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镇的地理环境
2015年投入15万元改造8000亩农业基地;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0亩标准化蔬菜建设;青龙、阎正、同兴、曹甸等村完成征地2000亩,平整1.700亩;新栽苗木约65438+万株,新增苗木基地面积65438+万亩。2014年,三岔镇投资近400万元架设电力专线,完成弱电入地、街道绿化、路灯照明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一线一点工作示范工程,完成丁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及道路、围栏、园林、景观工程等附属工程* * * 16万平方米;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陈武、阎正、团结、下岔等十余个村依托企业(园林合作社)绿化1.5万亩,造林1.25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00亩;实施清洁家园工程,投资1.69万元新增一批环卫设施,村级硬化道路12.5公里,在东桥、戴碧园、曹甸、青龙等一批村安装路灯2150多盏,新建(改造)休闲广场12个,疏通抗旱渠道。镇水厂接入城市供水主干网,堡镇水厂实施管网延伸,屠甸水厂投入试运行。镇南第二市场已建成88个门面,392个摊位,现已投入运营。
2014三岔镇有110KV变电站一座,变压器二台,容量63000 KVA;;10KV供电所,95台公用变压器,容量8575KVA。有1座自来水厂可供25000人饮用。有程控数字传输电话5100门,发射台21座,有线电视信号和宽带光纤网络全覆盖。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现有劳动力2万人,劳动培训学校2所。2014三岔镇有个卫生院。2014、10年6月,按照改革要求,三岔镇顺利完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在卫生院挂上“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将院内职能相关或相近的科室合并成立计划生育科,配备专职专业技术人员10人,设立计划生育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
2015年,三岔镇卫生院开展了“留守老人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组织全镇村医进行家访,与留守老人家庭签订健康服务协议,开展上门服务、巡诊服务、电话服务。2015年底前,10,* *为全区12899名留守老人、5827名3-6岁留守儿童提供包括建立健康档案、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教育、随访等免费服务。黄是孝感市孝南区三岔镇铜厂村大黄湾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极其聪明。他从小刻苦学习,习武,尤其是他的武功,有名师教了几年。1874年(清同治末年,也是光绪元年),全省武术家“赶考”,黄因武艺高超,技艺超群,名列榜首,被誉为“武会元”(“赶考”第一名为“会元”,其余为“龚氏”)。与此同时,黄的同乡秦应奎(今西河镇秦家)和屠仁寿(今三岔镇居民)也分别获得文惠元和龚氏。这三个人住的地方相距不到十英里。同年进京,分别为文、武进士上高中。所以“十里三士,一科(同治甲科),两会一元”的故事至今在孝感人中间流传。
为了纪念他们的学术“功勋”,为了鼓励后辈按照他们的样子努力,同时也为了分享他们的骄傲和荣耀,方圆镇人民自动捐款为他们三人修建了一座寺庙和一座神社,并修建了一座名为“三元宫”的寺庙(这座寺庙的遗址就是今天的“三元宫电站和泵站”),让他们接受家乡善良男女的香火供奉。文昌阁是孝感的标志性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与长江南北的黄鹤楼遥相呼应,享有“南楼北阁”的美誉,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矗立在水岸边的文昌阁,历史上三次被毁,三次重建。第三次毁于咸丰五年(1855),后于光绪二年(1876)重建于孝感市东郭家滩,由时任孝感知府蔡主持。民国二十三年(1934),时任孝感县令的欧阳鸿烈主持加固维修。“文革”期间因为白蚊子濒临倒闭,1977年底拆除。文昌阁建成前,孝感历史上进京御榜的只有13人,且大多事迹平平。明朝万历年间,地理专家严知府到孝感考察,指出“卓川是孝义的一处胜景,但申请孝感的人很少,又因城南覆盖,难以遇新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时任孝感县令的彭同奎以孝感“文风不佳”、“历代人才匮乏”为由,响应建议,精心规划,亲自选址,监造。于是,孝感小东门外竖起了一座高高的亭子,顶上有一座书写的山峰,名为文昌阁。文昌阁及其附属建筑* * *占地约30亩,阁高约35米。它有五层,上面有一个宝顶。文昌阁屋顶铺有红黄绿琉璃瓦,四周有金色飞檐和铜风铃。亭顶写峰直指蓝天,可谓古色古香,“冒烟”,十分壮观。如今,文昌阁旧址已经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