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引导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很熟悉。论文可以促进经验,交流知识。那你知道怎么写好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篇思维导图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有效性的分析论文。欢迎分享。
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引导幼儿积极深入地探索,帮助幼儿观察分析周围环境,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目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缺乏相应的策略,导致效果不理想。思维导图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一样,可以直观地展示知识思维的过程。借助思维导图,人们可以直观地展示理性思考的过程,简化复杂的现象。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深入探讨了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思维导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简介: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儿童更清晰地理解科学活动的内容,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幼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使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可以使幼儿正确把握科学知识探究的过程,逐步理解思维探究的相关策略。在参与思维导图逻辑建构的过程中,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强幼儿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幼儿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顺序,提高幼儿的整体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功能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工具,所以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形式。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也是开启大脑潜能的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思维导图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模式会改善人的行为。【1】思维导图又称全脑图、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思维逻辑的图形转换,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激活孩子左右脑的功能,促进全脑的发育。同时,它还可以整合记忆和阅读,增强儿童科学、艺术、逻辑和想象力的平衡发展。思维导图能够体现和可视化人脑的思维逻辑,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生动和具体。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快、更简洁,有助于解决科学教育中的许多问题。[2]
二是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地位不断提高。
1981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大纲(试行)》,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掌握的教育常识。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教育的概念取代了常识教育。2001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将学前教育活动分为艺术、科学、语言、健康、社会五个方面,标志着科学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不断修订和完善,提高了儿童科学教育的整体地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儿童科学教育,许多研究者提出,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帮助儿童对物质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行动,从而获得经验的教育活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有独特性、经验性和建设性。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儿童探索和发现科学,明确物质世界和关系的经验建构。儿童科学活动能够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3]
三,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不足
(一)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够
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主导者,需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组织整个活动,保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更加生动、丰富和有价值。然而,许多幼儿教师对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知识的掌握较弱,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无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一些教师缺乏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整体效果,使他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感到压力。
(二)教师不能对活动中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
很多老师在活动前都做了功课,但实际开展活动时却不尽如人意。孩子的提问失控,会随机产生不同的科学探究行为,导致原本的活动计划被打乱。如果教师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就很难在第一时间调整教学计划。有些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忽略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内容,使得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4]
(三)教师处理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关系的能力不强
通过自身经历获得的生活经验是儿童认知世界的主要来源。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形成自我认知,孩子才能掌握科学知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老师直接给他们讲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不让他们亲自参与实践,会挫伤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没有正确把握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忽视了儿童的实践经验,使得儿童活动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解决,导致儿童无法形成自己的科学经验,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素养。[5]
第四,思维导图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应用的有效性
(一)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的应用有利于幼儿教师克服个人科学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针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使科学教育活动更顺利地开展。
首先,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整个科学教育活动,全面把握整个科学教育活动,围绕重点开拓视野,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提高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把握能力。
其次,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要妥善处理科学实践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幼儿增强实践经验,提高科学探究的综合素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幼儿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分析不同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科学探究活动效果不理想。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可以对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生成关键词,并用关键词进行发散性联想,从而丰富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6]
最后,幼儿期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通过科学活动来增强探索的热情。科学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孩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加强对幼儿科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的表达意愿,帮助幼儿深度感知科学现象,增强活动的整体效果。孩子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让思维导图更加完善。比如在植物生长探究活动中,老师可以把植物作为关键词,让孩子提出与植物相关的词语。很多孩子会提出种子、浇水、发芽、生长、开花等。老师可以根据植物生长的过程,将这些不同的单词按顺序排列,形成树状思维导图。把植物埋在土里,可以概括为“种植”,然后给种子浇水施肥,帮助它们“发芽”。种子长到一定阶段后会长出叶子和花,最后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教师按顺序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分散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整株植物生长发育周期的正确认识,形成发散联想,激发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思维导图帮助幼儿教师全面掌握中心主题词所涵盖的科学知识。
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要分析幼儿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保证整个思维探究活动变得更加生动灵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准确把握暂时的问题或现象,有效引导孩子。比如,在探索沉浮现象的实验中,老师可以让孩子提前准备好石头、积木、橡皮泥、纸、塑料、泡沫、气球等不同的物品,让孩子判断哪些物品会沉,哪些物品会浮,然后让他们独立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会直接填答案,有的孩子会在开始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后再填答案。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让孩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出科学的结论。[7]
思维导图可以加很多艺术画,要生动,要符合孩子的兴趣。教师要深入挖掘图片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表达空间,提高孩子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思维导图中使用大量的图片和故事情节,适合儿童的现实生活。老师可以将这些思维导图资源与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时,应先让幼儿浏览图片,明确信息表达的内涵,增强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
比如孩子把一整张纸放在水里,纸就浮在水面上,有的孩子把纸撕成碎片,泡在水里就沉下去了。当观察纸的起伏时,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现象。这个问题出现后,很多老师觉得一时难以解释,也不知道如何引导,所以往往会忽略这个现象。其实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孩子掌握起起伏伏的关键词,从而准确分析关键词的内在联系。由于思维导图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究中全面掌握思维导图的内容,有效地组织活动。当纸吸收大量水分时,纸的重量会明显增加,使纸不再漂浮,变成下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讲解,让孩子理解起起伏伏的关系,最终提高孩子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再比如,在讲解“磁性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孩子准备沙子、硬币、回形针、磁铁等材料,让他们尝试用磁铁吸引沙子或回形针,观察不同的实验现象。孩子看到磁铁会吸起回形针,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候老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孩子知道磁性的特性。利用孩子的学习兴趣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并用思维导图对材料进行分类记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科学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科学知识融入教学,既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又能保证科学实验的效果。科学实验要紧密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教师要真正把科学实验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明白科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孩子“边玩边学”,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游戏活动包括简单游戏和有目的的游戏。单纯在游戏过程中玩,没有具体要求,可以完全放松孩子的身心。针对性的玩,需要孩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达到最终的效果,锻炼身体素质。在幼儿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让孩子有目的地玩耍。思维导图只是辅助手段,实践才是最终目的。只有将实践融入思维导图,达到教学的效果,才是实践融入思维导图的举措。
(三)思维导图的分支帮助幼儿教师找到更多的教学突破点。
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本身不能直接作为教材,而应该成为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基础,类似于教学骨架。教师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逻辑顺序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然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插入不同的知识点。这种方法既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又能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加直观,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选择,最终提高科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为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游戏,让教师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比如在“谁会传播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电话里的好朋友”的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纸杯、线、剪刀、胶带等材料,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制作一个简易麦克风的过程。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合作,感受到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思维导图是实验教学的强大推手,有趣又能满足孩子好学的天性。当然,老师也要注意游戏设置的科学性,符合学科特点。
思维导图的设计也要生动,帮助孩子快速参与游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必须经历预判、观察、思考、总结等一系列过程。思维导图是儿童科学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转化,加强引导,从而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帮助幼儿发展正确的科学思维。
参考
[1]托尼·布赞,巴里·布赞。思维导图:如何使用辐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大脑未开发的潜力[M]。纽约:企鹅出版社,1993:12。
2]陈木兰,,张伟鹏,幼儿教师科学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粤西地区为例[J]师范学院学报,2020 (4): 58-62,67 .
[3]冉思远。陈鹤琴《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献交流(上期),2020 (7): 171。
[4]苟建斌幼儿化学实验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J]学术周刊,2020(20):177-178。
[5]王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践[J]幼教100(教师版),2020(6):36-38 .
[6]徐广沙三位一体背景下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农民参谋,2020(16): 185。
[7]刘小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幸福家庭2020(10):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