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品味水浒传
(一)《水浒传》是对农民起义的赞歌?
水浒不是“农民起义颂歌”,就像当初认为水浒是“农民起义颂歌”的观点,很快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之所以不是《农民起义颂》,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使用了历史考古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作者也否认《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赞歌”。既然是引导中学生品味水浒传,那么笔者就以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的角度,以中学生最能理解的角度,谈谈我的拙见。
首先,梁山伯的水浒武装不具备历史上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革命精神。他们的斗争路线和最高目的说明了这一点。水浒中的主人公以“忠义”“为天主持公道”为行动纲领,只反对贪官污吏,不反对皇帝。他的最高目标是“等待未来”。与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相比,这显然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自秦末农民起义拉开了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以来,其革命开拓精神令每一个封建统治者不寒而栗。尽管大多数农民起义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但波澜壮阔的斗争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而梁山泊的武装力量又是什么情况?正如浪子燕青在李世石家中扮演惠宗时所说,“宋江一伙,打着‘行天道’的旗号,打着‘忠义’的名号,不敢进犯州府,不肯惊扰良民,单枪匹马杀那些贪官污吏,只求早日媾和,愿为国出力。”哪一张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军的脸?其中“拒扰良民,独杀贪官污吏”与农民起义军有些相似,但这并不是区分农民起义军是不是的真正意义,而是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其“替天行道”、“忠君”、“盼和平”的行动纲领,从根本上否定了《水浒传》是
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结局有三种:一种是彻底摧毁旧的封建政权,建立新的封建政权,如明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二是被王朝统治者彻底镇压,比如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三是在绝境中投降,如北宋的方腊、王小波起义。宋江率领的梁山泊武装最终被朝廷拥戴,不是绝望,也不是绝望,而是发生在他们实力相当强大的时候,也就是高俅三败并被生擒的时候。这充分说明,这支武装力量不仅缺乏真正的农民起义军的革命纲领,而且缺乏真正的农民起义军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那不是农民起义。
其次,从《水浒传》对宋江、方腊的态度来看,也可以否定《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赞歌”。众所周知,方腊领导的武装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农民起义军,其规模远超宋江。笔者这里不是比较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和方腊,而是比较水浒中这两支军队的态度。只要是读过《水浒传》的读者,就不难发现,《水浒传》的作者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立场上,对方腊领导的真正的农民起义队伍进行了种种歪曲和诋毁,使得方腊一方变得愚蠢和不得人心,连鲍飞这样的侠士也甘愿做方腊的帮凶。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方腊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想推翻宋徽宗自己当皇帝。这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吗?而在《水浒传》中,反对昏君宋徽宗的方腊,被说成是违背天命的凶顽,是汉奸一样的坏人,甚至是不可饶恕的叛徒。所以说《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赞歌,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梁山泊武装力量领导层的阶级渊源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脱离现王朝的统治阶级及其统治意识形态。这支武装力量的领导大多来自封建统治阶级;如果仅仅从出身来判断他们的阶级属性是幼稚的,我们不妨在出身的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思想。如果他们能够背叛自己的阶级思想,真正为农民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仍然可以成为农民阶级或者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然而,非常令人失望的是,100个单身者中几乎没有一个。李悝jy很革命,他是农民出身,但他的思想不仅没有考虑到农民阶级的利益,而且提出了一个对农民阶级哪怕有一点点好处的革命纲领或革命口号。反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同化,处处听命于宋江。这支武装力量的两位最高领导人晁盖和宋江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出身,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背叛他们的阶级。晁盖抢生育节目是出于封建统治阶级一个正直人的良心,认为这是不义之财,所以抢了。上了梁山后,他并没有提出一个造福农民的革命纲领。宋江的造反完全是被逼的,最后无奈上了梁山。当晁盖的接班人成为梁山的最高领袖后,他没有提出更好的农民革命纲领,而是整天想着兄弟们的未来(注:只有100单将军的领袖),最后想出了一个“只待未来”的酷招。宋江有没有为那些为其几十万大军而战的农民兄弟赢得丝毫利益?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掌握在这种人手中,即使这支队伍的成分主要是农民,也不能说是农民起义。
因此,中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要根据自己的历史常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辨别和分析《水浒传》是否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正确的判断。
(2)如何理解《水浒传》中的“烧杀抢掠”现象?
曾有一个叫吴越的人出版了《水浒传》一书,认为《水浒传》讲的不是农民起义,不是英雄,而是土匪强盗,夸大杀人放火,梁山好汉杀富不济贫,消除暴力动乱,而是一群‘暴民’扰乱黑暗社会”。据说这本书是做了电视节目后编纂出版的。电视节目影响了许多人,这本书也成了畅销书。可见这种观点很容易被接受。读水浒传的中学生当然容易受到这种影响。我想告诉中学朋友的是,不要轻易被这种观点影响。说不是歌颂农民起义和英雄可以理解,但是“歌颂土匪强盗,夸大杀人放火,梁山好汉杀富不济贫,消灭暴力动乱,是一帮扰乱黑暗社会的‘暴民’”,实在有失偏颇,被错误地定义了。
的确,小说用了大量的文字空间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虎狼”当道的社会现实。宋徽宗的宠臣高俅是披着人皮、丧尽天良的“禽兽”。他是一个“仁者,礼者,智者,忠者,而不能”的败家子。和他一起的还有蔡京、童贯等一批奸臣,他们形成了“奸臣当道,僭取大权于己,非亲不用,非富不取”的朝廷。在他们之下,还有一大批中层统治者,如蔡九、、何太守、慕容知府、等。他们胆小无能,贪婪无耻,还执意为恶官,并在他们的支持和纵容下,出现了西门庆、郑屠、尹天喜、毛太公等一批恶霸和地头蛇;董超、薛霸、查拨、关英、陆谦、福安都是一群走狗。他们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甚至可以使用吊锅、土袋等非法酷刑。不仅欺骗了老百姓,就连统治阶级的林冲、柴进、宋江、杨志也难逃他们的魔掌。反观被他们欺骗的普通百姓,或者被迫害的林冲、柴进、宋江、杨志,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都有意无意地杀人,不遗余力地放火,最后上了梁山,看起来仿佛无法无天,仿佛官僚、恶霸、走狗、地头蛇、聚集在林中的英雄豪杰都在混战,想杀就杀,想放就放。所以很容易得出《水浒传》是“讴歌土匪强盗,夸大杀人放火”的结论。
作者认为,我们这样看《水浒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众所周知,宋徽宗时代是北宋的最后一年,这种社会现实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写照。中国几乎每个封建王朝末期,都是奸臣当道,贪官横行。他们无视封建国家的法律,为所欲为,导致生命和民生的丧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封建制度下,当权者往往不满足于法定权利,而要求自己的习惯权利。除了法律固定的违法行为之外,他们还要求一种“习惯性违法行为”,即没有被法律条文确认的那种违法行为。为了获得这些超越封建法律允许的特权,他们肆无忌惮地突破封建法律的限制,无情地践踏法律的尊严。所以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贪官的暴政。笔者认为,上面提到的作者的大量笔墨,正是为了揭露和批判北宋末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可以肯定地说,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受苦的绝大多数还是劳动人民。他们无法忍受严酷的压迫,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这也是每个封建王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的规律。但《水浒传》的任务并不是反映这些贫苦劳动人民是如何被压迫和反抗的,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古典人物是如何反对前述的非法统治,林冲、柴进、宋江、杨志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正派人士是如何被迫暂时揭竿而起反抗的,是如何网罗和“反叛”更多的“同志”入党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的。杀人放火,或者成为亡命之徒,都是这些特权阶级反抗迫害压迫的手段,是矛盾激化后的暴力手段,是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难以为继的客观写照。破坏这种正常统治秩序的罪魁祸首是封建特权阶级,他们的无法无天和独断专行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以官僚、恶霸、走狗、地头蛇、英雄聚林的形式激化。他们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这种黑暗社会不得人心,必然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统治阶级内部正派人士的坚决反抗。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水浒传》的本质就是试图展现“梁山”的反抗之路,探索如何改造这个绝症社会。所以那些土匪强盗的描写,杀人放火场面的夸张,都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目的是揭露这些特权阶层的罪行,以引起人们对如何改造这个黑暗社会的思考。我们决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得出片面的看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理性对待书中的这些内容,不会因为乱模仿而误入歧途。
说这些帮派“最后都是一群扰乱黑暗社会的‘暴民’”,说《水浒传》有点太低级了。如果说“寻衅滋事”,应该是在英雄们犯罪的开头。当时他们被迫做任何事,或杀或放火烧贪官恶霸等黑暗势力,就是上面说的向特权阶层宣战。这种反抗只是初级阶段或自发阶段。但在各路英雄最终齐聚梁山,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后,恐怕就不再是“骚动”性质了。所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开始英雄的个体反抗是反抗的自发阶段,聚集到梁山后的反抗是反抗的自觉阶段。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整部《水浒传》充分反映了梁山好汉反对封建特权阶级从个体斗争到成熟的群体斗争,或者说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政治斗争,描绘了一幅反对贪官污吏暴政的壮丽画卷。所以简单地说《水浒传》是一群扰乱黑暗社会的“暴民”是片面的结论。
(3)你怎么知道《水浒传》的性质?
正确理解《水浒传》的性质,不能脱离文本本身,不能断章取义,统筹兼顾。同时,我们必须回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认识到作者思想在时代中的先进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水浒传》的脉搏,找出真谛。
首先,《水浒传》文本中表现的梁山好汉谋反有明确的对象,只针对贪官,不针对皇帝。他们认为皇帝英明,但应声虫欺上瞒下,堵住了贤德之路。所以他们还是忠于皇帝,为了反对这些贪官污吏而“替天行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以后留条后路。如果连皇帝都反对,谁来做?要和这些贪官抗衡,需要政治资本,也就是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那些被剥削压榨而无法生存的贫苦农民,自然会成为他们所使用的新生力量(十万大军)。只要宋江一声令下,打击贪官就无敌了,但不攻占郡县。即使是最有抵抗力的李悝jy,对宋江也是百依百顺。可见,这支以贫农为生力军的武装力量,是牢牢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比如出身封建小官吏的宋江,为其“只等来日”的政治目的捞取资本。它的根本政治路线是不造福贫农。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政治目标,即使这个目标与“平衡贫富”有一点点关系。而是以“为天主持公道”为旗帜,把“忠义”做成牌匾,广为宣传,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和政治纲领。这也是他们杀富不济贫,消除暴力和不安全的根源,因为他们的政治纲领里没有所谓的济贫和平。他们的根本任务是杀死一切贪官污吏,维护王朝封建统治阶级的正常统治秩序,他们想成为这样的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以拉拢是最好的出路,他们只能在自己武装力量最强的时候选择。否则就是投降,他们的政治目的就达不到。
另外,《水浒传》是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和民间说唱经过几代封建文人总结出来的,这些封建文人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超越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思想。他们期望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贤明君主统治下的仁政社会。所以他们不可能为农民起义歌功颂德,也不可能单纯歌颂土匪强盗,夸大杀人放火。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贪官是不应该存在的,更何况他们根本就是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因此,这些文人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出发,运用包括暴力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惩治贪官。虽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法律和正常的统治秩序,但在道德上是正当的,符合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所以文人让宋江肩负起以武装力量为后盾的封建正派势力反对封建贪官暴政的任务。从长远利益来看,摆脱这些无法无天、独断专行的特权阶级,也有利于皇帝统治地位的巩固和仁政社会的坚持。所以《水浒传》大量展现了梁山泊武装力量与贪官污吏斗争的场景,是这种创作思维的必然体现。
综上所述,作者的结论是,《水浒传》既不是“农民起义的赞歌”,也不是“讴歌土匪强盗,夸大杀人放火”的书,而是反映封建统治阶级中正派势力利用贫农作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贪官污吏暴政的新生力量的经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