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什么是旗袍?

旗袍,中国服装]

又称中国旗袍。它的主要结构特点是立领、右大肚、束腰、下摆开叉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长袍,始于清朝旗手的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和现代改良,传统旗袍的服装工艺得以保留,使其更符合人体的表现。这个比例非常适合胡人胸平臀低上身长的身材特点。旗袍传达了胡人的现代思想和胡人特有的韵律美。

旗袍作为袍族的一员,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在春秋战国至汉代被当时的人所重视,后世的长袍可能与深衣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深衣和长袍还是有相当区别的。前者是上下分的,效果相当于把大衣的上下裙边连在一起。长袍和衣服并驾齐驱,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衣的意义。后来,长袍和衣服逐渐被接受为一种稳定的服装风格,它与上衣和下衣齐头并进。袍服自汉代开始用于宫廷服饰。开始时多为跨领直身,身宽,衣长附于其上,袖肥,袖口小缩,肘部呈弧形,称为“梅”或“牛胡”。在古代,有人说“张梅变成了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袍的样式发生了变化。汉代的深衣长袍,唐代的圆领长袍,明代的直袍,都是典型的宽体长袍。大多是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穿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时尚。袍服因此代表了不从事生产的上流社会人士和知识分子的一种休闲生活。连衣裙上的宽衬衫和长袍。褒扬衣带逐渐成为中原服饰文明的象征。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中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女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因为满语叫“旗人”,所以叫“旗袍”。清代女装既有满族也有汉族。清朝初期,满族女性以穿长袍为主,汉族女性仍以穿衣服和裙子为时尚。清中叶,满汉各有效仿;到了清朝末年,满人模仿汉族越来越盛行,甚至出现了“旗大多改汉服,宫袍剪成短衣”的情况,汉族模仿满人服饰,此时在一些高级贵妇中流行起来。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改良后的旗袍逐渐在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妇女在吸收了西方的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的改进,引入到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款式很多,有如意门襟、琵琶门襟、斜门襟、双门襟等。有高领、低领和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狭缝中有高狭缝和低狭缝;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双旗袍,单旗袍。20世纪30年代,改良后的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着装。

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流行的长袍,一般都是紧身窄身,有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的活动。这类服装多采用左袖口窄袖,袍身比较合适。历史上,汉族人民曾多次采用这种紧身长袍马褂,赵浩棋武陵推广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胡夫在唐朝也很受欢迎。胡夫与胡庄、胡琦、乐虎一起,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外来文化大面积流行的典范,是当年长安街上的“舶来品”。在辽、金、元、清时期,合身的长袍和衣服曾在服饰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它们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心胸宽广的过程或趋势。因为在清代延续时间最长,相对稳定,所以长袍可以算是典型的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祖领兵入关,定都北京,然后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定,服役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换装浪潮。法规的严格程度对人生至关重要,有句话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至此,传统的戴冠服几乎完全禁止穿了,据说几千年来上衣和下衫的服饰造型只保留在汉族妇女家里的衣服里。男女在庆典场合都要穿长袍,长袍有很多种,包括宫廷长袍、龙袍、绣袍和常服长袍。从字义上看,旗袍一般是指旗手(男女均可)所穿的长袍,但只有八旗女子所穿的长袍与后世的旗袍有关,而作为礼服使用的长袍,如长袍、绣袍等,习惯上不归入“旗袍”之列。清朝统治者强调满族骑射,试图保持他们固有的习俗和穿着方式。他们一方面试图用满族服饰同化汉族,同时又禁止满族和蒙古族妇女模仿汉族服饰。从支钉和嘉庆年间发布的多次禁令来看,很明显满族妇女被禁止模仿汉族妇女的服饰。到清末,也有汉族妇女模仿满族服饰。满汉女装风格的悄然交融,让双方服饰的差异越来越小,成为旗袍风靡全国的前奏。

晚清时,旗内女子所穿长袍宽大挺拔坚韧,衣长及踝。“元宝领”应用广泛。领高盖住脸颊,触及耳朵。袍上绣有各种图案,领、袖、翻领、领有多个宽滚边。咸丰、同治年间,镶卷达到了顶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镶卷了花边,以至于几乎很难辨认出原来的材质。旗女袍的装饰复杂到几乎登峰造极。此时的清朝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外交艰难,国力衰退。帝国主义的枪炮冲破了清朝封闭的大门。为了救亡图存,清朝洋务派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军队也改为新军。西式的学生制服和帽子,以及西式的军装和帽子,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学生和士兵中。服饰的输入为评判美提供了另一个参照系,直接影响着社会服饰观念的变化。以后旗袍演变成一种融合中西风格的新样式,其受西方影响的变化可以说是开端。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发,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扫清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抛开了传统苛刻的礼教观念和风化观念,解除了服饰制度上等级森严的各种橘子。服装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转型已经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传统的沉重包袱。由于满清统治政权的灭亡,此时很少穿旗袍。西式汉服熙熙攘攘,纷繁复杂。旧式的旗袍被抛弃,新旗袍在乱世开始成型。

此时时尚中心早已从苏州、扬州转移到上海。上海华阳,是一个开放的商埠,是一个五方居住的奢华繁华之地。上海也是女性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家竞相创办女子学校,掀起了女权运动的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风气扫除了服饰和化妆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代的装腔作势,趋于朴素,色彩淡雅,强调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现的,长到脚背,加在短外套上。后来长马甲改成了无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雏形。都说时尚第一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和时尚的先锋,甚至名人、妓女和其他时尚人物都装扮成女学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基本廓形已经达到成熟。辛亥革命后产生并在北伐战争中逐渐流行的新式旗袍,与旗女袍不同。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这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旗袍虽脱胎于清朝的女子长袍,但又不同于旧制,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标准着装。

旗女和汉族妇女的服饰

旗袍作为一种女性服饰,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手家族的女性成员;旗手是清朝编入八旗的人的名字。清代八旗的构成以满族为主,夹杂着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八旗包括八旗的满蒙汉军,此外还有清朝的宗室爱新觉罗、觉罗。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汉人和蒙古人组成。清初八旗有汉军26万,是八旗中满蒙总和的3倍。所以旗手不仅仅是满族,还有蒙古族或者汉族。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穿的服装是不准确的。旗袍,原本是长袍家族的一员。与中原流行的宽衫袍、赞带袍不同,以满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是紧身窄身,有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到处游牧。他们穿的长袍四面敞开,有搭扣和腰带,方便脱下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加入其中的汉族、蒙古族也采用了这种服装。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渐确立,旗袍也有所变化和发展,与满洲初期有所不同。此时旗女所穿的长袍可以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了民国时期成为现代旗袍,被称为新旗袍或新旗袍。清初旗人妇女的长袍与汉族妇女的两种服饰有明显的区别。清世祖率军入关,定都北京,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换装浪潮,但旗女袍的装饰之复杂,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旗袍的起源作为袍族的一员,枣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手袍和旗袍不是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虽然把旗袍看做旗手的袍子或旗女的袍子似乎没有什么大错,但难免有文过饰非之嫌。

旗袍的历史

民国初年——一袭悄然而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局跌宕起伏。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剪辫发,变易穿色,破坏了它,把属于封建王朝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些都为新旗袍的延伸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以“驱逐鞑靼”为口号推翻了满清政权,同时也使旗人的袍泽进入了暂时的沉寂。对被吐槽了300年的满清统治政权的不满,让“达拉翼”、“花盆底”等旗女的特色服饰一夜之间消失...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成为绝唱。1920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大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纯真、放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一个新的以女性为装饰的展览平台,服装上追求新奇和时尚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时尚女性对政治和服装时尚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式服装的影响,1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流行“文明新装”,女学生和老师喜爱的黑色裙子成为时尚。

20世纪20年代-倒袖和新款式。

在1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初,在城市妇女中有一个“文明新装”时期。

20世纪30年代——黄金时代(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30年代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巅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旗袍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40年代——黄金时代(二)

可以说,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30年代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的延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辉煌的时期,30年代是这一时期的辉煌巅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旗袍在女装舞台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30年代以后,旗袍的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以后很难跳出这个剪影,只是在长短、胖瘦、装饰上略有变化...

在世界上广为人知的旗袍,被称为汉服,其实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那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尚,现代意义上的时尚。国外素材的不断输入,各大报刊开设的服装专栏,每月的时尚美画,这些无疑都促进了时尚的产生和流行。因为旗袍的修长合身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苗条精致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备受青睐...

海派旗袍,带有西式服装的特点,自然是从上海开始风靡全国。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为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说的30年代旗袍也是海派旗袍。

19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体。旗袍虽脱胎于大清旗的女袍,却完全不同于旧制,以中西服饰兼收并蓄的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标准着装...

建国初期,妇女穿得像解放区,鄙视穿红绿丢“资产阶级淑女”。

似乎人们对漂亮衣服的追求已经完全转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热情。以旗袍为代表的闲适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中失去了生存空间...

20世纪50年代——有一个辉煌的时刻。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服装流行,时尚的主角就转向了平民。

到1956据说前苏联的一位领导人访问中国时,提出中国人民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繁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上色彩鲜艳的衣服。

此时的旗袍显得比以前更加健康自然。不邪恶,不谄媚,不精致,不病态,符合当时“美丽大方”的标准,也比较实用...

60年代和70年代-20年的寒冷。

1966到1976的“文革”是传统文化和旗袍的大灾难。

80年代和90年代——辉煌来之不易。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会流行。尤其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向往一个高挑、苗条、平肩窄臀的身材。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是有生存发展空间的。据说流行的旗袍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身边。但令人惊讶的是,旗袍又不流行了,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全盛时期已经远去,30年无人问津,在80年代开放后的土地上显得有些落伍。

但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出于宣传推广的目的,娱乐场所、酒店餐厅的女招待、女招待、女服务员都穿旗袍。

这种旗袍也是一样,用的是合成丝面料,颜色鲜艳,开叉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更不敢穿旗袍,以示与众不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理想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高挑修长,平肩窄臀,让人向往。旗袍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尚代表,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国外,仍然有很多设计大师从旗袍中获得灵感,推出了具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和欧洲晚礼服的结合。

旗袍美学

近十年来,在时尚界重现的旗袍频频出现在国际时尚舞蹈中,魅力更胜当年。作为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装,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代表了艺术和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艺术,创新、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的风格有官派的风格,内敛简洁。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逐渐趋于稳定。旗袍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女装。经典相对稳定,时尚千变万化。但服装设计师往往会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不是失传的历史礼服。它既有过去的沧桑,也有崭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升值性高,极具收藏价值。虽然现代穿旗袍的女性不多,但现代旗袍很多地方仍然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同时又体现了时尚之美,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的选择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女性代表性服饰,体现了中国人放牧的传统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旗袍种类繁多,选购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看你自己的需求了。比如婚纱(旗袍)不仅面料质感极佳而且色彩鲜艳,充满喜庆色彩;迎宾晚宴的礼服(旗袍)应高档奢华,色彩柔和大方,外观稳重典雅;休闲旗袍可以随心所欲,突出个性和身材美,穿起来舒适大方。

市面上现成旗袍的规格都是按照流行的身材做的。因为每个人的身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旗袍又是一种倾向于紧身、凝聚力强的服装,所以尺码规格是选购旗袍的重要指标。所以在买旗袍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测量自己的“三围”,也就是胸围、腰围、臀围,与旗袍的“三围”合适或者略多余。然后,在试衣间试穿,看看它的“三围”是否合身舒适,再看看领子、衣身、袖子的长短和粗细。旗袍的尺寸不同于礼服等服装,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就会失去风格和独特性。

旗袍面料的选择:旗袍的选材非常广泛。日常生活中穿的旗袍,夏天可以选择纯棉印花平纹细布、印花府绸、色织府绸、什锦府绸、各种麻纱、印花横条缎、提花布等轻薄面料;自制的短款旗袍轻盈凉爽,美观实用。春秋两季可以选择化纤或混纺的纺织品,如各种亮面丝、涤纶丝、各种薄花呢等面料。这些面料虽然吸湿性和透气性差,但外观比棉织物更光滑,更美观悦目,适合在不冷不热的季节穿着。

穿旗袍做礼宾或者表演是很优雅的。夏季穿着,旗袍面料宜选用真丝双绉、绢丝、电纺、杭罗等真丝面料。面料柔软轻薄,不粘手,舒适凉爽。春秋两季穿着,旗袍面料宜选用各种缎、绒,如锦缎、仿古缎、玉缎、绉缎、乔其绒、金丝绒等。用这些高级面料制成的旗袍,能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的身段之美,点线突出,富有韵味,典雅高贵。如果胸前、衣领、翻领稍加修饰,会更加耀眼。

旗袍的保存与穿着

旗袍的设计

目前大部分女性穿的旗袍都是锦缎面料的,这种锦缎不适合水洗,所以你穿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尤其注意不要沾染油渍、可乐、口红,因为这些物质是最难清洗的,即使送到干洗店也不一定能彻底去除,所以我们建议:

1,旗袍不要穿好几天。

2、注意尖锐物品,避免旗袍钩孔和拉丝。

3.不要为了方便而卷起袖子。

二七袍洗熨

如果新穿的旗袍一不小心弄脏了,可以在脏的地方铺一块稍微湿一点的布,用熨斗熨一下,这样会有一些灰尘附着在布上,既清洁了旗袍,又起到了熨烫的作用。

三件旗袍合集

如果不穿旗袍,要用衣架(宽的)挂起来,注意撑起肩膀。记得把防蛀用品挂在壁橱里之前放好。

另外,丝绸衣服要勤换勤洗,脱下后千万不要放在一边。穿丝绸衣服时不要紧贴身体,避免过多的汗水侵蚀衣服,使其变色、变质、破损。穿丝绸衣服不要睡在席子、藤椅、木板等粗糙的东西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加倍。另外,收藏丝绸衣物时,要放在樟木盒子里,防止虫蛀。

在《花样年华》中,张可颐接连穿了20多套旗袍,成为公认的旗袍代言人,这也让旗袍更加深入人心,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旗袍趣谈

与西方年轻女性相比,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普遍更为修长美丽,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素雅的旗袍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恰当地呈现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既满足了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又因其制作省工省料、穿着方便等优点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充满活力的旗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旗袍的名称源于努尔哈赤八旗制度的建立。满族人被称为“旗手”,他们的衣服被称为“旗袍”。最早旗袍的基本款式是圆领、窄袖、向右翻驳领。下摆四面开叉,有纽扣和腰带。“这是一年四季的风格,只有布科的区别。这种男女均穿的袍服,因在窄油口处接一截长底短的半月形袖,形似马蹄形,故又称“马蹄袖”或“箭袖”。通常

冬天拿起来放下盖住手背,既能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周都有切口,方便上下马。束腰,可以增加躺下的温暖;第二,打猎时,干粮可以装在前面;你随身携带的三把刀、勺子和筷子,以及放火石、火石和火绒的小口袋和皮质烟袋,都可以挂在你的腰带上。

1644年满族人统治中原后,流浪的猪改行务农,原本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旗袍,通过与大领、大油等汉族文化交流,自然发生了变化。比如不适合农耕的窄袖马蹄袖变成了喇叭袖;不经常骑马,就会变成两个口子,甚至没有口子;旗袍变成了宽袖大袖的直筒袍。使用的材料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东北建都盛京后,由皮抱改为棉布。这个时候不仅还在用棉布,还增加了绸缎。虽然男士旗袍仍以蓝黑为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穿白、红、紫。至于黄色,因为是皇室的专属色,如果用了会被斩首,而且可以牵连九大家族。所以禁止人们使用。

女旗袍变化更大。比如在圆领上加一寸高的立领就精致多了。不仅在领口、袖头、褶裥处加了几条亮色的蕾丝或者五颜六色的牙齿,而且越想越好看。清朝末年,北京还出现了“十八嵌”(即十八花边嵌)的时尚,材质等颜色的品种更是多样。虽然当时还是宽袍大袖,但远比男式旗袍(后来发展为长袍、夹克)好看。

辛亥革命后改良的旗袍,尤其是五四前后至30年代女学生穿的蓝色旗袍,款式变化很大:宽松直筒改为束腰;缩短长度;两边的开叉长度不一样。20世纪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和袖子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领子高,有时领子低,有时领子省略。袖子从宽袖变成窄袖,有时长度达到手腕,有时上臂完全裸露。紧腰展示曲线美的优势得到了保留。再加上下摆是回收的,和脚踝骨一样长,所以看起来很酷很合身。至于男式直筒长袍,到了1940年代,逐渐被新的流行趋势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种既能展现胡女的曲线美和婀娜美的旗袍,又能融入胡文化,又注重吸收外来养分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新式旗袍,开衩极高,最高可达大腿根部,以女性脚步的轻盈动作和长袍的开合、大腿的隐蔽,表现出一种既含蓄又开放的飘逸洒脱的动态美。随着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观念的进一步渗透密不可分,旗袍这朵绚丽的香花必将在我国的服装花园中更加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