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寺中学
1964 8月11日上午,我告别曹杨新村街道中心小学,报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进校门,迎接我的是彩旗飘飘,一片欢腾的景象。彩旗下竖起了几块黑板,上面写着“热烈欢迎新生来校报!”“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学校!”等等,温暖的黑色粉笔。几位老师站在一旁,热情地为新生讲解、指导。
初中的教学楼是一座红砖砌成的三层尖顶建筑:在大堂前墙的正中央,有一块“热烈欢迎——新生!”红底黄字的广告牌;左边墙上贴着几张白纸,上面写着300多名新生的名字。大堂外是一条直通高中教学楼的水泥路,两边装饰着20多米长的读书窗。
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拿到一个名签,上面写着班名和学名。大一新生报到休息时,大批学生一下子从6个教室涌出,挤满了走廊,意外地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互相了解、通过观察徽章记住面孔的机会。
在班级师生联欢会上,所有的老师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姜坤宇,副班主任兼政治老师曹康穗,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徐根生,物理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吴启宝,体育老师陈,音乐老师杜,美术老师鲍。同学们也按顺时针方向逐一汇报了自己的简单情况。
大一注册会一结束,我们三个同一个小学的男生就像磁铁一样迅速聚到了一起。大家一起走出教室,回忆小学往事,参观学校周边环境。
我看到学校占地很大,地上有很多建筑。除了初高中两栋教学楼外,还有专门的音乐室、室内体操室、标准大型操场、篮球场、排球场、食堂等。校园里随处可见花草树木,景色非常美丽。
我们还兴致勃勃地沿着校园内蜿蜒流淌的里瓦河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校园,一路参观了文史楼、外文楼、图书馆等名胜古迹。
二、开学第一课
钟声...当第一节课的铃响时,穿着白衬衫的班主任姜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在讲台上,他先用眼神与每个学生一一交流,然后笑着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说:“各位同学,我们的第一节课是听毛中攀校长的欢迎辞。”
“亲爱的新生们,早上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校长毛中攀。现在,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工,热烈欢迎你们来学校学习!”毛主席欢迎词的第一句话就让学生们感觉很好。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已经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你们的一只脚可以说已经迈进了大学的大门!”在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后,毛校长再次为同学们说了一些激动人心的话。
你的一只脚可以说是进了大学大门了!听到这句话,我的精神振奋起来。记得第一次在学校的展板上看到“华东师范大学”三个字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虽然毛主席热情而认真的欢迎词很短,很快就结束了,但让同学们激动的声音却挥之不去。大家开始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美好未来。
第三,创新学习方法
江老师的数学课,原来三年教代数,穿插几何的方法,改成了前两年教代数,第二年教几何的做法。这一变化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因为两门课程交织而跟不上学习节奏的问题。
江老师上课时,粉笔字写得清晰漂亮,作文准确;分析题目时,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课前会留出十分钟让学生复习消化;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复讲解,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徐老师的语文课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他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将老师改为单独评改,这是一种学生互评与老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
徐老师先在学生座位的前后排组成四人小组,交流通读各自的作文,逐一点评各自的优缺点,让大家互相学习,获益匪浅;然后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较好的作文或片段,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就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我从来都不是很喜欢作文,而是逐渐喜欢上了作文,并逐渐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为我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英语班的徐老师是一位刚出大学的年轻老师。他用准确的发音和精炼的语法教英语。徐老师上课采用“先听后读”的方法,让学生先反复朗读课文,等大家进入语言环境后再讲解具体的语法知识。
他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努力,互相帮助学习,成功地让每个人掌握了两倍于普通中学的英语基础知识。我的英语作业被评为“好!”被许老师多次。“很好!”甚至“很漂亮!”评论,并被他推荐到阅读之窗。
政治课上,曹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讲授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课后还放弃休息,与部分学生谈心交流,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她曾经策划举办了一场面向全体一年级学生的“忆往事,思艰辛”报告会。巧的是,说话的人是我所在居委会的一名女保健干部。她讲述的解放前村里恶霸地主欺压长工,调戏侮辱地主老财主,企图霸占她的故事,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给了他们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
第四,大学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语文课。
我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中文课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谭副教授主讲。他上课的特点是博古通今,讲课几乎是剧场式的,很吸引人。
记得上半学期的5月底,谭教授在学校的梯形教室给我的班级上了一堂“生命的意义”的公开课。这个班吸引了很多其他学校的中文老师来参加。其中有一位老师上课前不幸摔伤小腿,甚至坐着轮椅来上课。
“生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谭教授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句子开始。他不慌不忙地讲课,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慷慨诵读,时而认真分析,牢牢地吸引了全体师生的注意力。
我们班的学生都沉浸在谭教授的演讲中。大家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给其他学校的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谭教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回大学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谭教授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文艺青年跟随鲁迅先生送葬队伍的亲身经历。
谭以寿说,6月1956 65438+10月14日上午,鲁迅先生灵柩安葬仪式在虹口公园鲁迅新墓园隆重举行。这时候,宋庆龄、茅盾、周扬、柯庆施、、许广平、、李、巴金、金易、等领导人护送灵柩从虹口公园的大门出来,沿着钳形墓道,向西北公墓方向缓缓行进。他和很多市民默默走在领导后面。
谭老师在讲述这段往事时,语速缓慢,充满感情,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一个文艺青年对鲁迅的热爱和崇敬。
5.欢迎篝火晚会
“‘1964华东师范大学二中欢迎篝火晚会’现在开始!”国庆节前夕的晚上6点30分,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戴德才老师手持铅喇叭,向参加晚会的同学和老师大声宣布。他又高又瘦,戴着一副黑边近视眼镜,脖子上的真丝红领巾随着他激动的姿势不停飘动。
毛主席点燃引火棒后,扔进用柴油浇过水的柴堆里。刹那间,木山先是燃起了红色的火焰,紧接着,一股熊熊烈火升腾而起。橘黄色的火焰一直升到两个人的高度,摇曳的火焰照亮了夜空,映得篝火周围的同学老师都满脸通红。
在播音员的带领下,高一年级六个班先后为晚会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表演。节目中有男女生对唱,也有学生和老师一起合唱;有女学生独舞,有男女学生结对跳舞,还有青年教师表演口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晚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高潮,精彩的节目不时响起掌声和喝彩。
晚会接近尾声时,学校的主任吴光涛先生来到学生们中间。他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工热烈欢迎新生到校,鼓励他们尽快适应早锻炼晚自习的多彩生活,努力做到善于思考、善于学习、身体健康,并谆谆教导他们要珍惜在二附中的每一分钟。
在演讲结束之前,吴主任给了学生们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天……当你们作为学生来到学校……20年后,你们会是什么样子?”他的话,砸在地板上,仿佛一块石头扔进了学生心里的池塘,荡漾着,荡漾着。
20年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子...30年后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过了很久?学生们正在努力思考和想象。最后在冥想中,大家在晚会结束前被师生的合唱带回到现实中。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携手载歌载舞,忘我地享受这个难忘的夜晚。
六、“学农”劳动
从初一开始,每年的6月初、10月底,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嘉定县参加为期十多天的“学农”劳动。我班的“学农”地点,前两个在嘉定县娄塘公社楼南大队和陆渡大队,最后一个在徐进公社钱桥六队。“三夏”期间,学生参加割麦子、摘蚕豆、拔油菜秆的劳动;当我在三秋时,我从事割稻子和摘棉花的工作。
在“学农”的劳动中,学生个子矮,个头小,收割小麦和水稻的速度较慢,常常落后于许多社员;拔油菜秆又小又灵活,一瞬间能拔很多。
在“学农”的劳动中,密集、苦、累的农活就是割麦子。夏天,成熟的小麦要及时收割。否则,在烈日下暴晒后,麦粒会在地里脱落;而连续的阴雨天会让麦穗总是充满过多的水分,从潮湿到发霉直至腐烂。因此,每年这个农忙季节,农村都要开展一次争分夺秒的“抢夏”活动。
生产队长带领社员和同学来到田头,先让社员排好队开始收割,然后给同学们讲解镰刀的使用要领,叫他们小心用刀,跟在社员后面慢慢收割。看到成员们已经走远了,学生们赶紧用胳膊搂住小麦,试图收割,却被成员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一天的工作下来,手心出现了很多“水泡”;两只胳膊都被麦芒扎破了,又痛又痒,生了很多小红疙瘩;我全身酸痛,躺在地上就是不想起来。个别学生的手指和脚趾也被镰刀割破,血流不止。
学校组织的“学农”劳动给当地公社和生产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农业劳动虽然让学生们承受了有血有肉的痛苦,但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农村露天体力劳动辛苦的一面。特别是这种“学农业”的短期劳动,无意中让学生将来分配到农业中工作,提前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学到了一些农业技能,获得了一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难得的宝贵经验。
七、军事训练活动
3月7日,1967,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小学革命》。在这期间,我的班级因为断断续续上了一些课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文汇报》记者之前专门采访过,并在报纸第四版刊登和介绍了我们班的情况。报道发表后,引起社会关注,市内六所女中学的学生也来我们班取经。
这期间,学校来了一个负责组织和管教学生的“军事宣传队”。负责我们班(排)军训的是解放军某部参谋陈岱山。
七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高温季节。陈参谋带领学员们在操场上烈日炎炎下进行行军、行走、做操、持木步枪刺等军训动作。军训没几天,同学们黄皮肤白皮肤都晒黑了。
近两个月的军训转眼就结束了。在军训期间,学生们还与解放军战士结下了友谊。
9月2日上午9点,一年级教室里的有线广播突然发来紧急消息,“请各班团支部、各班干部注意。我们学校的‘军宣队’现在已经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军训任务,准备在华东师范大学门口上车,返回部队!”
“‘军宣队’要回部队了!解放军要离校了!”很多团支部成员和班干部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开始都愣住了,然后立刻自发冲出教室,跑到华师大门口,想着现场表达自己热烈的告别心情。
一路上,同学们并没有在意几千米的距离。男学生跑在前面,女学生紧随其后。跑步时,所有的学生都汗流浃背。一些男同学的上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几个身体虚弱的女同学累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当学生们终于跑到华师大门口时,他们看到解放军战士已经开始上车出发了。他们迅速围拢过来,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他们依依不舍不肯放手,感情溢于言表。一个老师看到这个,打开相机拍照。同学们立刻冲到解放军战士身边,拍下了一张大家永生难忘的珍贵照片。
八、毕业分配
1968 4月,为解决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安置就业问题,党中央向全国毕业生发出“四个面向”号召:“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9月后,我们班成立了毕业分配工作组,由班主任姜老师负责,配合两名“工宣队”老师和学生代表。
学生毕业分配的去向主要有三个:一是参军,二是进入工矿企业,三是去农场和农村。
在学生眼里,第一个目的地是最可取的。因为入伍后可以避免被分配到农村。复员时,可按部队制定的“去哪儿就去哪儿”的原则,保证回市区进入工矿企业。
第二个方向也在意料之中。能进工矿企业,就是留在城市,成为工人的“大哥”。即使在国外的工矿区,因为在室内工作,可以免受日晒雨淋,依然是工资稳定的“铁饭碗”。这个目的地自然成了学生们争夺的目标。
第三条路是最难的。到了农场和农村,不仅要离开家人独立生活,还要露天种田。工作又苦又累,个人前途黯淡。
就这样,从我们班公布毕业分配方案的那一刻起,53名共同生活了四年多的男女同学开始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完)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原校长、顾问委员会委员、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重点中学老校长协会会长顾朝静老师2022年6月5438+10月24日点评:海敏的回忆散文是第二附属中学初创阶段校史的生动写照。漫威在海明的超级记忆里。学习生活的场景是如此清晰生动。一个老师的人物形象令人眼花缭乱,栩栩如生。还有精心收藏的照片,留下了历史的足迹,弥足珍贵。难忘那年春天,激情似火,如篝火,红光满天。尊师重教,饮水思源,感谢老师的养育,不忘母校的恩情,是给老师和母校最好的新年礼物!
看完65438+2022年10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中学附中67班(1)潘虎仓校友:上海一民的文章写得很好。内容丰富。从大一招生到“四个方面”文中提到的学校设置、学习环境、名校校长、教学主任、任课老师,都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帮我们跟着文章的节奏,回忆一下我们在二附中的青春生活。我非常喜欢,也感到非常遗憾。另一只脚没有踏进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