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

语文,母语学习的学科,语文传承的课堂。我们的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在它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学生宁愿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数学、物理,也不愿意读更多的文学书籍。学生鄙视、厌学语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厌学语文的形成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全民族语文文化水平的提高。找出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找到可行的对策帮助他们克服这种不良的学习情绪,已成为当代一线语文教师和教育理论家的重要教育课题。

笔者试图从多角度进行调查,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学生厌学语文症结的对策。本文的主体部分将依次讨论四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四项调查进行分析:

语文学习在学科学习中的地位调查:初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兴趣的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汉语动机的认知调查: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况。语文学习被边缘化,学生对近40%的语文课文不感兴趣,学生学习语文过于功利,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教育外部因素,如课业负担过重、教育制度不科学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学生内部因素,如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共同作用,加重学生的语文厌学情绪。

第二个问题是对汉语厌学问题的概述。

提出语文厌学的含义;总结语文厌学的表现和特点;总结语文厌学的类型;本文分析了学生厌学语文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为探索科学合理的语文厌学原因及对策做好前期工作。

第三个问题是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主要来自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作为学生自身,存在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不足,学习素质和心理较差的问题。

客观因素包括: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考试形式不科学、不合理;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厌学”加剧了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家庭教育的偏差。

第四个问题,消除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对策。

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需要上至国家,下至老师,上至家长,下至学生,共同努力:国家和全社会要营造“学习汉语,重视母语”的良好氛围;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消除和纠正学生厌学语文的重任;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力”,抵制厌学语文的不良情绪。

笔者希望通过“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这一课题的研究,找出学校教育教学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害”学生的现象。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语文课堂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整个语文的学习氛围改善了,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自然提高了。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深远的。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厌学原因及对策

第一章是线程理论

《汉语》、《辞海》、《辞源》一词不作为注释收录,《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语言文字也指语言文学的简称”。《新华字典》注释为“语言与文学”,也有“语言与文章”或“语言与文学”的意思。语言学家指出,汉语概念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语言和汉语工具。本文所指的语言应该是其狭义的概念,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众多学科之一。

1.1语文厌学的形成及对策的提出。

语文在学生的课程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在“序言”中写道: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表达和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国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新一代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他的《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他写道:

"汉语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学生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预期定位是很高的。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终身发展,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和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语文学科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呢?真的是人们非常重视、下大力气研究、成果显著的学科吗?

现实与其地位正好相反。语文学科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著名语文教育家宇易先生曾感慨地说:与其他学科相比,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被排在第五位和第六位。这就说出了语文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问题。有人说“错过一生是一种语言”!言下之意,语文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语言知识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甚至会误导孩子。中学生也评价语文:“数理化扎实;音乐、艺术和运动是液体;而语言就是气。”

不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相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N.Frandsen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在各种学习中对发现和自我完善的兴趣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美国心理学家A.H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表明,一个人自身的强烈需求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动机意识理论强调,爱的情感可以激励行动者成功地做某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教室里的语言太无奈:你可以想象带着这种情绪学习语文的结果。中学生的语文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这让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反思和探索语文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1.2语文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及对策”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不多,也不系统。只是个别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或一些教育理论家对语文课堂、语文教材或语文教育改革提出一些片面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人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厌学”这个大的层面。比如《中学生厌学现象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研究》(心理科学,第25卷,第1期,2002)、《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4)、《学生厌学现象的深入探讨》(社会科学版,第9期,1999),从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其次,即使研究的是厌学语文的问题,其研究范围也过于狭窄。如《中学生文言文厌学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高职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对策》(成功之路,2007年第35期)、《对技校生语文厌学现象的反思》(教学与管理(中学版)),第20065438期+0

第三,在探讨问题的原因时,以往的研究者更多的是侧重于某一部分,要么是讨论学校教育,要么是教师教育,要么是从心理层面讨论厌学形成的原因。如A波脑功能和主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中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9期第16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消除厌学心理障碍(第9期教学与管理第1999号),我区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探讨。

基于此,笔者将研究对象缩小到语文这一学科,从一个学科层面探讨学生厌学问题,再将研究拓展到主客观两个方面,以期全方位展现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从而找到更为精准的对策。

1.3厌学汉语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笔者设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厌学语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深入地探究其成因,从而找到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者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厌学汉语的现状和表现;通过对比,本文比较了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语文厌学情况,总结了不同班级学生语文厌学的不同情况,分析了学生语文厌学的趋势。将早期厌学语文的数据与近几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总结分析学生厌学语文的总体发展趋势;比较音乐的学习和厌学的学习,总结它们的不同表现;通过反馈和观察,将相应的语文厌学矫正策略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变化,检验策略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测试的方法来验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研究者通过“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这一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找出学校教育教学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以提醒我们的学校和语文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害”学生的现象频频发生。总结出相应的语文厌学矫正策略并运用到实践中,将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更深的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语文课堂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整个语文的学习氛围改善了,全民族的语文素养自然提高了。这就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为了获得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通过观察、访谈和网上论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做了如下调查。

2.1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长春市某中学高二(1)、(4)、(7)、(10)班学生200人,其中文科生100人,男生32人,女生68人,理科生100人,男生64人。

调查结果和分析:

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认为语文学习无所谓的学生有154人,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77%,其中理科生86人,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6%,男生57人(占所有被调查男生的89%),女生29人(占所有被调查女生的80%);文科生68人,占所有被调查文科生的68%,男生25人(占所有被调查文科生的78%),女生43人(占所有被调查女理科生的63%)。从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语文学习不重要,尤其是理科生。

语文课能认真听讲的学生有97人,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48%,其中理科生29人,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29%,男生18人(占所有被调查男生的28%),女生165438人(占所有被调查女生的30%)。文科生68人,占所有被调查文科生的68%,男生14人(占所有被调查文科生的44%),女生54人(占所有被调查女理科生的79%)。

课后,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学习汉语。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21的学生学习了半个小时以上的语文,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10%。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忽视语文学习,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很少。

2.2学生学习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行修订版)于2000年开始使用。用了三年,当时有老师做了这方面的调查。文章的标题是“新课本,我有多爱你”。作者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看法;

态度

获得/获得/获得/赢得选票

百分率

非常满意

18

10.84 %

满足

98

59.04 %

不是很满意

38

22.89 %

非常不满意

12

7.23 %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0%的学生对语文教材不满意。

200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课改实验教材)开始在吉林省使用。针对学生对新课改教材的喜欢程度,笔者也做了相关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学生对必修(1-5)精选文章的满意度(***65篇):

态度

文章数量(平均)

平均百分比

非常喜欢

9.2 %

喜欢

33

50.8 %

不喜欢

17

26.2 %

不太喜欢

13.8 %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不喜欢课本中40%的课文。

2.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认知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对激发语文学习热情的因素的认知。有些问题是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维度来设计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优秀的教学技能;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能及时得到外界鼓励;其他学科的影响;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良好的中国人格;上学的愿望。

调查结果: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外部因素

对学生有益

状态程度

出色的教学

熟练的

及时获取外部信息

鼓形激励

其他学科

阴影声音

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

活跃的

41%

29%

11%

8%

11%

从表中可以看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外部因素前两位分别是“老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465,438+0%)和“老师优秀的教学技能”(29%)。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内在因素

良好的中国人格品质

进入高等学校的愿望

56%

44%

从表中可以看出,激发学生汉语学习的内在因素主要是“良好的汉语人格素质”(56%),但与“深造的愿望”(44%)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为了了解学生对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热情的因素的认知。问卷问题也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设计的。

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来自其他学科的压力过大;学习环境不好;教材的难度。内部因素包括:学生不良的语文人格;学生痴迷于与语文学习无关的东西;缺乏好的学习方法。

调查结果:

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外部因素

教师对学生

教师态度恶劣

缺少教师

教学技巧

其他科目

高压

教材难度

不健康

学习环境

24.5%

26%

19.5%

13.5%

17%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态度不好”(24.5%)和“教师教学技能欠缺”(26%)是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外部因素。

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热情的内在因素

学生的迷恋与语文

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缺乏善

学习方法

学生的烂语文

个性品质

26.5%

48.9%

24.6%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是削弱他们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内因。

2.4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进行。作者选取了学校不同年级的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进行调查。作者对调查问卷逐一进行了分类和总结。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

1,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学习汉语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3.学习汉语有现实意义。

4.通过汉语获得进一步教育和就业的愿望。

5、为了通过学历考试,拿到毕业证。

调查结果:

学生学习汉语动机调查

内容

为了成为

对社会

有用的人

学习中文

为了个人发展

的意思

学习中文

有实际意义。

通过语言获得

进入高等学校

就业欲望

为了通过

学术考试,

获得文凭

比例

8.1%

22.6%

27.6%

32.4%

9.3%

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非常功利。我们发现,32.4%的学生回答说他们要上大学,27.6%的学生回答说他们正在努力掌握一种语言工具,9.3%的学生正在学习中文,以便获得文凭。

综上所述,四次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强,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投入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对语文教材中40%的课文不感兴趣,30%对教材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外部因素,而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质量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内部因素。然而,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动机,使得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较弱,动力不足。基于此,我们认识到探究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及对策的重要性和方向。

第三章是中学生语文厌学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人厌学的含义

人类在认识外部事物时,会有喜忧参半、喜忧参半、爱恨情仇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为情绪。厌学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前产生的悲观、厌倦甚至厌恶情绪。语文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之前,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必要性,没有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产生的害怕学习困难、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情绪。

3.2语文厌学的表现和特点

当前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具体表现:

对国学采取“冷淡”的态度。我认为汉语可以学,但不能学。你再怎么努力学习,考试也拿不到数理化那么高的分数,不努力学习分数也低不了多少。对学习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表现在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好的同学,认为自己过去语文学得好,可以先放一放,然后再突击,再去打仗。因此,汉语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对语文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在考试和老师的压力下,对语文的态度比前者更积极,但也只是应付,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和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对学习中的问题从不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从不系统归纳和总结,更不要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在语文学习中,心理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学习方法不当,尽管在汉语学习上做了一些努力,但考试成绩并没有提高甚至退步,因此对汉语学习失去信心,害怕上汉语课和接触汉语书籍,担心自己能否学好汉语。随着考试的临近,我感到极度紧张;考试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感知范围缩小,思维僵化,心情慌乱,总是担心失败,想象失败后的情形,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对语文学习抱有“投机”心态。认为语文考试不考课本,大部分试题来自课外活动。他们抱着机会主义的心理,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材料,明天一套试题,试图在高考中“摸”出试题,企图对老师坚持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置若罔闻。

以上现象还有很多。将其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语文学习动力不足。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这些学生中,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好的,也有能跟上进度但没有学习热情的中等生;也有学习有点困难的同学,但知道自己努力程度稍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道国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第二,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得不到快乐的体验,把语文学习当成了负担。学习语文完全变成了被动学习。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老师的“灌输”和自我填鸭式的“过程”。

第三,持有“无用论”的中文观。与“鄙视”语文学科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毫无价值可言,与“数理化”相比,“语文”毫无“实用”价值。作为中国人,会写汉字,会说中文,会看报,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那些“经典文章”了。

3.3语文厌学的类型

根据上述汉语厌学的表现和特点,汉语厌学可分为厌倦、厌烦和厌恶。

厌倦是指因为学习复杂详细的语文知识的麻烦而产生的讨厌语文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中很明显。当他们觉得自己掌握不了语文学科体系的时候,就会逐渐厌烦。

厌倦是指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不愿意继续学习的感觉。语文的学习基本上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年份:从学前班到大学。学习久了,很难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学习的厌倦感会越来越严重。

厌恶是指对国学的极大厌恶。比如,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就皱眉头,“不知所措”。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深恶痛绝”。

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种语文厌学现象。

3.4当前学生厌学语文的新特点

中学生厌学语文也呈发展趋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语文厌学有一些新的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厌学语文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多年前中国流行的一句话,真实地揭示了人的心态。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视之为真理,特别关注孩子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这句话虽然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它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在当今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时代,在“有技术走遍天下”的口号下,人们的目光都盯在了“数学和物理”上。中文已经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角色。

除了“数理化”夺回“高地”,“外语”的强大攻势也不容小觑。近年来,我们随处可见来自外语补习学校的“攻势”之猛。初中开始的外语课提前到了小学,有的家长干脆提前到了学前班。“学好外语,出国”的口号让学生和家长兴奋不已,学习外语的士气高涨。而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学习精力被外语挤压。汉语作为“国语”学习科目,就这样被留在了“被遗忘的角落”。

这样一来,厌学语文的学生比例自然也在上升。

第二,成绩好的学生厌学语文的比例高于成绩差的学生。

首先强调,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厌学,或者说不存在厌学的可能性。济南新闻网?《教育周刊》(2008年10月5日,星期三,165438+)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厌学情绪正逐渐向优秀学生蔓延》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一些学生取得了好成绩。他们是老师、家长和孩子眼中的“优秀生”,但通过调查发现,成绩优异的背后更多的是压力、疲惫和厌倦。厌学可能会一直“吞噬”他们。

其次,我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厌学语文的比例高于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要想让自己不掉队,往往要全面“出击”。他们不仅要重视外语学习,还要重视“数理化”学习。他们往往会感到厌烦,对“大输入小输出”的语言“视而不见”。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在外语、“数理化”等科目的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对汉语课总是情有独钟“如果你是中国人就能看懂”,业余时间相关书籍也比较多。

第三,学生年龄越大,越厌学语文。

首先看一篇报道。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一个月内接到求助电话373个,其中三成与“厌学”有关,厌学已成为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以前,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最容易出现“厌学”,而现在,厌学问题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