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理解
1.改革有利于加快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古代文明闻名于世。近代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充满文盲、科技落后的国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愚昧野蛮的封建统治,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化、发展科技的社会条件。另外,作为掌握文化的工具和发展科学的桥梁,汉字本身的复杂性不能不成为造成这种落后的因素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新千年到来的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文盲、半文盲人数仍然超过人口的五分之一。就教育的效果而言,使用拼音的国家,如朝鲜、越南,三四个月就能完成识字任务。我们至少要花两年的时间来识字。对成年人来说识字比较难,因为只要不持续学习,反复练习,汉字学了之后很容易忘记,尤其是形状相近的,更容易混淆。
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主要靠普及教育。由于汉字的复杂性,我国中小学教育很难摆脱费时费力的局面。想象一下,用几十个字母,一套正字法,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学生就可以通过文字这一关,可以用文字在电脑上读、写、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有7000个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有3500个字。我国青少年要掌握这些常用词,至少小学毕业。尽管如此,初高中学习语文大约需要1/4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并不理想。法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读书的能力,意大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会看报写信,俄罗斯三年级的学生会看小说。我们的学生比那些使用拼音的国家多花2-4年。要掌握7000左右的常用词,恐怕大部分大学生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如果一个人光是学习汉字就浪费2-4年,全国十几亿人会浪费多少时间?汉字再鲜明独特,费时费力的缺点也不容忽视。正如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大纲》中所说,汉字字数众多,结构复杂,缺乏完整的语音系统。
第二,改革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21世纪,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电子时代。在科技发展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在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新的科技成果与时俱进。科技现代化是工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前提,文字现代化是科技现代化的基础,其中人机对话中的“关”就是复杂的汉字。
拼音文字方便了电传、电子检索、电子翻译等技术,但汉字却很难使用这些高新技术。正是因为汉字的关系,高科技的应用范围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仍然有限。写作工作难以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也难以高效地为现代科技提供“信息”支柱。这正如苏先生在他的教材中所说的“用汉字进行机械加工和信息处理是很难的”。
第三,改革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在现代交通工具面前,地球变小了,人类与宇宙的距离缩短了,天涯海角的各民族仿佛隔了一堵墙。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和互通有无更加迫切。中国人学外语不容易,外国人学中文写汉字更不容易。在使用拼音的外国人眼中,汉字被称为“魔方”、“集成电路”,让人望而生畏。我们长期使用汉字,缺乏熟悉拼音的社会环境。学好一门外语,一定要出国,还是要从娃娃抓起。汉字,一个难以提速的特殊符号,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浪费民族的生命。另外,汉字是音节文字,引入一些国际科技术语和专有名词时,往往不准确,不一致。如果采用国际音标,上述困难或不便就可以得到解决或改善,这也正是苏老师教材中所说的。目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使用汉字比较困难。”
所以对汉字的理解一定是辩证的。汉字有着辉煌的历史,是独立产生和发展的。从形意结构发展而来的意音结构,从绘画风格到符号楷书风格,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的简化、规范和进入编码体系,都说明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得到了加强,而不是削弱。但放眼世界,人类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表音阶段,而汉字还停留在表意阶段,不能说是落后。任何一种表音文字,尤其是音位文字,都比表意文字简单、高效、高级得多。虽然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目前需要深刻认识到,表意原则迟早要让位于表音原则;落后的制度迟早要让位于先进的制度,这是不可避免的。
文字是由社会习俗确立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对的历史稳定性。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族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时代的进步与汉字的发展并不同步。从新时期社会的需求来理解汉字,汉字的使用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因此,在汉字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进一步改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