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孟
据史书记载孔子家族,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后裔。商朝在周朝灭亡后,周成王封商纣王为普通兄弟,魏子则为商朝忠臣,起于宋朝。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魏死后,他的弟弟卫忠继位,卫忠是孔子的祖先。孔子的第六个祖先,孔子的父亲贾之后,后代开始以孔为姓,他的曾祖父孔为了躲避宋王朝的内乱,从宋逃到了鲁。孔子的父亲,蜀(字,名葛),是鲁国有名的武士。蜀先娶史,生九女无子,妾生一子孟丕,但有脚病。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女人还是残疾的儿子都不应该继承。晚年,舒良友与一个名叫颜的少妇生下了孔子。因为孔子刚出生时头的中间是凹陷的,像泥丘山;又因孔子母亲到泥丘山祈福,后生下孔子,故取名丘,字(钟意为老二,蜀长子为孟丕,孟意为第一)。孔子三岁时,蜀病死。之后,孔子的家庭相当贫困。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但在治理鲁的三个月中,却说明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满使孔子能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侦察兵,然后带着弟子周游世界,最后回到鲁国专心教书。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塾的先河。孔子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圣贤72人,很多都是各国高官的顶梁柱。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世时,被誉为“天圣”、“天目多”、“神仙圣人”。他是当时社会上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之师。他编辑诗文书籍,定义礼乐,为《周易》作序,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想干一番事业,所以非常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国的各种问题,经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他30岁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鲁二十年,访鲁,召见孔子,与他讨论称王的问题,孔子由此认识了。鲁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那里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款待。他甚至准备把尼西周围的田地封给孔子,却被大夫颜英制止了。鲁二十七年,时,齐国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助。齐景公说:“我老了,还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鲁。当时的鲁国实际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里,叫做“陪臣治国”。因此,孔子虽然有两次进入政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直到9年被任命为京师宰。此时孔子51岁。孔子主政中都一年,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为大司寇,拍照照顾鲁国。12年,为了削弱三环(三世领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孙,故称三环),鲁当时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三环的一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三环),孔子采取了降三环的措施(即拆毁三环所建的城堡)。后来攻陷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环的矛盾也暴露无遗。13年,鲁定公,齐国送80个美女到鲁国,姬桓家接受女乐。君主和他的臣民沉迷于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举行了一次郊祀,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肉给孔子,这表明嵇不想再雇用他。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寻找出路,开始了环球旅行。
孔子先带弟子到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鲁的俸禄标准,给他六万俸禄,但不给他官职,也不准参政。孔子在卫国生活了大约10个月。因为有人诽谤卫灵公,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并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投奔陈。路过匡城的时候,因为误会被人围攻了5天。我逃离了匡城,来到了迪普,遇到了发动叛乱的卫国贵族叔叔,再次被围困。逃跑后,孔子回国保家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迪普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从那以后,孔子几次出国,又几次回国。一方面,卫灵公对孔子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孔子出国后,无处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岁),孔子离开魏国,经过曹、宋、郑,到了陈,在陈住了三年。当吴国攻击陈时,战争爆发了,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了。楚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就派人去迎接。陈、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问题,怕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他们派劳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在路中间,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后面的店铺。在吃完他们带来的所有食物后,他们被剥夺了7天的食物。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出兵迎击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回到卫国,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岁被迎回鲁,但仍是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治而死。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怒而忘食,乐而忘忧。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环游世界九年,历尽艰辛。他不仅没有得到省长的任命,还差点死掉。但是孔子没有气馁,依然乐观,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孔子天性正直,主张直行。他曾说:“我对别人,谁毁我名誉?”有名气就要去尝试。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要求老子讲礼貌。临走时,老子赠言:“精明透彻,近死,善议人。辩广大者危,恶者也。做儿子的不该有自己的,做部长的不该有自己的。“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就是看问题看得太深,说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立场的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他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大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他的人生准则。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字玉子,字子车,字子爵。父亲叫激动,母亲叫邹。中国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属于记录体散文集。《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和他的弟子* *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孟子师从孔伋(孔子的孙子一般是师从孔伋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师,被誉为“亚洲之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曾经追随孔子,带领弟子游说各国。但当时并没有被各国接受,他隐退了,和弟子们一起写书。《孟子》传世七篇:《梁王辉》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高子”上下;全心全意上下。他的理论起点是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将《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从那时起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必修部分。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词,气势磅礴,善于论证。孟子的远祖是时,是鲁国贵族,由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孟母严格控制着他。他的《孟母三迁》、《孟母破织》等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是后世母性教育的典范。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韩愈撰写《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儒家道统的人物以来,出现了一场孟子的“升级运动”,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第一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元丰六年(1083),孟子第一次被正式封为“邹国公”,次年被批准享受孔庙。后来孟子被提升为儒家经典。南宋朱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实际地位甚至高于五经。从元朝到顺元年(1330),孟子被封为“亚圣公”,后来又被称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明代朱元璋编《孟子》诗,删去了《孟子》中的“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等章节和句子,以及《孟子》“贼之人谓之夫,闻有杀夫,闻无杀王”等编年。
周烈王死于公元4年(公元前372年)。
孟子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出生的。
周先旺12魏惠王13韩昭侯6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十五岁左右,是子思的弟子。
周先旺17秦孝公10年前(公元前352年)。
孟子二十岁左右,想和妻子离婚。
周先旺丑37年(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回答邹穆公的问题。
周先旺三十八年,庚寅年(公元前331年)
孟子住在平陆。
辛卯于周先旺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孟子来到中国,访问了仁济。
孟子在邹,与吴禄子、曹三人对答。
周先旺四十年,齐威王壬辰二十八年(公元前329年)。
孟子四十三岁左右,第一次到这里。
齐襄王子楚来见孟子。
41年29年宋1年妫(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高姿辩论。
孟子劝齐王向他进谏。
孟子和张狂交了朋友。
孟子离开齐国去了宋国。
周先旺四十二年,宋度过了的第二年(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在四十三年,宋死于元末三年(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代遇到了滕国太子。
游说路上的孟子与宋代勾践
元后44年宋4年秦13年(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在四十五年,梁死于11年的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派朋友来问丧事。
邹至腾的《孟子》实行仁政。
周先旺四十六年,魏惠王12,齐威王三十四年,武德(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民陈相辩论。
周先旺47年,齐威王35年,魏惠王13年(公元前322年)。
齐人成薛,问孟子
1年15年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的“厚财薄礼”呼唤贤能之士。
孟子遇见梁时,年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效论做官
沈州2年元16 1年仁阴(公元前319)。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悼》
沈州王曦梁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五十四岁左右,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到了齐王。
孟子至齐,答问。
孟子的“四十而不动心”说
沈州王曦梁5年王艳魏5年伊斯(公元前316)
孟子出去绞死滕文公。
沈州6年14陆10 5年丙午(公元前315)。
鲁要见孟子。
孟子回到齐国,和于冲商量安葬母亲的事。
齐宣王要求孟子斩严。
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公元前312年)。
燕人反齐,曰:“吾以孟子为耻。”
孟子的“我把你当寇看”说
孟子和淳于髡争论不休。
孟子六十岁左右,从齐国辞职。
孟子在石湫遇到宋硕。
周赧王二十五年,辛卯年(公元前290年)。
《孟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编的。
周赧王·任申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岳就在这个时候去世了。
第七十五代以后,世代顺序为:凌、德、魏、杭、游、秦、邵、年、贤、杨、建、道、敦、安、丁、毛、修、夷、昌、禹、文、桓、景、瑞、雍。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意思是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首先照顾人民,政治家应该保护人民的权利。孟子同意,君无道,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如此,《汉书》和《艺文志》只把《孟子》作为子书,没有给予它应有的地位。到了后蜀五代十国时,后蜀的主人孟尝君命人在《孟子》等十一部经中刻石,这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经”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顶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删节《孟子》中的相关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和“长”的原则运用到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一方面,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实干者治其人,实干者治其人”,并模仿《周》制度拟定了从皇帝到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一样亲近统治者,为统治者服务。
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于不顾,就会失去民心,成为孤贼,就会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和统一天下的途径,其中有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的重民轻神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题:“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人们认为如何对待人民对国家的兴衰极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对立,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一个关系到天下输赢的关键问题。孟子说:“仁政必先经”。所谓“井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剥削劳动力地租的形式。每个农民都有五亩的房子和百亩的田地,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为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拥有“永久财产”,在土地上安家落户,才不触犯刑法,不作恶。孟子认为,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统治者可以重新兴办学校,以孝为原则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向善,可以营造一种“亲亲”“长大”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亲长大,天下太平。”孟子认为统治者的仁政可以赢得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仁政要以统治者的“不忍之心”为前提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他人之心,斯有不忍他人之策。”“不忍他人之心”是一种怜悯和善良。但这种同情和善良,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来自血脉的感情。孟子主张“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仁就是这种不堪之心的政治体现。
孟子将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做好政治的基础。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养气平天下”的思想,就是以孟子的思想为基础的。
应答者:魔神-辅助二级1-22 21:03
让我评论一下> & gt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谢谢。你认为最好的答案是好的吗?目前个人评论15。
73% (11)
26% (4)
相关内容
我所知道的孔孟
关于孔孟的信息
孔孟言论中的成语
孔孟
我所知道的孔孟(孔孟小档案)
关于孔孟的更多问题> & gt
观同题:子与孟子
其他答案*** 2
我所知道的孔孟
孔子,名叫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十五岁时,他决心学习。他当过号手、仓库和牧场经理、小司空(主管工程)、牧羊人(主管刑法),也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他周游世界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晚年从教著书,编辑整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籍,直至73岁去世。
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名叫邱,祖籍邹(今山东邹县)。他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教导下努力学习。年轻时,我以学者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我退休去讲课了。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尊为“圣人”。
孟子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母亲的教导。孟子的母亲ZH,一生勤俭持家,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如“孟母三迁”、“断教子之织”、“杀猪不欺子”、“训子为媳妇”等,广为流传。
据说孔子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有72人很有名。这些弟子及其后继者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著称的颜回、闵损,有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词、宰予,有以政治著称的冉求、钟繇,有以孝著称的曾参等人。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或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贵的资料。成书于战国早期(公元前400年左右)。东汉时期,《论语》进入儒家经典行列,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哲学家朱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成四书,其中《论语》位列第一。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论语》对日本、韩国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著作有近90种。涩泽荣一(1840-1931),日本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家”,四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亲自给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16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第一次将《论语》传播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欧洲著名人物,如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鼻祖”的魁奈,都崇拜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西方思想家试图从孔子的学说中寻求启示,以解决伦理道德问题。因此,《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是一本记录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五代以后,孟子开始被收入“经典著作”,到了南宋,朱被收入“四书”。元明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是读书人的必读书。《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言辞犀利,妙语连珠,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
孔庙、孔府、孔林是山东省曲阜市最大的纪念和祭祀孔子及其子孙的建筑。
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达就是“爱”,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驾驭“义、礼、忠、恕”的美德是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统治者要“先正己而后正人”,以德治国。他把“仁”延伸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实行仁政。他还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认为从皇帝到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守节,名副其实,并由此提出了“君君、大臣、父亲、儿子”的概念。
(3)孔子的天命观——远离鬼神。孔子主张“远离鬼神”。他提倡祭祀,这意味着对鬼神的真诚尊敬。至于鬼神的存在,就不用问了。与鬼神之命相比,孔子更重视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优先讨论和解决世界上的实际问题。
(4)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应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与思并重:孔子的大师张学思同样重视学习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教学,孔子教学生“文、行、忠、信”和“诗、书、礼、乐”。所以孔子的教导可以说是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孟子的主要观点是:
(1)性善论:这是孟子所有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所有人都有恻隐之心、廉耻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这四心正是人类文化规范的种子和根源——仁、义、礼、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善良,那就是“自毁”、“自暴自弃”、“自盗”。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从他的性善论中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君主能“与民同乐”,使人民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论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即把人民作为国家政治的基础。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部分,是对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还有很多,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生也,我所欲也,义也,我所欲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等等,无不催人奋进,千古传颂。
被调查人:ynhai 888-副总裁11级1-21 22:00
1,孟母三次搬家。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发起人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惠亮·王上》:“仲尼(孔子)说:始作俑者,没有前途!亦为其象所用。”
战国时期,孟子和梁曾谈及治国之道。孟子问梁:“用棍子杀人和用刀杀人有区别吗?”
梁答道:“没有区别。”
孟子又问:“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区别?”
梁对说:“没什么两样。”
孟子接着说:“现在王的厨房里有大量的肥肉,马厩里有强壮的马,但是人民却在挨饿,有饿死的人躺在野外。”这是机关引兽吃人!想想吧,国王。即使禽兽相残,也令人作呕。当权者带野兽吃人,怎么可能是普通人的好父母?孔子曾经说过,最早开始用俑(古代陪葬死者的木偶或泥人)的人,是无子无孙的!你看,还是不能用人形的土娃娃来陪葬。人怎么会活活饿死?"
按照孔子的那句话“始作俑者,背后无有”,后人会把“始作俑者”称为成语,意思是做坏事的第一个人,或者是坏风气的始作俑者。
3.锅嫌锅黑,锅嫌锅黑
战国时期,诸侯国都采取联横,远交近攻的策略。
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多年,使各国人民深受其害。孟子看到了,决定周游世界去说服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遇到了好战的梁惠王。梁对孟子说:“我尽力治理国家,关心人民,但我没有看到人民的增加。是什么原因?”
孟子回答说:“我就拿战争来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难免有一战。战斗的结果,战败的一方必然会抛弃头盔盔甲,逃命而去。如果一个士兵跑得慢,只跑50步,他会嘲笑跑100步的士兵,因为他怕死。”
孟子讲完这个故事,问梁:“这样说对吗?”梁马上说道,“当然不是!”孟子曰:“虽爱民,喜用兵,民必苦。这和五十步一样。”
成语指的是以小败大而笑的人。而“五十步笑百步”作为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一天晒一天凉——努力工作一天,无所事事十天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说甚盛。一般的说客不仅学识渊博,知识丰富,而且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刺和劝导统治者,这是最突出的。孟子也是当时著名的辩手。在《孟子》的第一篇《高姿》中,有这样的记载:
孟子不满齐王昏庸,做事缺乏恒心,轻信谗言,就很不客气地对他说:“齐王如此不智。虽然世界上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但你把它暴露在阳光下一天,却把它冻在寒冷的地方十天。它还在那儿活着呢!”“我和国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就算国王有一点行善的决心,但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叛徒就会来哄骗你,你就听他们的。我该怎么办?”他据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下棋看似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学不好,也不会赢。邱毅是全国最好的象棋选手。他教过两个徒弟,一个专心致志,到处听邱毅的指导;另一个总是害怕一只大天鹅到来,准备一箭射死这只鹅。两个徒弟都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但后者的成绩相差甚远。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他们的专注程度不同。”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果我们想学一点东西并把它做好,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努力工作。如果你今天做了一件事,把它抛在脑后,第二天再做十天,你怎么能把它做好呢?学习和做事的成功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后来的人会说孟子?quot一日之暴,十日之寒”这个成语就归结为“一日之暴,十日之寒”,用来形容学习和做事没有恒心,捉摸不定的一种说法。举个例子,一个同学对学习很随意,学习的时间少了,浪费的时间多了,于是我们说:他这种自暴自弃的做法能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