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育孩子的专家进入!!!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称为“专注”。孩子听广播,看电视动画片,注意力会集中,但会充耳不闻,对周围的人和事视而不见。这就是关注。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从学龄前开始。这是因为学龄前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儿童的正式学习准备条件。良好的注意力是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让孩子放学后专心学习。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上学前学了多少单词,画了多少画,却忽略了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导致这些孩子上小学后很难适应正规的学习,表现为上课不专心,作业粗心,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首先要从生活习惯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的方式不是暴风骤雨,而是从小事抓起。比如,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按时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后复原;认真做事,或者从头再来...没有细节,就没有教育。但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要选择那些对孩子成长和素质有本质意义的“小事”。

孩子没见过没听过的东西,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应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奇花异草和奇异的建筑,培养他们的兴趣。兴趣是观察和专注的动力。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孩子喜欢东张西望,目的性不强,抓不住要领,所以什么也得不到。所以家长要对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和目的,告知方法,引导孩子抓住本质,由浅入深,全神贯注。

在孩子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和干扰,或者遇到没意思的内容,光靠注意力是不够的。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让注意力服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家长可以通过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比如画画、练琴、练字。不要一次说一件事,一次说另一件事。最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训练,形成心理活动的导向。

孩子对某样东西的兴趣越强,就越容易形成稳定的、集中的注意力。家长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房间里学习,而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作息不规律,生活不规律是孩子分心的主要原因。学习是脑力劳动,消耗大脑大量氧气。如果孩子渴望成功,强迫他们长期从事单调的学习活动,必然会导致大脑疲劳,精神分散。心理学实验表明,3岁儿童的注意力可持续3-5分钟,4岁儿童为10分钟,5-6岁儿童仅为15分钟。所以,给孩子作息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尽情享受,什么时候必须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

同时,为了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任何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大声说话或者大笑。家长也可以认真读书学习,用模范行为让孩子效仿。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太唠叨,问这问那,也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房间里接待客人,这样会干扰孩子,让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据调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要纠正这个问题,可以从孩子的健康、性格、家庭环境入手。

有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分散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时,注意力平均时长为七分钟;四岁十二分钟,五岁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知道如何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增加专注的时间。所以,判断孩子是否注意力集中,应该以其年龄的注意力长短为标准,而不是以父母的主观感受为标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注意力漂浮,聚焦的目标会经常发生转移;二是心不在焉,经常沉浸在白日梦中,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注意力放错了地方。只要父母用心纠正,让他们把心思转移到主要的事情上,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绩。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生理上,如果孩子身体不适,警察力或知觉发育不良,天生好动,神经系统或脑微功能有问题,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些情况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

此外,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过度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环境造成的。除了解决身体上的问题,家长还要意识到,专注力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培养的行为习惯。所以,在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

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进去,就是培养专注的习惯。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随意打扰、干涉、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适当匹配,指定一个固定的角落进行游戏,将环境安排的有条不紊,减少孩子分心。父母不应该要求孩子做那些不有趣或超出他们能力的事情。以免他们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活动来逃避大人的指责。

另外,家里的气氛一定要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家里来往的人太多。不要同时给孩子买太多玩具和书;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无法培养细心、耐心、重复、专注于一件事的习惯。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注、坚持和耐心。一旦发现孩子注意力集中,就要鼓励和表扬。

对于幼儿,可以从讲一个故事开始,不断增加数量来训练。至于大一点的孩子,鼓励他们去做有趣的、胜任的工作,做完一件事就开始做另一件,投入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除了提醒自己不要分心,家长也要表现出一种善意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可以改善的。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功的教育始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储存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一个人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他一辈子都不会用完它的利息。

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奔跑。如果这是一个好习惯,他们将受益终身。童年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教一公斤力量=后期教育一吨。解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几年前,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聚在一起,记者问其中一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你在哪个大学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我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学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伴侣,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把东西放整齐,做错事情要道歉,仔细观察事情。”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童年养成的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1.什么是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进行一定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间,孩子会自动学习。

二、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养成习惯?

孙云晓教授的公式是培养良好习惯,用加法;用减法克服坏习惯。

如何培养一个好的加法习惯?比如培养孩子画画的习惯,让他今天画一只兔子,明天画一只吃草的兔子,多画一些草或者草,后天在草地上画一些花,后天画天上的白云和太阳。随着这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自然会养成。

如何用减法克服坏习惯?小孩子坐冷板凳很正常。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到儿子一会儿写作业,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尿尿,不到一个小时就出来四五次。这位母亲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孩子第二天做作业前给了孩子一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觉得你做作业的时候出来三次是可以的。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真的少出去一次;过了几天,母亲提出再减一次,孩子很轻松的又减了一次。家长的要求逐渐降低,直到孩子能够专心完成作业,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克服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坚持。

有家长反映,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读书不感兴趣,观察事物粗心,记忆力差。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

针对家长孩子不良学习习惯带来的困惑,从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力的训练、阅读习惯的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忆力的训练五个方面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兴趣往往在小时候就产生了。孩子的兴趣往往因为素质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段有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品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一位学者曾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向上的热情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中的小火花。当父母点燃孩子心中的这团火,就像面对一堆需要点燃的柴火。风大的时候会吹出来。风力较弱时,不会燃烧。柴火太紧太松,都不会着火。这个时候,你就要呵护好这个小火苗,把它“哄”得一点点点燃,旺起来,最后变成熊熊大火。

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增强学习乐趣,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人们说他“努力”学习,因为他在学习中从不觉得“苦”。相反,他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如果学习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越直接。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也许是因为他们愿意用彩色蜡笔在纸上画画,看着彩色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在随意游走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夸他,虽然他画的不太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的家长保持沉默“这么简单就是会玩而已”。他们恨铁不成钢,不知道好钢已经在批判中钝化了。久而久之,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犯错,对学习感到压抑,所以讨厌学习。如果孩子真的错了,当然也要批评,让孩子明白大人为什么批评他,让他明白道理。

其次,让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大人要尽可能让孩子掌握知识,让孩子从头学起,既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要与孩子的思想和实际相联系,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将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些孩子正在学习跳舞。她不喜欢基本的舞蹈练习,也不能忍受痛苦,但她对学习舞蹈和参加各种演出的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鼓励孩子从事基本的舞蹈练习活动。因此,家长不仅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孩子努力学习,还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兴趣在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描述为“能量的调节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蔚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就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好动,大人要充分利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把它当成调皮捣蛋,对孩子采取挑剔、冷淡、冷漠的态度,会损害孩子智慧芽的成长,挫伤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另外,要积极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不能,可以告诉他先找出来再告诉他,但是到了要做的时候,一定不能敷衍了事。如果父母骗了他,他以后就不会问孩子不懂的问题,这样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创造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结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聪明绝顶的孩子。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比身教更重要。如果父母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却经常通宵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很可能不是如何好好学习,而是如何打好牌;这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在耍花招。如果父母晚饭后捧着一本书,端着一杯茶,坐在桌前,趴在桌子上写字,孩子就会经常读书学习。

(二),有效的注意力训练

良好的注意力是伴随孩子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长大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孩子天性好动贪玩,很难集中精力做某件事。所以,在“专注力”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要营造一个“循序渐进,意料之外”的梯度,这样孩子的心智才不会逐渐淡化。下面是一些培养孩子注意力的经验:

1,重复练习

让孩子读5-15分钟(根据孩子年龄控制时间),马上合上书,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复述”故事。为了不让孩子抓住你的要求,“复述”的内容可以灵活一些:比如可以问几个主要问题,书里是谁,你在做什么。书中的人或动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书里还有什么?孩子们可以画出他们看到的动物的图像。最后,让他再读一遍书。几次之后,孩子会逐渐明白专注的必要性。

2、拼图游戏和拼图玩具

这是二维空间最有效的专注力练习,需要孩子长时间保持持续的判断、观察、想象和分析。而且这个游戏的挑战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这是孩子专注到底的巨大动力。儿子2、3岁的时候,我买了一个最简单的拼图。一开始是我自己给他看的。然后,慢慢地,他可以自己拼写了。然后,他买了一些积木比较多的拼图和一个立方体拼图让他自己看图。这个时候他就会专心看图片做拼图。有时候为了增加他的兴趣,我会和他比或者我儿子快速拼一下,这样他会更感兴趣。

3.多米诺骨牌练习

大约70%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过这种多米诺骨牌堆砌游戏,在耐心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多米诺训练其实是一种测试孩子一个动作能坚持多久的训练——在未来,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面对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反复训练会让孩子犯“老毛病”吗?多米诺骨牌训练无论心智的专一程度还是专注的持续时间,都是一种极好的锻炼,而瞬间击倒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多米诺骨牌的快感,也能让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宽容。孩子只有最终有了幸福感和成就感,才能克服专注带来的单调。

4.抗干扰练习

当孩子的注意力已经极大地集中在一个无干扰的环境中时,家长可以考虑把“干扰源”放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比如他在做拼图的时候,父母可以看电视。比如他在看书的时候,可以稍微打断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会分散、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逐渐增强。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没有做这种“注意力训练”,你千万不要打扰他。让他安心做自己的事。)

(3)养成读书(阅读)的习惯。

书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书籍不仅教他知识,带他认识世界,而且对他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人格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他终身受益。培养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本书,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周末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一本书。首先,家长要经常拿起书来读,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儿子非常喜欢阅读。他只要拿到一本书,就能坐上半个多小时。这个习惯是在我们的家庭环境中养成的。他爸爸喜欢读书,经常买书,给儿子带一本书。幼儿园没时间备课写材料的时候也拿回家写。孩子也喜欢这种环境下的书。那么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有几个做法供家长参考:

(1),陪读就是陪孩子在一本绘本里看图。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图,编故事,培养孩子对图片的兴趣。这时候家长可以边读边指着相应的图片,然后慢慢过渡到读书中的单词,让孩子对单词产生兴趣。

(2)表演就是看完一个故事或者儿歌后表演动作,比如兔子是怎么做的,大象是怎么救兔子的,狼是怎么做的。根据剧情,家里几个人分别演,一场表演完角色可以对调。让孩子认识到书籍中的儿歌可以作为游戏,从而使他们更喜欢阅读。

(3)提问首先,向孩子提问。小幼儿园的家长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故事里的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你喜欢谁等等。中大班的家长要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充分思考。其次,让孩子自己创作编辑,家长讲一半的故事,给孩子留下自己创作编辑的结局,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最后,让孩子提问,有不懂的问孩子,有不懂的问家长。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用以上方法引导孩子喜欢读书,爱上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家长不妨试一试。

(四)养成主动(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先来听一个例子:一个妈妈买了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一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母亲可能有两种方法来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外面有又硬又尖的刺,不要碰它!”!它很重,你举不起来,但它是圆的,可以滚。闻一闻,是不是很好吃?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切好后用盐水泡一下,吃起来又香又甜。"

另一种方式是:妈妈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就去忙她买的其他东西了。好奇的小朋友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会伸手去摸菠萝,然后迅速把手抽回来,对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我被它刺到了。”

妈妈回答:“是的,儿子,菠萝会刺痛你的手。没关系。”于是孩子又试着去抓菠萝叶拿起来,但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太重了,我拿不动。”“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会试着再滚一次菠萝,结果真的滚了。他很高兴:“妈妈,我把菠萝卷好了。”妈妈也很开心:“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味。菠萝可以吃吗?”“是的,儿子,菠萝是一种水果,可以吃。”“怎么吃?”“把皮剥掉,切成块,用盐水泡一下,就可以吃了。”“让我试试...真好吃!”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通常使用哪种?两者有什么区别?它们会有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多刺、重、卷、香,只有用盐水浸泡后才能吃。这是他妈妈直接说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以后妈妈带回来一个新奇的东西,孩子可能会像这次一样等着她给他讲。

第二种方式,孩子终于明白了,菠萝多刺,有刺,菠萝很重;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闻起来很香,切起来是金黄色的,盐水吃起来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们不仅知道了菠萝的特性,还学会了如何认识它。你可以摸它,拿它,滚它,闻它,切它,尝它。下一次,母亲可能会带回一些其他性质不同的东西,孩子可能会用他用过的方式去探索,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这些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学习知识很快,但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这是慢的,但同时孩子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学会了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认识方式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多数家长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很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有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我们的父母是否善于把握。还有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帮忙分发筷子。一开始,他可能会拿一双筷子给他爸爸,然后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着急的妈妈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一次多拿点,拿三双六就不用多跑几次了。”其实等他自己总结,可以给孩子一个学习用脑子思考的机会。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好几个月才会想,能不能每次都做同样的事情?所以他想多拿点,但不是拿多了就是拿少了。又过了几个星期,他才真正意识到,一次吃六片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总结和解决问题,体验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孩子其实是值得的,不是吗?因此,我给家长以下建议,帮助你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时间,多留些时间让他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有什么活动可以自己安排,你可以多给他一些建议让他选择。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不要在孩子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打扰他,尽量不要催他,也不要一直提醒他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当你的孩子解决问题有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你可以给他更多的建议。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结果,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检查和包包,不要养成整天看孩子写作业的习惯。让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

(5)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知识的宝库。有了记忆,智力才能不断发展,知识才能不断积累。下面介绍几个有助于增强孩子记忆力的游戏。

1,依次点名。

把桌子上的六样东西按顺序排列好,让孩子看几十秒钟,然后盖上盖子,让他们凭记忆依次说出这六样东西的名字。

2.辨别颜色

让孩子闭上眼睛,告诉他们你穿的是什么颜色。如果你也闭上眼睛,说出他的衣服、鞋子和袜子的颜色,会引起孩子对这个游戏更大的兴趣。

3.寻找物品

把八个不同的小物品藏在孩子面前后,让孩子一个个找出来。

4.看图说话

在桌子上放4-8张不同内容的图片,让孩子看一会儿,然后盖上。让孩子们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这幅画。

5.飞机着陆了。"

在墙上贴一张大纸当地图,在纸上画一大片区域作为“机场”。然后用纸做一个“飞机”,写上孩子的名字,在上面按一个图钉。让孩子站在离地图几步或更远的地方,先让他观察地形,然后蒙上他的眼睛,让他靠近地图,让“飞机”正好降落在“机场”上。

6.看窗户

这个游戏适合带孩子出去玩。路过商店橱窗时,先让孩子仔细观察橱窗里陈列的东西。离开后,让孩子说出他刚才看到的。

以上我说的是构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些因素和一些具体的方法。家长在训练或培养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专心学习,而不是摸着这里看着那里或者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总是有许多无意义的停顿,站着看图,或者闲聊等等。这些孩子看似学习,实则学习效果极低,不仅浪费时间,久而久之还会形成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会导致思维迟钝,注意力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甚至形成拖延作风,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仅仅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是要教育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任务,哪怕只有五分钟。

一般学习行为习惯的内容和培养要求

小学阶段

1.爱书学会包书皮,在适当的地方写上名字,不要把书角磨皱,不要在书皮和书上乱涂乱画,经常去书店买新书。

2.写字握笔正确,坐姿端正,不皱角,书写工整,力求美观。

3.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坐姿端正,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积极回答问题,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4.独立思考,书写工整规范,按时完成。

5.想一想所有的事情,问一个“为什么”,试着知道原因。

6.用参考书会用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解决一些学习困难。

7.记笔记。阅读书籍、报纸、讲座、演讲时,记笔记,抓住要点,尽量记住原话。

8.每天写日记,学会挑重要的笔记,努力创新。

9.每天问老师或同学一个问题。

10.与同学争论(讨论)不仅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观点,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11.每天看报纸已经成为一种必须。

12.积累摘抄,剪下好句子、好段落、好文章、好例子,装订自己的报刊。

13.建立作业规范,规范各科作业的书写格式。

14.参加课外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听报告,看表演,看比赛,投稿,参加比赛等。

15.预习预习套路的建立,根据各科特点确定。

16.复习遵循记忆规律,掌握各科复习方法。

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与其他习惯相比,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后,要改变会非常困难,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我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交流:播种下一个行动,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获得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影响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