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人能做多少事?
最近突然开始看黑塞的书,我觉得一定有原因。下班后,午休的时候,我会拿出黑塞的书看几页。然后我会把头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想着我的提契诺歌,睡着。这样的书,只有一个人读,一个人沉思,才会有所收获。读黑塞的时候想到了二毛,因为经常看二毛的游记。因为黑塞和二毛,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一个人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所以,这一次,我要花点时间和空间写一下黑塞和二毛。在名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年龄。二毛自称二毛,我也这么叫。很亲切,不是吗?让人想起三毛,感觉很温暖。为什么叫二毛?我不知道。当时三毛三十多岁了,所以自称三毛。所以,二十几岁的二毛。我想是的。有些书和人需要讲缘分,书和作者的缘分。黑塞和他的书是,二十美分也是。以前没遇到过,原因可能是我自己。二毛说,过去他不太在乎黑塞,也许缘分没来;现在,也许命运已经降临。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黑塞,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乡村生活。城市里的小康小资会说喜欢农村风光,但不喜欢农村生活。农村风光浪漫新奇,农村生活艰苦、辛苦、疲惫、孤独。我觉得二毛和黑塞一样,应该知道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区别。我之前并不是不在乎黑塞和他的书。以我的理工科背景,基本上没时间看文艺之类的书,所以,当初不认识黑塞似乎也可以理解。举个例子,如果我不在网上写博客,我不会知道有一个两毛钱环游世界,这很自然。中学时读陶渊明和王维,幻想三毛在千山的生活。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在英语课上读到过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现在,我有了黑塞的精神世界。希望能渗透古今中外那么多人在歌唱和践行的漫游、田园、田园生活。然而,这终究是不可能的;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二毛好像基本做到了。关于旅游的人和事,似乎没有我不知道的。读黑塞的时候,最让我震撼的是他的文章里传达出来的人的孤独、寂寞、脆弱、无助,尤其是他的《记住我的哥哥汉斯》。我不禁感到了生活的无奈。我读二毛的时候也有同感,虽然二毛的文字里总是透露着积极乐观的人生亮点。当然,黑塞的书传递给我的远不止这些,比如他的漫游,乡村生活,城市生活,园艺和阅读。二十美分的作品也是如此。你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从黑塞到二毛,走进了我的心里,不再那么虚幻,变得真实。黑塞说,他曾经一个人流浪,他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他说他从小就养成了习惯。为了打起精神,他会时不时躲到别的世界,消失一段时间。然后在大家都懒得找的时候,他宣布自己失踪了,对自己和自己的失踪做了科学的分析。有一天,他回来后看到了科学分析,觉得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读黑塞,我想,逃避,也是在我的潜意识里。好像每个人都有,两毛钱也有。所以,黑塞的书,我读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很早就离开了家。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甚至主张选择离家几千公里的地方独自读书。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不知不觉逃离了家乡,逃离了艰苦的农村生活,逃离了至今怀念的山山水水。这是一次公开的逃亡,从此,我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说到逃跑,或者按照蒋勋的说法,逃跑,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类型的书,只要能打动人心,让人思考,逃跑就是永恒的主题。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逃离自己熟悉而疲惫的环境和生活,向往陌生和新奇。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喜欢逃跑的人或许可以读一读,感受一下逃跑的快乐和归来的沉思。有一年冬天,成都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在一个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二毛捧着莱辛的小说,坐在自己房间的窗边,听着凯特关于离开的感受和想法。他的心在安静而汹涌的思绪中激荡,凉爽的空气也让二毛感到了快乐。At似乎对蒋勋的文字情有独钟,经常引用它们作为自己文字的点睛之笔。蒋勋说生活需要逃离。20美分就那么一点点,凭借其高灵敏度,早早实现了。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其他任何角度,真正的美永远在别处。因为逃跑,即使穷到睡在火车站或者睡在大街上,二毛依然觉得有审美意义,值得尝试和享受。我觉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年复一年。我看到二毛在用各种方式和理由逃离,逃离满是工地的城市,逃离梧桐树被砍伐的街道,逃离矫情、空虚、可怜的城市生活。二毛时不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害怕自己真的会在这个面目全非的陌生城市变老。二毛需要在路上坚守自己的青春。一遍又一遍。我看到二毛收获了离开带来的收获和喜悦,孤独和艰辛。二毛在创作,在书写一个属于二毛自己的人在世界末日的故事。我想起一个情节,黑塞在一个国家漫游,坐在小旅馆的露天桌旁,要了一杯酒。突然,他想起和朋友在苏黎世的一家餐厅喝酒。那天,在餐桌旁,坐着一个金发粉腮的年轻女孩。虽然黑塞从来没有和她说过半句以上的话,但黑塞还是忍不住惊呼,天哪,看着她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享受,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折磨。那时候,他全心全意地爱上了她,爱了她一个小时。这一天,在这个国家阳光明媚的路边,黑塞又想起了她。他不知道她的名字,他又爱了她一个小时。在黑塞的文章中,往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孩童般的对美的渴望和欣赏,直白、天真、无邪。当我读到它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惊叹。今天,我看到了另一个场景。二毛在巴塞罗那流浪。在去波特维尔老港的路上,二毛看到一个白衣老妇微微鞠躬,向老港走去。白衣老妇头发凌乱,脖子上挂着一个卡片机,左手拿着一根烟。白衣老太太时不时会抽根烟。白衣老太太时不时会突然停下来观察,然后,她会指着什么东西,举起相机点一下,然后往前走一步。突然,二毛觉得那个白衣老太婆简直就是拉二毛,习惯了孤独沉默的生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旅行。At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写字,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跳舞。直到这一刻,二毛还在继续做着一个人能做的事,让人感到温暖的事,我做不到的事,或者我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二毛也有阳光的另一面。二毛说,她的人生有使命。其中一个任务是,她将把春风变成雨,把她的微笑和包容的智慧传播给她的学生和孩子们。我有时候觉得二毛读书、教书、旅游、写作的简单、朴素、纯粹的生活真的很好。想想著名的黑塞,他就是这样来到这里的。黑塞说,他把一天的时间分配给了学习和园艺,这非常适合冥想,有助于精神整合,所以他必须独自完成。二毛说她分配了一年的时间去教书,读书,旅游。二毛也觉得搞后者很适合打坐,也有助于心灵的掌握。只是一个人做,外人可能会觉得她特别孤独,或者觉得她是那么的无望和孤独,但至少现在,她离开了那种盲目的环境,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二毛有一本黑塞的《提契诺之歌》,她说要去读他的《悉达多》等。二毛喜欢旅游,喜欢乡村,喜欢读提契诺的歌,这是很自然的。我没有提契诺的歌,不过现在好像绝版了。我觉得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喜欢黑塞。有一次去市图书馆,在文献架上偶然发现了一本书,就把它拿出来了。我在一个角落里看了几页,立刻被书里的乡村气息吸引住了。散文、诗歌和朴素的图画把我引向遥远的田野生活。悉达多,我知道致力于佛教修行的人都把它当作修行的必读之书。二毛长信佛,读金刚经。虽然还没念过悉达多,但多年来,二毛在千山苦练,历尽千辛万苦。我想对我来说已经很清楚了。现在念悉达多自然,缘分合适。普通人读悉达多,或许是仰慕,是仰慕,是向往,然后,人生依旧,也只能如此。在可能是另一回事,这是一件必须单独做的事,我想,在会有耐心。我真的做不了几件一个人能做的事。我可以一个人看黑塞的书,我可以一个人看二毛的游记,我可以一个人看完黑塞和二毛后写出我的想法。如果这是一件事,那么这就是我一个人能做的事。我一个人写的,作为我一个人享受的乐趣,作为我旅行的纪念品,二十世纪去黑塞,二十一世纪去二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