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中学暴力事件
《西风颂》
鉴赏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作。与普通抒情短诗相比,它的篇幅更长。另外,诗中的场景不断变化,意象也很密集。读的时候可能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诗的线索。
这首诗构思于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森林,雪莱自己解释了它的由来:“那一天,孕育着风暴的温暖而激动人心的风聚集了经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雾。不出所料,这场雨是在日落时开始的,暴风雨伴随着冰雹,伴随着南阿尔卑斯山特有的壮丽闪电和雷声。”写暴风雨来临时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成了这首诗的出发点。
第一节写的是猛烈的西风如何摧毁一切,卷走落叶,把种子吹到地里,直到春天来临。诗中有两个地方可能比较难懂,需要解释一下:“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被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的种子;“蓝天的姐姐”指的是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称东风为西风的姐姐,以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技巧。在描写西风席卷的秋天时,“黄黑灰红如痨病”一句渲染了树叶凋零时色彩斑斓的衰败景象,而“鬼”、“巫师”、“瘟疫”、“暗冬床”等词语则用得淋漓尽致。但说到“春”,语言的色彩就趋于柔和明亮——“色香填山川”。诗人是运用“色彩”的大师。在这些线条中,大自然从凋零到辉煌的变化过程被生动地呈现出来。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毁灭者与保护者”,其中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即西风是旧世界的毁灭者,创造新世界,这是大自然循环往复的辩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天空,西风如何吹过乌云,形成风暴。这一节是这首诗中最奇特、最壮丽的部分。当初,被风吹散的浮云被比作地球上的枯叶,介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转化。混乱、撕裂、纠缠等词语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感。破碎的云,像落叶一样,正在脱离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了更大胆的想象,将空中飘落的云朵比作“疯女人飞舞的头发”所谓“疯女孩”,原文是“梅纳德”,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在古画中,她有愤怒的头发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和散落四周的长发准确地展现了飞云的自然奇观,也暗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这一节还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想象力虽然大胆,但实际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比如暴雨的形成,水汽的蒸腾凝结,以及“电”在云中的作用。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而且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理解结合在一起。
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海洋,写西风唤醒海洋,让海底的植物颤抖。诗人在描述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时,想象着“它已经沉睡了整整一个夏天”,在梦里它还看到了“古老的宫殿和亭台楼阁”。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亭台楼阁的倒影在清澈的海水中荡漾,形成一种闪闪发光的美。随后,大海似乎有了个性,当西风来临时,它主动分裂自己,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这种描述很奇怪,似乎来自诗人宏大的想象,但也符合某种自然规律。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化有相同的反应,所以西风的到来肯定会对它们产生影响。
后三段,西风运行于天地之间。第四节,诗人回归自我。他召唤西风把我带走,像树叶、云彩、水波一样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飘荡。为了表达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用了一系列相同的句式——“如果我是一片枯叶,你飘来飘去”“如果我是一朵云,能和你一起飞翔”“如果我有你的脉搏”“如果我能像少年时的凌风那样跳舞”——形成铿锵而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一片树叶,在第五节中,这种语言的气势越来越强,诗人用一系列的祈祷语句来表达他与西风融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名言警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仿佛直接向读者提问,仿佛西风停息,诗歌的内涵顿时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展开了想象,融合了自然现象、科学概念、对宇宙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激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拓展的精神世界。诗人除了描绘西风的意象外,还运用感叹词和重叠句式,尤其是前三节都以“哦,听”结尾,这样五节虽然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就像天空中自由翻滚的西风。
《西风颂》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解释,就像上面提到的老虎一样。通常说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有关,雪莱通过描写西风来表达对摧毁一切的革命力量的赞美。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的内涵比较复杂,不必从政治层面去解释。也许这才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大自然在季节轮换中蕴含的毁灭与创造的激情。
教学建议
第一,预习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著名的抒情诗,但篇幅较长,意象密集,线索似乎有点混乱。让学生先默读这首诗,然后大声朗读,试图抓住这首诗发展的线索。
第二,经典阅读
1.介绍这首诗的一些背景,包括诗人的情况,历史条件和写作的由来,从而为更好的理解作品做铺垫。
2.虽然这是一首抒情诗,但由于空间和场景不断变化,很难理解。让学生先分别背诵诗的每一段,再详细讲授每一段的内容,从而把握诗歌发展的内在线索。
3.为了表现西风的破坏力和天空、大地、海洋之间的自然奇观,诗人用了大量新颖的比喻和生动的形象,让学生挑出相关段落,分析诗人想象的壮美。
4.这首诗的句式和用词很有特色,句式重叠重复,动词有力,慷慨激昂,在语言的节奏上体现了西风的力量。我们应该着重分析这些句子和单词的特点。
关于这首诗,一般的解释是,它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力量的赞美,但除此之外,它也向学生阐释了诗人的自然观,在衰亡与繁荣的循环中,自然的无穷力量得以展现。
第三,扩展和比较
1.《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表达强烈感情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广阔的境界。组织学生讨论:它与我们普遍熟悉的抒情诗有什么区别?
2.这首诗在赞美西风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自然现象,其中包含许多科学因素,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思考科学知识是如何通过诗人的想象而变得“诗意”的。
参考数据
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佳)
1819 65438+10月20日下午,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郊区的卡辛丛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诺河走着,秋风扫落叶的景象让他兴奋不已。他想到了苦难的祖国,他也想到了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亲身经历。一些英国报纸对他的诽谤性攻击仍在我耳边回响。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陷反动政府制造的苦难之中;他义愤填膺,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强有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西风来的正好:这不就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形象吗?
用西风扫落叶的力量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用西风吹种子,隐喻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着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这是《西风颂》歌颂西风为“毁灭者与保护者”主题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将自己与西风相比较,将所有革命诗人和诗歌与西风相比较,大力阐述诗人和诗歌的双重功能:破旧立新,进一步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局限,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这样,为了把握《西风颂》的主题,了解当时英国的情况以及雪莱的生活和思想,并不是没有必要的。在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
哦,狂野的西风,秋天生活的气息!
你是隐形的,枯叶却被你一扫而光。
就像幽灵遇到了巫师,不得不逃避:
《西风颂》的开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借秋风扫落叶之力清理旧势力的决心。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了西风扫落叶的破坏力,也看到了它吹起种子的建设功能。这一矛盾统一的主题贯穿于《西风颂》全诗。第一句话开门见山,为后面几首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在诗末更是名句:“冬天若已来,西风,春天怎会远?”放下笔,让预言成真。
西风威武的意象贯穿全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每一节都有与西风相联系的辅助意象,以扩大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的两个方面相呼应,第一节既写秋天的西风呼吸,又写春天的“蓝天姐姐”(即春风);不仅有幽灵般的落叶,还有“像羊一样在空中觅食”的春蕾;诗人不仅用“瘟疫再起”之类的词语诅咒着奄奄一息的秋叶,还期待着春天“让峰峦平原充满色彩和芬芳”。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就是对西风破旧立新双重作用的歌颂——通过平行对比的描写,在交汇中不断发展。
《西风颂》第二段不仅继续将其描述为“垂死的一年”,歌颂了科罗纳赫的西风之力,还从最后一段枯叶的意象将其与天上的浮云联系起来。风扫浮云和扫落叶是相似的,这里的联系紧密而自然。有了这种联系,诗歌的意境就扩展了:我们的目光从地面移动到空中。这里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依然是西风压倒一切的气势,还有浮云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风暴:
那是你的气息,会从中涌出来。
黑雨,冰雹和火焰:哦,听:
《西风颂》前三段都以“哦,听”结尾,只是第一段的措辞略有不同。当然,雪莱希望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急促的风声,更是来自诗人内心的革命号角。众所周知,雪莱在革命中使用暴力的摇摆不定一直是他一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缺点。直到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兴起,他才明确指出暴力的必要性。尽管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批评家仍持不同意见(如《雪莱在工作中的作者》出版于1956),但《西风颂》对暴力的赞美是肯定的。雪莱明确地说:“哦,我希望你给我一个暴力的精神!勇敢,让我们合而为一!”(五)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西风颂》明显超越了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
前两节,读者跟随诗人的笔触走进大地,第三节,诗人带领我们走进海洋。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了突出的辅助意象,就像枯叶和浮云分别是第一和第二节的辅助意象一样。雪莱着重描绘了被秋风唤醒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力量被进一步渲染:大西洋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分裂”;深深种在深渊底部的植被被西风“吓蓝”,“一边颤抖,一边自动收缩”。
到目前为止,雪莱已经描述了三种自然现象:西风扫落叶,扫流云,掀起波浪。读者当然感受到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西风的意象上,但明确指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第五节。第四节是这首诗结构的转折点: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唉,如果我是一片被你飘起的枯叶,/如果我是一朵云能和你一起飞翔,/如果我是一片波浪,我会用你的力量呼吸”。值得注意的是,雪莱在引导“我”入诗时,仍然重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意象。这种巧妙的重复概括了上面,又引出下面,使全诗的结构立刻紧密起来,使描写对象——从西风到诗人——的转换恰当而自然。当然,雪莱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贬低自己是西风横扫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力量,扮演和西风一样的角色。他说,“这种被岁月的沉重枷锁所压服的生活和你的一样:骄傲、迅捷、不羁”。
在《西风颂》的最后一节,雪莱在表达了对一种“野性精神”的希望之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诗歌应该像西风一样,推动新世界的诞生,向世界播撒“火星”,像预言的号角——呼应第一声春天的号角——“唤醒沉睡的地球”。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一直强调的。他在未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论》中指出,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战士,是社会的立法者,是人生的导师。
经过上述的发展,《西风颂》的主题最终以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而结束:“如果冬天已经来了,西风,春天怎么会远呢?”很多读者都能背出这句名言;它之所以深入人心,不仅是因为它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还因为它出现在全诗的结尾,非常恰当而有力地概括了曲折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一开始就出现,效果会大大减弱。从这种巧妙的安排中,我们也可以领略雪莱卓越的诗歌艺术。
雪莱的抒情诗有两种:一种以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简洁有力的诗篇为特征,如《为英国人民而作的歌》。另一类以高明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感情取胜,如云雀。它们充满了想象的魅力和奇异的色彩。《西风颂》两个优点都有。诗人的想象入海,但并不夸张;使用的图像是具体的和连贯的,不像云中的图像那样丰富多彩。尽管诗人的想象力与刘芸和毕涛驰骋,但他的脚跟却牢牢地踏在现实的土地上。
《西风颂》紧密的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分析上述主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主意象和副意象的合作与发展。全诗始终着眼于表现西风的力量,同时不断从地面、天空、海洋中吸收其他意象,以丰富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中突出了西风的强大力量,同时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既表现出集中和凝聚的效果,又单调乏味。各地诗人都是用内心的感受来渲染外在的景物,用外在的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动人局面。我们不能忘记,雪莱曾用赞美的口吻抄下一位当代诗人的话:“把自然景物变成思想,把思想变成自然景物——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上,《西风颂》也是独树一帜。全诗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一般的十四行诗适合表达一个完整而简单的思想或情感,所以往往单独存在或构成一组诗,但每一部分仍有相当鲜明的独立性。五首十四行诗像《西风颂》一样紧密结合成一首抒情诗,各部分紧密依存,密不可分,实属罕见。根据对雪莱当时使用的几本笔记本的研究,起初他使用的是无韵诗,几经修改,才成为现在的形式。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无韵诗适合表达浑厚的感情,但一般比较松散,不符合结构紧凑的要求,而十四行诗以结构紧凑完整著称。但一首十四行诗的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达雪莱的恢宏和深情,所以需要将几首十四行诗组合起来。这里可以看出内容与形式的密切关系。
(选自《半个世纪的足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