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4日10,上饶哪所中学举办了盛大的百年校庆?
上饶一中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902,原名上饶广信中学。1912辛亥革命胜利后,更名为上饶信江中学。学校原设在新疆南岸黄金山的新疆书院,上饶解放后迁至江北茶山寺。新疆书院和茶山寺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一座是清代的最高学府广信楼,另一座是唐代的茶圣陆羽煮茶经典。1960更名为上饶一中,一直传承至今。
浙赣铁路在学校前面,解放河从城北的山涧流过铁路桥下。火车通过时,道口值班人员降下栏杆,火车通过时,栏杆又升起。所以一中的学生看火车最多,几乎每天都要看火车走南闯北。学校西侧是繁忙的铁路区域,东侧是一片田园风光的古塘。
进了校门就是大礼堂,大到可以容纳全校2000名学生。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之类的设施。图书馆藏书量大,借书免费,不需要办理借书证。语文老师一般是把学生自己借的书填好,然后从图书馆递出一大摞书。礼堂前是一个人工湖,是师生自愿挖掘的。碧波荡漾的湖水给红土质地的茶山寺带来几分灵气。
礼堂对面是食堂,食堂前面有口水井。因为茶山寺离市区比较远,所以学生一般都在食堂吃午饭。他们自带饭盒,在米饭甑里放一些米饭,自带食物。当时食堂的饭甑很大,能装近千个饭盒。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大家都唱着《空城计》,听着《流浪》听着《参观新城》是当时播音室里一直放的歌。记得歌词是这样唱的:雪山上红日升起,阿爸和女儿逛新城,女儿走在前面。哇,老人在冒汗,阿爸,快点,女儿,等等我。令人称奇的是,这么大的电饭煲,这么多饭盒,没有饭盒大多饿坏了,可见学生们的君子之风有多温暖。饭后在饭堂抓麻雀很有趣。过去,饶城有许多树,那里生活着小昆虫,如金龟子(上饶人叫金虫)、蝉(上饶人叫杨哲)、蜻蜓(上饶人叫钢钩)。那时候麻雀是“四害”,有很多麻雀在鸣叫。上饶一中围墙外是古塘村(现已成为湖路),四周是一个村庄。餐桌上散落着许多谷物。麻雀抵挡不住诱惑,成群结队飞进来觅食。孩子们看到它就想消灭它们。首先,他们埋伏在食堂附近。麻雀飞进来后,迅速把饭堂的门窗都关好,然后齐声喊道。麻雀们大吃一惊,纷纷逃跑。鸟儿求生的本能也是逃向光明,这是致命的。灯是窗户玻璃,麻雀的头不比玻璃硬,就撞了头,摔在地上。孩子们大获全胜,用绳子把几十只麻雀绑在一起,搬回了朝鲜。
学校教学分为东教学楼、西教学楼、工字楼、理化实验室和办公楼。风格中西合璧。校舍的通风窗都有“猛校”字样。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是讲学校的历史。原来凶派也有渊源:上饶在土地革命时期是赣东北的苏区,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了3.4万烈士。1965年,印尼华侨子女为了避难回到祖国的怀抱,也被安置在一中。这些华侨留学生来自印尼爪哇岛,他们也说着生硬的中文,皮肤黝黑。几个月后,他们回到了印度尼西亚。
董娇楼西郊楼是初级中学,工字楼是高级中学。因教学桉树呈工字形,故俗称工字楼。学制分为“三三制”和“五年一贯制”。“三三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必须参加中考。“五年一贯制”是整个初中的延续,不需要参加中考。1964之前,外语是俄语。中苏关系破裂后,学校首次尝试在五年制新生中讲英语。当时的英语老师是毕业于教会学校的余先生。她和蔼可亲,说一口纯正的英语。放学后,她和同学一起走回家,同学和老师也留在家里,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余先生的父亲是辛亥革命同盟会成员。更巧的是,姐妹俩都在同一个班教书。我姐姐先生教数学,我姐姐余先生教英语。真是教学界的一朵姐妹花。
理化楼的设施在当时的上饶学术界是一流的。有一台做物理实验的显微镜和一整套化学玻璃器皿试剂。实验室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所以很安静,没有噪音。楼下的梯形教室很吵,平时讲课和辩论都在这里进行,可谓“思想的碰撞,观点的碰撞”。
学校后面是田径场,400米环形跑道,排球场。田径场旁边有一个简易的运动室。房子简单,运动器材却不简单。篮球、足球、乒乓球可以满足喜欢运动的学生课后的需求。田径场的地势很高,比古塘田里的一座小山还高。有时候,一个长球会飞到解放河,我们就要跑到它那里去。
学校的后门就是铁路新村,当然很多铁路子弟也在一中读书,因为铁路没有高中。“姚两站”的浙江口音,机务段里火车气喘吁吁的隆隆声,给一中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学后的场景也很壮观。成千上万的学生涌出校门,分成三路。第二路是从大门铁路口的解放河两岸,他们家左在东市,右在西城,另一路是从后门铁路新村。他们通常住在铁路和四脚亭里。那时候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独来独往,根本不需要父母接送。
上饶一中走过了100年,如今却是大变样。原来的董娇楼、西郊楼、工字楼、实验室、礼堂、人工湖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校区。但不变的是,严谨的学风正在发扬光大,光荣的校史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