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1927年3月31),原名祖一,本名广厦,长平,又名伊名、吉梗、西樵山、尤村厝、天寿。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新嘉园,任《不忍》杂志主编。他信奉孔子的儒家思想,致力于将儒家思想改造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他曾担任孔子教会的会长。1927死于3月31日。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教育家、文艺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晚清活动家,康有为倡导维新运动体现了历史进步的方向。但后来,他和袁世凯成了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早年求学

康有为的肖像(2)

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秀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大初是江西知府。

康有为最早的老师是他的祖父康赞秀。1858三月19(戊午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他从小学习儒学。十八岁时,拜南海九江著名学者朱慈奇为师。康赞秀和朱慈祺都信奉宋明理学。所以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视所谓汉学家的繁琐考证,企图开辟一条新的治学之路。学了一段时间理学,也不赞成理学。因为理学只讲孔子的修身,不讲孔子的救世。[2]

1879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二十二岁离开朱慈琪,只身前往西樵山白云洞求学。他读了很多实用的书,如顾的《天下郡国病志》,顾祖禹的《读史纪要》等。同年,他去过一次香港,这让他大开眼界。后来又看了《海国图册》、《瀛寰略》等书,说“购买地球地图,逐渐收集西学书籍,是讲西学的基础”。这一年是康有为由中学向西学转变的重要开端。

1882年,康有为赴京参加考试。他回来时路过上海,在那里进一步接触了资本主义的东西,收集了许多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更先进。清朝的帝国主义侵略和腐败,点燃了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的救国之火。西方的繁荣使他决心向西方学习,以拯救处于危险中的祖国。他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3]

科举考生联名上书皇帝

1888年,康有为再次赴京参加顺天乡试,并借机第一次给光绪皇帝写信。

康有为(2张照片)

政治改革的要求被否决了。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皇帝,哀叹祖国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化成法、明时势、慎时势”三大纲领性主张。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亩草堂书院,召集弟子讲学。他的弟子是梁启超和陈。为政治改革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考》和《孔子变法考》两本书,都是以尊孔的名义写的。前一本书宣布一些封建主义者一直认为神圣的经典是伪造的文件。后一本书把原本保守的孔子打扮成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崇尚民主思想和平等的人。康有为的观点虽然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对封建顽固保守分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这两本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

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撰《人类公理》一书,多次修改,后出版为《大同书》。《大同书》描写了人间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一个无私生产、无阶级、互为交友、平等的人间天堂。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大同之道。”

康有为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后,从1895活跃到1898。

光绪皇帝

成功地进行了改革实践。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都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部一万八千多字的《论皇帝》。来自各省的1300多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了这本书。

1895都察院。这就是著名的“公交车上的文字”。书中,康有为站在爱国的立场上,极力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诏鼓天下之气,迁都以定天下之基,练兵以强天下之势,变法以治天下。”这次考试,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任。后来,康有为又接连给了皇帝几本书。康有为的提问让光绪皇帝很感动。在这些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上,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方的强大是由于宪法的制定和国民议会的成立。议员、君主和公民讨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经济上,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在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启蒙民众”、“兴学”、“废八股”的主张。这些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考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合1300余举人,数万册书,即“公车上书”,未能达成。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故事”,不久在北京组织了一个强学会。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5438年6月+次年10月,光绪皇帝命康有为出变法意见书,他呈上了《圣旨统筹》一书和《日本明治变法考》、《俄国彼得大帝变法》两本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卫国民大会,呼吁救国强国。[4]

历史真相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赴京考b超,康有为自称知道。

康有为画像(12张)

《马关条约》签订,宋军加入1300多举人,写了几万字,也就是“写在公交车上”,但没有达成。其实康有为只有弟子的支持,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别人。由于光绪皇帝年轻,没有实际的政治经验,康有为基于其激进的、不切实际的改革观点,于当年5月底第三次著书立说,受到光绪皇帝的称赞。但根据很多学者的意见,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和追忆时(最明显的是作为他的《康南海风俗年谱》),有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有很多吹牛和捏造的现象。但很多学者,比如毛海建,认为康有为所谓组织联名上书,其实是流产的政治事件,只是被康有为一派不断抹黑,篡改历史,之前很多历史学家都接受。车上的信实际上是当时北京的高级官员翁同龢、李鸿藻、王铭銮等人组织的,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5]。

戊戌变法

慈禧

1898,16年6月,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秦征厅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张静,并允许他专事准备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后来由于慈禧太后的干预,变法失败,其具体细节至今仍有争议。

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为的主持下,光绪皇帝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后来被称为戊戌变法。后来由于慈禧太后的干预,变法失败。经学者考证,光绪皇帝收到的每一份奏折、全文或摘要,都要送慈禧审阅,在清宫档案中都有详细记载,所以慈禧对改革的内容是完全清楚的。如果慈禧不支持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也不会持续一百天。只是因为光绪皇帝身边的改革派官员在改革中鲁莽地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激进政策,慈禧才发动了政变。

据雷家声《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6]一书指出,在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曾访华。当时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向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赋予他处理事务的权利。[7]因此,伊藤来华后,维新派官员纷纷上书要求重用伊藤,引起了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义甚至暗中扮演慈禧太后:“听说东洋和伊藤博文走得很近,要接掌独裁。如果用伊藤果,那就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8]“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于9月1897(八月初四)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以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的看法。

但伊藤和提摩西·理查德向康有为提出“中美英日要联合”。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维新派官员杨深秀于1897年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特别希望我的皇帝早作打算,巩固英美日,不要以为‘美国’这个名字不美。[9]“维新派另一官员宋伯禄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写道:“屈(提摩西·理查)来时,拟联合中、日、美、英四国为邦联国,* * *选通识时务、学各国故事者100人,专事四国军事、税务及一切外交事务。”[10]好像是想把中国的军事、财政、税收、外交国家权力交给外人。慈禧太后于1997年9月19,18(八月初四)回到故宫,于9月20日至21得知此事。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感到震惊,决定发动政变,抗议政治,结束1898年的改革运动。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群岛与华侨商人李福记、冯等共同创立了“救清会”。1900年2月11日清廷下令李鸿章在广东铲平康有为、梁启超祖坟为例。65438年6月4日,清廷下令福建、浙江、广东巡抚悬赏65438+二百万元,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出示尸检,整体悬赏。如果你得到了你的官阶,你会得到一个例外的奖励。任何购买和阅读发行的报纸的人都将受到严厉惩罚,所有撰写的书籍都将被严格调查和销毁。[11-12]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写了两部明治维新史专著。一本是日本书目,丁酉年(1897)冬季由上海大同译文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政治变革考》,1898年赠送给光绪皇帝。据日本学者说:“他在收集和阅读大量日本书籍的过程中,对明治维新的史实进行了许多修改和捏造,以适应当时中国政治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这些变化大多与作者建议的具体改革措施密切相关。”[13]

逃往海外

1898 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光绪皇帝被软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和他的仆人唐力于9月20日拂晓前离京,从天津塘沽逃到香港,然后转战日美欧,声称手握皇帝圣旨,组织保王会议,鼓吹。为了获得国际支持,他周游世界,会见欧洲君主。在1898年至1913年期间,康有为四次横渡太平洋,九次横渡大西洋,八次横渡印度洋,在北冰洋上划船七天,先后游历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宣彤元年(1909)八月十二日(九月二十五日),杨瑞之子杨青昌将密诏交给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请杨瑞、康有为篡改,真相大白。[1]

1903年,康有为发起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名为中国商业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在广州、上海、横滨、旧金山等地设有分公司,先后兴办了十余家企业。

1904年,康有为还在瑞典买了一个岛,在岛上建了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建筑“北海草堂”。根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笠人的研究,康有为花了28000克朗买下它,花了7999克朗修复它。“房子虽然不算宽敞,但能容纳十个人左右,家具和装修都极其豪华,看起来还挺有钱的。”有点说一套做一套的感觉。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我不能忍》杂志,主张恢复孔子。作为保皇党的领袖,他反对* * *和平制度,一直在策划清剿废帝溥仪。

1917年,康有为与忠于前朝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立溥仪为皇位,不久在时任北洋政府宰相段的讨伐下失败。

在上海落魄,天天嫖娼,却没钱嫖娼。久而久之,妓女家人知道了这件事,一行人就去康有为住的客栈打听。康有为觉得很尴尬,逃到了广东。上船那天,所有妓女都来船上找他,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出航后,一水手见船板里有人,大惊,叫众人来看,原来是康有为先生。后来有人写诗讽刺它:“有船无平台避债,无价值。”

1918杭州春夏游。这位“圣人”居然“带着妓女游湖”,一时兴起写了一首诗,开头是“我也是南国妆飘西湖。”把妓女比作石,把她们自己比作,曾经是众所周知的笑柄。

康有为在湖边徘徊,突然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在玩薄纱,怀疑是石再世。经询问,该女子名叫张广,年仅18岁,尚未结婚。康连忙找人提亲。张家见康年过六旬,婉言谢绝。不过在康的坚持和媒人的极力撮合下,可怜的张家终于点了头。1919年,康有为在上海举行婚礼,所有亲朋好友都向他道贺,除了他的妻子、嫔妃、儿女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的方式抵制婚礼。

老年生活

1923年,康有为迁居青岛汇泉湾,并买了房子居住,将自己的房子取名为“天堂花园”。之后他的几个孩子在青岛读书的时候也住在这里。当我第一次住在青岛,我打算建立一所大学,并起草大学章程,但我放弃了,因为高洪恩,胶澳的商业港口,首先监督它。晚年,他为青岛的美景写了许多诗,他的一些诗已经成为崂山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康有为的生平事迹,虽然很多历史学家写了很多专著,但对他从1916年秋到1927年春的前世却知之甚少。

应该承认,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和进步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在晚年变得政治保守。[14]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心情抑郁,但仍忘不掉政治。他一方面组织“孔教”,开展“立孔教为国教”的活动,另一方面竭力与盘踞在江苏的张勋等人保持密切联系。1916年夏,一位茅山道士到上海找到康有为,邀请他到号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游玩。康有为仰慕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已久,所以欣然前往。他到茅山后,住在干院关,把陶弘景住的黄阁改为丞相堂。后来他在华阳洞口写了一副“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犯康有为”的对联,意思是他住在深山,有民族志向。这次他在茅山住了将近一年。张勋复辟的丑剧只持续了12天,就草草收场了。康有为被通缉,逃亡上海,后长期隐居茅山。[15]

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拜访一位广东同乡。回家喝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如绞。找了两个医生诊断,一个日本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存活20多个小时后,于3月31,1927(农历二月二十八)凌晨5点去世。据说他死的时候,身体还没有僵硬。

康有为死于1927年,正值北伐军进入江浙,张静江任浙江省主席。他曾和康有为一起封园,作为“护帝侵占公物的遗迹”。虽然当事人进行了调解,但是没有结果。抗日军崛起,杭州沦陷,梁的三个亲生子女二姨卖掉了一日园,风景绝佳的一日园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