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压力教学的思考
压力教学反思12压力讲座结束后,我针对教学设计,认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结合老师的点评,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1.压力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力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概念是学习压力概念的基础。虽然抓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忽略了对压力概念的理解。
2.这节课,我用“吞鸡蛋”这个实验来导入新课。意想不到的结果创造了讨论问题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第三,关于探索“压力的作用与压力面积大小的关系”,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东西自己准备、自己做实验,这是一些后进生的长处,让他们也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克服对困难的恐惧,拉近老师与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与之前的探究性实验相比,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设计实验,降低难度,照顾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互相交流,从触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理解压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进行广度和深度的交流,没有照顾到这部分可能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问题。
四、知识压力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但对概念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来类比总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时,没有及时用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压力是压力的效应这一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压力的概念,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这种缺陷,老师被迫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总结,花费的时间太多。
5.关于增减压的方法,我从公式入手,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举例应用来巩固。
总的来说,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压力教学反思12 2该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混乱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多媒体动画:一个人躺在钉板上,身上有一块大石头,用锤子把石头砸碎,但人没有受伤。然后对比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设置疑点,打开学生想象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体现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这门课的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老师在设计实验上下了很大功夫。设计合理,在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效应的影响因素,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可信度;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小组实验供学生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疑能力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课设计的延伸实验:利用斜面上压强变化的实验来说明压强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讲究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的基本教学方法,猜测和控制变量是物理中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在探索压力的作用中充分渗透。
4、贴近生活,体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的增减压的例子并加以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视频展示是主要方式,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尽可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
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勤于思考,积极讨论分析,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提高。复习上一节的教学内容,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固体压力有一定的作用,液体也有重力,所以对杯底也要有压力。那么如何更明显的观察它的效果——压力,合理的引起学生的过度思考,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思路清晰,语言更加准确,使学生有明确的分析判断方向。强调深度的概念应该是到自由液面的垂直高度,深度不是高度。
注重讲座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及时吸收和内化知识。
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1,内容太多,速度太快,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展现得更充分。
2.在解释P=ρgh时,没有强调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3.一个练习题太难了,学生讨论、回答、修改的时间太长。
4.由于缺乏实验设备,在教学中不能采用小组探究实验的方法。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 4本课是本章的结尾,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液体压力与流量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结合课堂上的小组实验,可以呈现课堂难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可以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平面来提问,从而引入新课,让学生更容易过渡。同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使液体的压强和流量之间难以理解的关系揭示出学生亲身经历中的结论。这样,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特点。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不足之处在于实验过程中对中学生的正确操作指导不够。有些同学怕硬币跳不过去,所以没有充分利用实验来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课堂测试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比较懒散,依赖团队成员,不积极动脑,有的团队成员只是旁观,不及时做笔记。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做课堂的小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努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 5压力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力、大气压力、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力的概念在初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压力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从而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成功的教学设计:
我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直接描述压力,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验压力,定义压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示意图,通过观察示意图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于重力。
在分析和解释压强的概念和公式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接受和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子时,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在地面上的压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压力是指压力的作用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施物理-社会。在升压和降压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和生命现象出发,结合例题分析应用进行巩固。总结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用生活中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不够了解,调动不了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敢,进度慢。学生在看书答题时不能很好地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导致学生用书本上会讲到的知识来答题,往往让老师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要让学生认真准备,完善时间安排,力争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要灵活,这样才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帮助学生,真正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压强教学的反思12 6《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它和前面学过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初中生感性知识多于理性知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兴趣。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总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大气压力的存在,讨论大气压力的特点,应用大气压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操作,给他们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门课程如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整体反应较好。个人认为这个班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戏是一种实验;易拉罐放气,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做盖杯实验,挤皮杯实验,刺破矿泉水瓶灌满水不流动,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索,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大气压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在现实生活中举例子。让我们分组讨论,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同学们会举很多非常好的例子,比如“医生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衣钩”、“用注射器吸药水”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给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用大气的压力来解释自己,对解释得不满意的老师进行补充,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时间允许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活塞泵和离心泵的图片。说明他们的工作是利用大气压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先做大气压力支持水柱的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用密度较大的液体。水银在液体中密度最大,于是把水换成水银,量筒换成托里拆利真空管,逐渐引出托里拆利实验,更加自然有效。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和自己的预设还是相差很大:比如“盖杯实验”中,有同学提出纸板没有掉下来,是被水“卡住”了吗?这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要注意这类问题。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纸不是因为大气压而掉下来的,而不是被水“卡住”的?课堂上有很多实验,但是对实验的进一步分析的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是一知半解。小实验虽多,但仍不充分。比如盖杯实验,第一次选的纸不够直,实验差点失败。
压力教学的反思12 7这节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虽然侧重于学生的实验探究,但教师在引入新课教学和安排实验过程中的指令时要有艺术技巧,特别是让学生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量关系的实验必须自己做,要给学生机会把实验过程和现象展示在前面,解释现象所表明的结论。我觉得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和能说的,老师是代替不了的。教师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这节课前,播放了美国电影《龙卷风》的片段,让学生看到龙卷风带来的危害,把“父亲”从地下室“吸”到了天上,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导入新课,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摇动塑料管,泡沫球从塑料管中飞出,像女神撒花,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神奇,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 8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内课外的交流互助,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流体压力与流量的关系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中,我尽量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如乒乓球冰壶球、草原狗鼠洞的空调系统等学生感到困惑和感兴趣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在一个漏斗口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握住,然后在漏斗口上端用力吹气。这时候我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乒乓球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在漏斗口高速旋转,不会掉下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用常规思维解决不了的现象出现在面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引进新的课程。
然后让学生思考做“硬币跳高”的实验,让学生探究,由于效果的不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自认为吹得高的学生展示给大家看,启发学生猜测空气在硬币上方流动时压力可能会减小。安排课后实验:如何把硬币吹得更高,1元的硬币是否也能吹铅笔。
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将进行“吹纸”实验,先猜测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进行实验,发现纸向中间靠拢,于是得出结论,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小。课后让学生探究:不同吹风速度和不同纸张尺寸的区别。再接再厉,然后老师给学生做了“女神散花”的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达到极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后带领学生思考:顶部有螺旋桨的直升机和顶部没有螺旋桨的固定翼飞机是如何升空的?秘密就在翅膀上。指导学生制作翅膀模型,并比赛谁能做得漂亮,谁能演示如何抬起翅膀的尾巴。最后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机翼获得升力的原因:空气与机翼上下的压力差。
最后,通过动手动脑学习物理问题1进行安全教育,在问题2中进行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甚至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
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让学生通过“中悟”和“在兴趣中探究”,在兴趣中发现和理解规律。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授完主要内容后,还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实验,比如水管里的水冲洗乒乓球的实验,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放开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总结,真正把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 9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初中生学习物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物理场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可以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掌握物理知识,达到一个自然的目的。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对义务教育版初二物理《大气压强》的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与大家探讨。
1,用暂停实验引入主题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用的是自制的教具“大气压演示仪”。实验设备是:酒精棉球、火柴、罐子(3)、气球和棉线。实验设备很简单,但效果很好。具体方法是:先吹气球,用细线封住口,然后点燃酒精棉球,放入广口瓶(注意:不要把广口瓶烧得太烫,以免烧坏气球),迅速把气球放在广口瓶上,过一会儿,你会发现广口瓶紧紧地吸在气球上。按照上面的做法,把另外两个罐子吸在罐子上,最后把气球提起来。通过这个演示实验,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2.在马德堡模拟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用上面的实验引入新课后,我再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知道液体会产生压力,是因为它有重力,容易流动。气体也受重力作用,容易流动,那么里面会有压力吗?
学生们被分组做模拟马德堡半球的实验。两个塑料衣钩被挤凹,尽可能挤出空气,然后用力拉衣钩。结果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们拉开。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意识到大气压力的存在,也能意识到大气压力很大,然后让学生向各个方向拉衣钩,无论哪个方向都很难把衣钩拉开,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各个方向的大气都有压力。这样很多问题做实验就能轻松解决,老师也不用浪费很多文字。
3.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在现实生活中举例子。让我们分组讨论,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同学们会举很多非常好的例子,比如“医生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衣钩”、“用注射器吸药水”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给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用大气的压力来解释自己,对解释得不满意的老师进行补充,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多媒体可以用来展示活塞泵和离心泵的图片。说明他们的工作是利用大气压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4.从盖杯实验中引出托里切利实验。
介绍了盖杯子的实验:在杯子里装满水,盖上纸板,然后把它倒过来,看看纸能否装下杯子里的水。(注:一杯水与纸紧密结合,不留空气,是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求杯口与纸的圆要平。)学生们被分成小组做实验。结果水和纸都没掉,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受盖杯实验启发,演示将装满水的试管倒插在水银槽中,试管中的水不倒。然后把试管换成更长的量筒,做同样的实验。发现装满水的量筒中的水仍然没有下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用密度高的液体,而水银是密度最大的液体,所以把水换成水银,量筒换成托里拆利真空管更自然有效。
5.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用替代法测量大气压。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大气高度很高,大气的分布很复杂,大气的密度是一个变量,所以不能应用液体压强的公式来计算它的压强。托里拆利的实验揭示了一个客观事实:上面真空和大气压的水银柱在同一水银面上压力相等。根据它们的平衡关系,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力代替难以计算的大气压。是实验设计思想的重要突破,是托里拆利的一大成就。教学时,向学生讲解这种替代,让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这节课的思路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达到语言无法快速表达的效果,让学生获得全面、具体、真实的物理图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于压强教学的思考12 10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课前,我们备课组做了很多准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压无处不在,我们设计了十几个实验,都利用了平时随处可见的东西。我以为现象很明显,结论当然容易得出,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先是用热水冲洗了一下矿泉水瓶,然后到处放热水,迅速拧紧瓶盖。不一会儿,瓶子就瘪了,发出咔嗒的声音。同学们也说:“真的很强。”我问同学,谁把瓶子压扁了?大家异口同声说是空气。然后我拿出两块玻璃,很轻松的就把玻璃分开了。然后我在玻璃片上滴了几滴水,让一个同学把两块玻璃片拉开。费了好大劲才打开。我又问大家:“是谁压着玻璃片不让我们分开?”大家坚定地说“空气”。然后我就在矿泉水瓶的侧壁钻了一个洞,然后里面就装满了水,水就从那个小洞里喷了出来。然后我赶紧拧紧盖子,小洞就不喷水了。然后我问大家:“谁不让水流出来?”大家都说“是空气”。这时候我观察到班里一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一直在想事情,没有其他同学那么激动。当其他学生停止说话时,他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你在实验中使用了水。怎么能说是空气呢?液体压力没有原因吗?”大家纷纷附和,我让大家仔细观察实验。洞什么时候流,什么时候不流?大家都说盖子不拧的时候水可以流出来,盖子一拧水就不流了。那么这两种水是一样的水,有无盖子的区别就在于液面顶部是否与大气相通。谁影响水的流动?他突然意识到这肯定是因为空气。
通过这件事,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首先,从备课的角度来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要以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学生理解没有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只凭经验判断,要注意引导,要注意表达的语言是否到位。当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我在这堂课上忽略了这位同学的想法,他肯定会觉得知识与现实脱轨,要死记硬背知识,必然会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在用脑子思考。如何正确引导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看透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找到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教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
压力教学反思12 111。教学设计分析
这节课主要讲气体压强中大气压的初步知识,它和前面学过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1,初中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兴趣;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总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在注重知识逻辑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让学生实践,体验大气压力的存在,讨论大气压力的特点,应用大气压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操作,给学生一种亲近感和真实感。
第二,课后的一些思考
1我们知道,物理场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场景,让学习充满新鲜真实的气息。比如“盖杯实验”中,有同学提出纸板没有脱落,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是课前没有预料到的,以后要注意这类问题。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纸不是因为大气压而掉下来的,而不是被水“卡住”的?应该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
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的思维。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外部刺激,在“做中学”中将学生的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如何让水从塑料瓶中流出的实验中,安排学生完成这个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要求另一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实验目的,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获得兴奋感,因为这样的实验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探索知识的目的。
对压力教学的反思12复习完压力和浮力后,学生普遍觉得减压和浮力的综合计算题很难理解。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在学生的单元测试中甚至用错了公式,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在复习中掌握压力和浮力的应用呢?
1,明确基本概念
压力的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定义,液体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气体的压力与流量的关系,浮力的大小是多少,让学生对压力和浮力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阐明公式的基本应用。
在整理好公式后,老师用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公式的简单应用,让一些差生知道有模板可以模仿,从模仿到应用只有通过一些练习才能达到效果。
3、认识机械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确定题目中的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对象的状态和运动过程,分析过程和状态的受力情况。
(3)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
(4)根据定律、公式和平衡态,列出平衡方程。
(5)用数学方法解方程。
在复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方法,使之清晰明确,并用实例进行示范和引导,给学生一个初步的体验。之后要让学生结合相应的习题对方法和思路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能做到灵活运用。这个过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一日之功,但有少数学生通过掌握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