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什么是必修,什么是选修?
二、高中选修课的模式(一)高中选修课的种类和比例从课程内容上看,选修课可分为学术类选修课和职业类(或技术类)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高级的、拓展的、有趣的学术选修课。[2]这种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学术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包括农、工、商选修课,旨在使中学生了解工、农、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就业做一定的准备。从开设方式上,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制选修课是指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向,将相关选修课进行分组,形成定向选修学科群,供学生选修(实际上就是选课群)。它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能力的需要。任意选修课是指没有固定的分组,设置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既适合深造,又适合就业,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可以避免过早的专业分化导致的发展狭窄。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如何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虽然不是主次关系,但是各自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选修课太少,导致教育僵化、封闭,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兴趣。当然,选修课过多会影响学生基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选修课扩大了。中学选修课多达一两百门,有的州选修课比例甚至超过50%。课程变成了“自助餐”,学生“误把蛋糕当晚餐”,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随着年级的提高,高一、高二、高三应逐年提高选修课的比例,三年内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定为3: 7是合理的。关于选修课的内在关系,有限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定向,所以有限选修课应该成为高中选修课的主要部分,占70%左右。但是任何选修课对于学生兴趣、特长、个性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控制在30%以内。这样既可以避免选修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个性发展的自由度。(二)高中选修课的基本模式纵观全球,基本模式有四种。[3] ●选修制(选修制)。选修课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选什么课,选多少课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的。选修课的比例各国不同,一般来说占30% ~ 50%。●科目选择制(科目划分制)。选修课分科目或组,学生只有选择科目(或组)的权利,没有选择具体科目的自由。就是我不去上某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整体上一大类课程。有的有两科:便士、科学,有的有三科:便士、科学、职业(或实科),名称不同。●定向选修制。它将“选科”和“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有限选课保证了选课的方向性,任意选课保证了选课的灵活性,比较理想。●全选课制。所有课程都是选修的。比如美国高中一般只规定必修科目,如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等。,而且每个必修科目都有很多不同层次不同名称的课程。例如,有几个不同级别的英语班,如基础级、一般级和高级级,以及各种文学和写作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选择。这样,必修课也是选修课。以上课程模式各有利弊,适用于一定的情境和条件。选课方式灵活,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种学生的情况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新课程,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没有指导,学生的选课很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施,条件差的学校困难更多。选课模式已普遍适应学生分化明显的客观情况,在教学组织上简单易行,“一课一教室一课表”,易于管理。然而,自从它出现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和指责。比如只把学生分为文、理或几个科目,有些是机械的、简单化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中的“偏科”现象,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定向选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学科下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也容易操作。全选课模式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这种模式可能会忽略学生发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所以更适合高年级学生。(三)我国目前的高中选修模式设计面对多种多样的选修模式,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优点、总结我国选修课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包括必修课)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完整的设计,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将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的经验进行整合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与以往的选修科目相比,模块作为学科的基本单元,具有以下优势: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以根据知识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适当更新和调整,在有限的模块中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助于解决学校相对稳定的学科设置与现代科学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像美国那样选修科目过多、内容过多的弊端,避免了科目的膨胀,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内容整合,模块按照知识领域划分,有机整合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知识的内部整合。所以模块化课程可以更好的吸收各种选修课的优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2.多样化。首先,从课程结构来看,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递进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一有六个模块,按顺序开设),也有平行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二的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自由选择),还有交叉关系。其次,从课程功能来看,模块功能多样,不像以前那样笼统,而是更加具体,已经渗透到学科甚至课题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方向上发展。再次,从课程类型来看,模块类型有所增加,既有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课的范围大大扩大。各门课程的选修课除了增加艺术和技术课程外,还增加了很多与当代科技、社会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更加灵活多样,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3.等级制度。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分为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两个层次。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术能力,大部分是基础性、学术性、均衡性的,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文化道德素质,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后者与个性发展和职业技术密切相关,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走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灵活性。第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定位是灵活的,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艺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其实就是从4个系列的16选修模块中选取6个模块确定的。第二,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中的选修模块,只规定了基本学分要求,而鼓励“学习上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多一些。就部分科目而言,学生可以选择不选,也可以多选或少选。“下不保底,上不封顶。”第三,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也比较灵活。虽然高中课程方案规定学生在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中要有22个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中要有6个模块(选修模块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9%),但这只是最低要求,并没有上线的规定。这样学生实际选修模块可能在28学分以上,体现了选修课占必修课比例的灵活性。5.学分制。为保证选修课的实施,本次高中选修课(含必修课)采用学分制,即学生必须达到选修系列一(即学科选修)22学分,选修系列二(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至少6学分,加上必修课116学分,毕业前总学分可达144;否则不能毕业。这一规定表面上看是强制性的,但却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避免了选修课流于形式、执行不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