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郁达夫中学的历史发展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许没有人能够想象,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还能建立一所学校。
从65438到0957,30岁的华瑞卿成为郁达夫中学的前身——富阳县城关镇私立初级中学的校长。开学时有这样一组数字:2个老师,4块小黑板,35套桌椅,54个学生,4个厕所。
“那时候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现在的人绝对不会想到。”说起这四个厕所,今年80岁的华瑞卿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校舍位于鹳山半山腰的恒基堂,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和厕所。老师同学找来四个木桶,两个男的,两个女的,中间用木板隔开,就成了原来的厕所。不用的时候盖上稻草盖。一下课,男生女生从很远的地方排队,轮流使用。
即使这么辛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老师们也是跃跃欲试。华瑞卿当时也住在学校。天刚亮,他看到许多学生已经在教室里学习了。
在那个班的学生中,直接工作的大约有20人,其余的都考上了中专。现在,他们中最年轻的学生已经60多岁了。1984
恢复高考后,情况好多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学校有了食堂。
这是个食堂,但实际上小得可怜。无非就是一张方桌,上面堆着几个旧碗旧筷。每到吃饭时间,老师们都会过来做好吃的,没有椅子。大家围着餐桌站着吃饭,交换生意,聊天。
现任富阳市教育局局长江建民当时是该校副校长。此时,学校已经开始独立办学,被命名为富阳镇初级中学。“学校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栋简单的两层教学楼,六个教室,加上活动室,就是***608平米。学校400多名师生用一个水龙头,缺少桌椅,就临时用砖头和木板凑合着用。”
“当时老师和我有两个顾虑。一个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从其他学校借用教室,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去那里。安全是一个问题;一个是很多学生家里没钱交学费,面临退学。”江建民说,当时最常见的情况是,许多老师拿出每月70多元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学校和老师的关心鼓励了学生,90%以上的毕业生考上了中专和大学。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学校逐渐确立了郁达夫的人文精神为校园文化的核心。1992,在征求郁达夫后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学校正式更名为郁达夫中学。此后,校园里建起了郁达夫先生铜像和郁达夫事迹陈列馆,成立了郁达夫校本课程研究机构。以郁达夫同名作品命名的文学刊物《迟桂花》也问世了。265,438+20世纪:程老师的校舍,宽敞的操场,高水平的师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前两个时代的校长和老师怎么也想不到,当年那个尴尬的学校,如今已经成长为富阳乃至杭州最具代表性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