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中学生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注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只讨论这些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有创造性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素质都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重要的一环,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对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是否正确,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未来的展望,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相反,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属于心理导向,而不是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修心养性,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修身养性,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和高尚思想觉悟的活的沃土,这将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学记》说:“知其心,善其身,救其失。”这是事实。心理健康教育在改进德育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正如《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积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增强抵御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试表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文化科学素质差)是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会高,从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第二,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竞争激烈,媒体的影响。另外,学校过于看重升学率,导致家庭和学校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因素,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渴望孩子能发迹。他们孩子的升学和成绩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充,所以不能客观实际的给孩子设定目标。以及中学生的性发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很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倦,却不知道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关调查显示:“4.5%的初中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初中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5个方面:驱动力、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症状是:缺乏忍耐力,容易被误解,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爱担心,缺乏观察力,对未来过于担忧,容易生气,父母期望过高,缺乏决策能力。另一个例子是有人用SCL-90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在10%以上,高二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高一有“焦虑”等1项。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项有问题的学生平均检出率为11.11%。”据新华社近日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精神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异常,其中5.3%的人存在抑郁、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来多次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三、保持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主客体的努力而逐渐消失,但另一部分只有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迅速有效地克服,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不能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部指出:“学校是最适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专门的问题干预和心理辅导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在1994中,国家教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应当在活动课和科学文化活动中,每周花五小时进行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当前,要保持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41.0%的中学生认为最好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需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视频、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让中学生多角度、多场合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改变不良行为,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中学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中学暂时难以配置专职心理咨询教师。正因如此,校长、书记、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做心理咨询老师,是一个好方法。每个学校至少要配备1 ~ 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针对性地、长期地开展心理咨询。这些老师应该对心理咨询有热情,心理健康,接受过一些专门的培训。千万不要把那些连基本教学工作和班主任都不能胜任的“闲人”分配到这个岗位上。而且要舍得投入心理咨询老师的培训。培训要以课程为导向,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咨询导论、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发掘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中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上英雄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考试和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和尊重,在教学中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驱力。

4?利用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适度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方面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5?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为导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走弯路或低水平重复。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是一种浅薄和短视的行为。

6?改革师范教育课程,使未来的中学教师能够承担维护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目前师范教育中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很少。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重点是帮助师范生教好书,而不是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塑造健全的人格。现代师范教育应开设足够的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以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毕业后承担维护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使其逐渐成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