省探亲。1915年与台中五凤林家小姐林跃森订婚。林岳森住在漳州。1918后,生下女儿许。1920年,妻子林跃森因病去世。

1917,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艺术与宗教学院。1920取得文学学士(B.A)学位后留校任教,给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几位教授做过助教,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学习神学。1921年1年许地山、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65438年至0922年,许地山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宗教史和比较宗教。文学硕士,1924年转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宗教史、印度研究、梵语等。,又学了佛学。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的习得。

1926年,他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B.Litt)。这个牛津学位相当于台湾省的文学硕士,但对学术能力的要求比普通的文学硕士更高。很多攻读这个学位的研究生已经有了文学硕士学位。

钱钟书也在牛津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离开英国后去了印度学习印度研究。(我在伦敦时,建议老舍把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回国内出版,连载于《小说月报》)。

65438年至0927年在燕京大学任教授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29五月1自由恋爱与周结婚。1931年,他的儿子周出生了。1932女徐延吉。

1933年,他与夫人到台北帝国大学作学术访问,与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教授交换意见,由世兄吴守礼翻译日文,回台南会见许等文化界人士。

1935受当时的香港总督、汉学家格伦·洪之邀,出任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进行教育改革,使一直由前清馆控制的中文系焕然一新。之后一直住在港英香港岛半山的鲁宾逊道125号,直到去世。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在港英时期去世,葬于香港华人基督教协会薄扶林道坟场。

序号是A段11A段三级分2615。墓碑的设计普通简单,上面只写着“香港大学徐公堤山教授之墓”及其居住日期,而下一段则是他的子女。

作品

许地山一生的文学作品大多以台湾、福建、广东、东南亚、印度为背景。

主要作品有《空山灵雨》、《织网》、《危巢坠落》、《道学史》、《仲达集》、《印度文学》(1930)、《生命之鸟》、《解放者》等。

他的译作有《孟加拉国民间故事》(1928)、《二十夜问》、《夕阳》(1934)、《世界名曲百首》第一卷等。

演讲内容包括宗教对女性的看法、女性着装、英雄造时代、时代造英雄等。

《花生》是一篇以他的笔名为标题的散文,被选为台湾省中学语文课本和香港初中语文课本(65438-0980)。

扩展数据:

性格成就

许地山曾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如《吉檀迦利》《去加尔各答的路上》《大师,带上我的琵琶》。1928年翻译孟加拉民间故事,1930年出版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还翻译了印度故事集《太阳升起来了》和《二十夜问》,从而成为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的几年间(从1927到离开燕京大学时的1935),他写了8篇学术论文,5篇学术论文。其中,1930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的中国音乐学会柯正和编辑了一百首世界名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首。其中第一册的十首歌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序言和柯正河写的序言,后面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他擅长琵琶,会作曲,会作词。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悉西方音乐和西方民歌。

许地山是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不同于叶、冰心、、庐隐等其他著名的问题小说。

评价

在许地山的后面,陈寅恪记述了许在香港的学术生活和他们的交往:

人事极烦,高宅延客,萧寺属文,心暗浊;

靠乱,娇女寄丧,病妻求药,一年的回忆加倍痛苦。

《论许地山先生的宗教史研究》对许的宗教史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过去忽视了对佛教和道教的研究,但在道教中,它只是作为历史事件的补充证据。在佛教中,比较了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对此无法说什么。”

读了地山先生的《佛道史》一文,对教义的本体论有深刻的评论。被说服后,他羞愧难当,于是放弃了老技巧,不敢再提了。"

1941年8月7日,老舍在《大公报》上写了一篇《为许地山哭泣》,他在文章中写道,许地山“有学问但没有架子,喜欢讲笑话,村里风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