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工作还很艰巨。让我们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做一个规划。好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样的?以下是我收集的三份高中生职业规划,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今,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已经逐渐意识到,选择大学专业实际上是他们职业发展的第一步。虽然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大学毕业后在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业,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更多的毕业生,因为只有大学培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只会从事这个行业。毕竟在舒适的环境下,仍然有勇气探索未知行业的人是少数,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工作能让人感到足够的安全感。
马尔科姆·格拉维·德尔(Malcolm Glavey del)在他的著作《离群值》(Outliers)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一万小时定律。一般来说,任何领域要引起质变,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和学习。如果这个时间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计算,就需要5年。人的一生没有多少五年可以奋斗。如果大学的专业和他要从事的行业重合,那么真正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济成本都会大大降低。
所以高考后大学专业的选择一直是高中生和家长非常纠结的事情。孩子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却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当他们面临专业的选择时,往往会很迷茫,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由父母决定。
这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家长往往以难易程度、行业收入水平、职业的社会地位来评价一个专业的好坏。所有这些评价都是基于家长自己的价值体系,也是一种基于功利和物质的外在评价标准,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倾向。
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媒体对此持批评态度,称他们总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看待问题。但其实也不完全是父母的错。父母对孩子的建议,也是一种个体对其他个体的预测。但由于被预测个体的主观思想极难控制和测量,人的内心总会趋向可控,就像昆虫的趋光性一样。所以,家长也会倾向于根据看得见摸得着的、容易测量的客观物质来设立预测标准。当父母关心孩子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可以获得充足的物质条件。事实也是如此。
但也有家长意识到,只有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无论是大学时的学习动力,还是步入社会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一个人才会有更高的层次。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从孩子的倾向和喜好来选择。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即使排除功利主义,父母也往往把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当成孩子喜欢的、想要的。这是父母常犯的错误,很多亲子关系的矛盾都是这个问题造成的。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小女儿去蛋糕店买了一个蛋糕作为对女儿的奖励。小女孩想吃巧克力蛋糕,但是她妈妈一直强调巧克力蛋糕不好吃,香草奶油蛋糕才好吃。她想给女儿买香草味的,女儿自然不愿意,僵持了很久。香草蛋糕和巧克力蛋糕哪个更好的问题,甚至是最权威的。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组织给出的结果。没有绝对客观的世界,只有自己主观经验塑造的世界。这位母亲因为喜欢吃香喷喷的草饼,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体验作为客观事实强加给了女儿。家长给孩子选择专业也是非常容易的,选择的结果只是家长自己的一种偏好。高中生本身很难像上面那个女儿一样有自己明确坚定的想法和主张,更容易服从父母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理解的。所以这种由家长主导的专业选择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但是,要高中生在短短十天内自己决定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不能等到最后高考结束才开始关注职业规划。
在美国,高中生接受职业规划咨询非常普遍,但在中国仍然只有少数人接受。国内的家长也必须尽早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尽早引导孩子进行相关的咨询和学习,让孩子提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够成为规划自己职业道路的主导者。
高中生职业规划第二部“高中生如果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有助于自己选择专业,也能更好地安排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日前在Xi邮电大学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多位高中校长呼吁重视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然而,在高中阶段,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还是空白。
某中学校长说,现在学生的职业定位很晚。高中阶段,学生只想进入大学,不清楚未来要做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这不仅影响了高考专业,也为以后对专业的不满意和厌学埋下了隐患。
“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调整专业的机会很少。这个时候的职业规划并不明显。”一位校长说。据了解,每年都有大学生对专业不满意而退学。西邮教务处副处长张说:“如果学生对进入大学不感兴趣,他们不仅四年学不好,而且一辈子都会很痛苦。”
校长认为,在高中阶段,学校应该结合选修课,加强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职业的指导。“如果学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更好地安排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部分上海市新高考方案近日明确,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六科中任选三门,进行分级考试。这意味着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就面临着三门科目组合的选择。回答这个选择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职业选择。在此背景下,上海市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未来显得更加迫切。那么,上海高中有没有职业辅导员呢?如何给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社会和家庭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职业规划课是讲什么的?
“你是谁,你会成为谁?”大部分学生刚进入高中,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脸茫然。高考前,会有同学拿着志愿表问老师:“我该选什么学校和专业?”
南阳示范中学最近准备开职业规划课,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据校长高一称,许多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职业规划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与职业的匹配性。比如你想当外科医生,手脚配合不好就不行;想从事服装设计,需要有良好的色彩敏感度和美术基础。
几年前,交大附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在当时是全国首创,由专职教师授课。现在已经形成了教材。教研室副主任朱竹和心理老师万艳是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在职业规划课上,他们会要求学生做专业的职业测试。“不是给学生定性分析,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如果有喜欢的方向,该怎么努力。”朱朱也会收集各种职业故事和真实的行业案例。要求学生每周参加一次职业规划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包括学校准备、心理教育、专业认知体验和专业报道。
从一些高中了解到,目前专职的职业生涯辅导老师一般都是心理老师,班主任也会给一些学业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多高中都在计划开发主课、副课等教师的潜能,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在交大附中,从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也会加入学校职业生涯辅导教师群体,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等方面的指导,几年后转岗担任学科教师。
职业经历需要社会资源。
“上海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都在做,但往往教得很多,形成职业经验的学生相对较少。”市教科院研究员沈认为,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需要给他们一定的专业经验。
给学生一个固定的职业体验,建平中学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建平中学,高二学生两周不上课,而是去各大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体验。前不久,大二学生马思琪等四位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到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了一次专业体验,了解了医疗单位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四五百名学生的职业经历分布在教育、金融、科研、旅游、传媒、工程、酒店管理等行业。
校长杨振锋说,如果你问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未来的理想,解放军,画家和科学家...有各种答案。然而,当被问及高中生的目标时,大多数人只有一个答案:上大学。给学生职业经历的机会,不仅仅是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拓宽他们的职业视野,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持."沈说,这种专业体验活动在国外高中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形成体系,但在国内高中基本是空白。在美国和瑞典的很多高中,都有学生职业实习的企业名单。学生们分组体验他们的职业生涯,每学期轮换。目前,在上海,一些非营利的公益组织已经在暑假推出了职业实习日,邀请一些高中生深入通用电气、贝尔等大型企业,与企业的优秀员工面对面,企业还配备了职业启蒙志愿者。但是这种体验活动很少,能有专业体验的高中生更是零星。
交大附中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开设大学前体验课程,组织专家、校友、大学生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决策。还有少数实验示范高中正在计划与本市高校合作,邀请高校教授、老师为高中生做专业导师,提前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内容,引导学生将志愿填报与专业兴趣结合起来。
职业规划家长一定不能缺席
市教科院曾经做过一个上海市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更关心孩子职业规划的实际问题,甚至有些家长将职业规划的简单等同于志愿升学的指导。
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表示,以前学校很多有效的职业活动都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些家长认为这与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并质疑职业课程是否浪费时间。“如果家长有这样的态度,不利于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推进。”
一些高中校长认为,在高中推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他们的学业并不矛盾。孩子的学业选择不仅仅是选择一张卷子,更是职业规划的组成部分。做这道选择题的出发点应该是兴趣和专业。
很多高中校长意识到,仅靠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是不可能做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家长一定不能缺席。交大附中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开设“扬辉论坛”,邀请高中生家长与学生分享工作、职业发展、奋斗历程。
“职业规划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样的。高中要花相当多的精力,从家庭角度指导家长如何规划孩子的职业生涯。”沈说,高中生涯规划不是一个或几个老师的事,每个老师和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参与。高中生的人生目标不是简单的“上大学”。如果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知道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那么职业规划教育就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