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表现
1.逆反心理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智力、智力、意志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来看,青少年的成熟感表现在身体成熟、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形成三个方面。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在这个过渡时期,这三个方面的成长表现为:前一个发展阶段没有完全改变,新的心理发展阶段尚未稳定。这些新旧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重叠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各种心理矛盾复杂交织,许多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
2.适应性差
适应性影响中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自我表现。通过对部分中学生相关问卷的调查,表明大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大四学生更突出。原因如下:第一,大三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长辈惯坏,缺乏生活自理经验。一旦离开父母,遇到实际问题,他们会感到迷茫。第二,考上重点中学,一般都是原校的尖子生。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来自四面八方的赞美中,形成了对荣誉的强烈渴望。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你就会在精神上感到不平衡、气馁和压抑,从而疏远老师和同学。第三,当考试和综合评价结果不足以评价“三好学生”的条件时,导致抑郁悲观。
期刊文章的分类查询在期刊库中。
承受巨大压力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造成社会、学校、家庭整个环境的压抑,增加了人的压力。于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也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当这一高目标无法实现时,学生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抑,导致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注意力分散、无助感,最终丧失信心甚至脱离现实,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通过交谈了解到,目前学生课程多,学习时间紧张,睡眠不足,特别是临近考试阶段,身心负荷增加,导致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功能下降,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学习效果差,成绩下降,从而引起学生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等负面情绪。
二、教学中不良心理的调节方法
1.加强对健康的理解,充分认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健康了,心理才会健康;另一方面,当你心理健康时,你就会健康。换句话说,一个人的身体影响心理健康。比如一个人得了很严重的病,如果是癌症,怎么心理健康,怎么情绪稳定,怎么信心坚定!反过来,人的心理也影响健康。比如《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说她看到花开就想到花落的场景;看到亲人团聚,就想起离别的场景;出问题的时候,是以泪洗面。林黛玉最后死于抑郁症引发的肺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兴趣练习,满足个性化需求。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多种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老师根据分组和课时要求制定计划、备课。每节课除了学习新课,了解相关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项,分配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趣实用,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他在课堂教学中不受时间、空间和形式的限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程的刚性统一变为课程的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耍的过程中完成一些“练习”,让参与的人、事、物成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让自己置身于社会课堂中得到锤炼,让身心在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了,体质增强了,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加强专业学习,充分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修身”和“养心”。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构建和谐校园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