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一生是怎样的?

蔡元培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一辈子为中国培养人才,他一辈子走的路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他的教育不忘爱国,爱国不忘教育。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最高尚的知识分子。他对教育、学术、思想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一生尽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往往倾向于创新进取。他有开拓和引领的力量,不愧为大师。

没有蔡元培,就没有五四运动。一提到五四,就会联想到蔡元培。没有北大学生鼓吹风潮,推动文化改革,就没有五四运动。没有北大校长的开明进取精神和对学生行动的支持,就没有五四运动。当时的北大校长是蔡元培,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后的活动比较为人所知。辛亥革命前,蔡元培知道的更少。毫无疑问,他的贡献主要是在进入民国之后。但是,如果要探究他后半生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活动,他前半生的思潮和政治活动是不可忽视的。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新旧交替时期的成功典型代表。

蔡元培生于同治六年(1867)。他的老家是浙江绍兴,是鲁迅的同乡。绍兴是著名的“大师”产地。绍兴文化气息浓厚,是文人荟萃之地。蔡元培本名阿沛,入学时叫。我父亲是一家钱庄的经理,蔡氏家族世代经商。祖上没有读书毕业的人。

蔡元培六岁入家塾,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整理四书五经。后来老师教他“八股文”,也叫“作艺”或“时文”,作为应付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光绪三年(1877),裴元十一岁,父亲去世。因为父亲出手大方,总是乐于借贷,死后负债累累,主人勒令他赔偿。家人的朋友想单独筹集资金帮助,但的母亲周拒绝了。可以看出,裴元的大方天性是父亲遗传的,但如果他细心,不说废话,就会被母亲们教导。

从十四岁到十七岁的三四年间,蔡元培教过同郡的老秀才王茂修。在王先生的影响下,他最推崇宋儒。求学期间,光绪九年(1883),裴元17岁入学补生(士),放弃“舍本逐末”,专修小学和经学,博览群书,自由自在,于是停止在王茂修处求学。离开私塾后,在家里立了一个图书馆教了两年书,去杭州参加省考(考),还是第一次。我20岁就不教书了,在老乡徐淑兰家里学习。徐家尖有“古月图书馆”,藏书很多,可以广泛阅读。他在学习和研究经典方面倾向于训诂和哲学,而他则倾向于《儒林外史》、《文远传》和《文史》,这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

光绪十五年(1889),23岁的裴元参加浙江乡试,中了一个奖。第二年,他去北京参加考试,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龚氏。他必须通过宫廷考试才能成为进士,但袁没有参加本科宫廷考试,花了两年时间才成为进士。梁启超与他同年参加乡试,但在孙山落榜。可见蔡元培在科举考试中比梁启超顺利多了。原来主考官王赏识他的文章,收了他,于是有人称为“蒿大师”。他是中国二甲第三十四进士,主考官翁同龢非常欣赏他,称赞他“年轻,通经学,文极古,料极精”。

光绪十九年(1893),也就是进士第二年,27岁的蔡元培被授予国子监庶吉士,负责编纂国史。新翰林有资格给各省写稿卖钱。这叫“打秋风”。七月,蔡元培有一次南下之行,先在广州住下,入冬后到潮州亲戚家,住在文贤街十号袁经销店。曾经为主持人写过一副对联,对联上写着“以空之心看待一件事,与人为善。”这说明蔡元培待人接物的态度一直是豁达的,待人接物的。

次年,我去北京参加“散馆”考试。因为庶吉士过了一定时间还要参加筛选考试,所以叫“解散博物馆”,合格者授予编辑,不合格者任命为知县。蔡元培顺利通过散馆考试,升任翰林院编修。同年6月,“甲午战争”爆发,京城顿时紧张起来。他和文一起在英德日侵略者的纪念碑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年,他在李慈铭的北京住处当了半年老师。伟大的文学家李慈铭于十一月逝世,裴元在付梓写下了他的遗作《月茂堂日记》。

此时,康、梁变法如日中天,蔡元培的思想也偏向于变法。戊戌变法期间,他与朋友共同创办了“东方文学社”,学习日语。学习日语是获取外国知识的捷径。蔡元培早期的西学知识主要是从日文书籍中获得的,除了一些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西文书籍。

这时候,康、梁手下的人陆续来了。他最崇拜谭嗣同,同年与梁启超有交往。预计他会与康、梁等一起走改革路线。但是因为性格原因,他羞于和火辣的人在一起。改革派杨锐试图拉拢,被他拒绝。9月,1898年政变发生,保守派控制了整个局势。百日维新的所有新政,除了史静大学堂,都在瞬间被推翻。

蔡元培同情改良派。他深感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先培养创新人才,而想以少数人夺权,排斥顽固守旧,所以不能不看清形势。”虽然他不是康党的成员,但他因同情改革和有密友而被捕。他不可避免地被怀疑是改革派,不得不离职回到南方。这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他已经看出满清政府没有希望了。

蔡元培南归后,在绍兴绅士许淑兰开办的一所名为“中西学堂”的中学担任校监(校长)。这是元培服务新学校的开始。学校分为高中、初中、高中。科目分为文科、数学、理科,外语为英语、法语、日语。蔡元培、黄忠禹以及他们孩子的老师是当时绍兴的首选,学生日后更是人才济济。比如后来担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蔡元培的接班人,该校地质学教授王烈,都是当时第一翟的小学生;中研院书记马继光、浙江教育厅沈光烈都是第三监狱的高材生。

在中西学校中,新旧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蔡元培太偏向新派,所以老校董事有时会施压。最后,他愤然辞职,以示不愿向旧势力妥协。

蔡元培还在掌管中西学堂的时候,原配夫人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戊己,但不久王就因产后失调而死。在一周年之前,有很多人要求第二个妻子做媒人。裴元提出五个条件:第一,女性不要缠足;第二,你必须识字;第三,男不娶小妾;第四,男人死后,女人可以再嫁;5.夫妻不同意可以离婚。

在当时,男人娶小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再婚和离婚则令人震惊。单从这件事就可以知道,蔡元培因为重视男女平等,打破传统社会的陋习,受维新运动的影响有多大。由于条件艰苦,几次牵线搭桥也很难找到适合二房的女人。一年后,我第一次拜访了江西黄二宣的女儿黄忠玉。她天资聪颖,所以在杭州结了婚。

他们的婚礼形式独特,祝贺和谐。有人知道他主张男女平等,在婚宴上故意说:“如果黄太太比蔡先生优越,那么蔡先生就应该以师礼相待,这比平等还多。如果黄夫人的学问不如蔡先生,那蔡先生就当是弟子吧。怎么可能平等?”蔡元培回答说:“学行话自有次序,人的格言永远是平等的。”都是观众一致同意的。

蔡元培离开中西学校后,仍致力于教育事业。庚子与辛丑之间,即1900至1901,在绍兴建立华侨农民小学。在浙江省,他提议将一所专科学校改为师范学校,但遭到当地士绅和执政党的阻挠,未能成功。这年春天,他调到南洋公学,担任特班总教师。

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学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分为师范学院、上学院、中院、外院四个部分,外院为小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季开设“专班”,招收42名在私塾读书、有志于西学的秀才、举人。他们被安排教他们外语和世界的研究,成绩优异者被送去“经济特别课程”。蔡元培是这个特殊班级的总教师。

当时特别班的学生都想学日语,于是裴元就用他半生不熟的日本文教学生,选择政治、法律、外交、金融、经济、哲学等专业书籍,每天让学生写笔记。它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年轻人的求知欲,使他们广泛吸收,从自己的想法前进到国家并扩展到世界。也是以民为本,人民还懵懂无知,让年轻人培养自己的才能去发展群众,一个人自觉,一个人觉悟。它告诉我们的是,千言万语法,一个是爱国。”在众多学生中,他最崇拜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王世春、洪云祥等人。

蔡元培在上海的文化教育界日益活跃。与他的新式教育有关的有两件事:一是组织爱国女校,二是发起中国教育会。

爱国女校由蔡元培之妻黄仲瑜在上海犹太商人哈通之妻罗佳玲女士的独家资助下发起,后由蔡元培、蒋冠云租借,于光绪二十七年冬(1901)正式成立。早期学生的数量只有大约十个。中国教育会是由裴元和韩烨、蒋观云、黄宗扬等上海文教界人士共同策划的,蔡元培任会长。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主张革新。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早期只提倡写作。

光绪二十八年,裴元三十五岁,开始学习拉丁语。天主教徒马·项伯是他的老师。蔡元培认为,拉丁语是欧洲语言的基础,大部分源于拉丁语。如果你不了解它,你就不能理解所有古老的西方文化。他还挑选了24名学生和他一起在马项伯学习。后来,以这些学生为基础,马创办了震旦学院,这就是震旦大学的由来。

这一年,蔡元培趁着暑假去日本旅游,却遇上了东京留学界的“诚成学校事件”。成成学校是专门为日本学生开设的军校预科班。奉两广总督之命,吴敬衡带领速成师范学生赴日留学,其中9人计划入成学堂,但清驻日公使拒绝保送。吴相公抗议,被召至日本警方驱逐出境。吴敬衡在回程的船上见到了蔡元培。

两人“谈宪政之不可能性,大家都知道革命不可避免。”7月10,船到上海,中国教育协会的同事们发起了欢迎会。会上决定教委自己办学校,自己教孩子,不用去日本留学。

所以教育协会有一个自己办学的计划。

吴敬恒加入南洋公学当老师,却因为他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退学事件。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导火索是一个小墨水瓶,导致特长生牺牲经济特长生资格,退学。蔡元培也辞职了。原因是吴敬恒和学校发生矛盾,十几个学生被开除,吴也辞职了。

这件事在晚清学术界影响很大。蔡元培、吴敬衡、章太炎、蒋维桥在中国教育会二楼成立爱国社,成员55人,均为南洋公学辍学生。

学会成员建议她们的姐妹去上学,从那以后,女校越来越多。爱国会成立后,蔡元培等几个有进步和创新思想的人,与一批热情的青年学生朝夕相处,相互影响,言论和思想发展很快,很快就激起了更大的波澜,震惊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65438+十月期间,中国教育会言论十分激烈,引起保守人士用《申报》嘲讽评论。在《苏报》上,吴敬衡主张由、章太炎和何轮流撰文对抗。邹容遗言3月,南京卢氏学校张等365,438+0名学生集体退学,在蔡元培的协助下加入爱国社。与此同时,浙大礼堂爆发学生潮,撤学生建自己的《新民书》,并请蔡元培、吴敬衡支持。

当时仇视满清的情绪日益高涨,蔡元培发表了一篇《以满清解恨》的文章,发表在《苏报》上。人们认为种族之间的区别是血缘和习俗。满族后裔长期与汉族杂居,语言文字习俗也被汉族同化。所谓满人,不过是政治上有世袭爵位,享受不分行业吃饭特权的标志。只要满族人自觉放弃特权,汉族人就没有必要杀光所有的满族人。

3月底,随着反俄运动的发起,蔡元培剪了头发,96名自愿加入“反俄义勇军”的学生穿上制服,早晚训练,准备抵抗俄国对中国东北三省的占领。但清廷不仅不理解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反而认为他们图谋造反,并极力镇压。结果他们只是把激进的年轻人逼到了反清的道路上。

5月,邹容《革命军》和章太炎《驳康有为革命书》相继出版,格外轰动。

此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由黄改为,但学会与学会之间产生了争议。章太炎主张不与社合作,吴敬衡则更偏向社员。蔡元培态度温和,不随便选边站,而一向保持平和态度的蔡元培,却被吴敬衡的冷嘲热讽激怒了,气愤地说:“我要去德国留学,所以我向社会辞职。”

说出来就走。虽然每个人都想留下来,但他下定决心要走。收拾好东西,20号坐船离开上海,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去送行。

蔡元培离开上海仅半个月左右,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章太炎、邹容被捕,吴敬恒逃脱,爱国会也受到影响而解散。案发时,蔡元培乘船抵达青岛,接到其弟蔡的电报,称“清廷已与德国公使商定,召集青岛德国官员缉捕蔡”。裴元不得不回到上海,重新参与上海的仁人志士活动。此时,当俄国人入侵奉天时,蔡元培和刘发起了一个有100多名成员的“同盟会”。

光绪三十年(1904),裴元在《俄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新年梦》,认为:“我们心中自然有一个中国,现在却不切实际地要建国,怕是永远没有机会了。”还提出了外交上要做的三件事:第一,恢复东北三省。第二,消除各国势力范围。第三,收回让步。这篇文章颇能反映他此时的思想。

对于俄罗斯同志协会来说,《警报日报》被用作机关报。起初,王晓旭负责该报的编辑工作,后来由蔡元培演变而来。他主持到今年6月,王因接任爱国女子学校校长而由接手编辑工作。《报警日报》揭露了德国人跑山东的阴谋后,激怒了德国领事,报纸被禁,五人被拘留,上海的革命言论机关再遭挫折。

蔡元培回到女校行政后,不仅在写作、教育上大力提倡,而且与国内秘密革命运动建立了深厚的关系。1903在东京成立的“军人国民教育会”,最初是为了拒绝俄国而成立的,但后来改组为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团体,并有杨笃生组织的“暗杀团”。

军国民教育会成员黄兴回国后,创办了“华兴会”,计划于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之际,在长沙等地发动起义。杨笃生回到上海后,成立了“爱国会”,以他为会长,张为副会长,蔡元培、陈独秀、蔡锷等也参加了。

东京“浙江学会”的最初组织是由陶主持的。陶回到上海后,何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新的革命团体,称为光复会,目的是扩大暗杀集团。继光复会之后,东京分会正式成立,鲁迅等人也参加了。加入光复会后,他邀请徐锡麟加入,并介绍了徐和陶。

蔡元培参加暗杀组织,专门制造炸弹,租房购买仪器和药品。黄兴带来了十多个弹壳,里面装满了炸药。吴越隐藏了一枚炸弹,并计划在北京火车站暗杀五位部长。可惜炸药送错了,他死了。

1905年8月期间,17省留日革命义勇军在东京发起“中国同盟”,以孙中山为总理,誓言“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均分地权”。在这个部门下,设立了省级分支机构。蔡元培是上海分会的副会长,光复会的大部分成员都加入了同盟会。蔡元培以爱国女校为革命同志的联络机关,向徐锡麟、陶、杨笃生、黄兴等革命同志提供教师资格,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社会身份。

同年,章太炎出狱,邹容却死在狱中。在邹容的追悼大会上,蔡元培当众发言,痛斥清廷的暴政和对人权的蔑视,所有的听众都被感动了。邹容墓前的纪念塔落成时,蔡元培又发表了一篇讲话,其中特别提出了警告。陈听了觉得可惜,又回去卖房产,决心从事革命工作,他后来的事业其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时国内革命派主要策划暗杀和暴动,但是暗杀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革命的原则和步骤无法确定,所以大家对革命的前景还是很暗淡的。蔡元培心里难免会有失落的感觉,所以他改变生活环境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到今年秋天,听说清廷派了编辑,审核了留学建议书,于是决定去北京取消休假,申请留学欧洲。临行前,他委托弟子黄炎培担任联盟主任一职,并把各种秘密文件和名单交给他保管。蔡元培离开上海,在阔别八年后只身前往北京。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蔡元培到了北京,一心申请去德国,但政府因为经费短缺,无法派他去。之后在翻译学院任教,等待出国机会。翻译学院后来并入史静大学堂,史静大学堂于1912改为北京大学。所以,蔡元培在翻译学院教书,真的是第一次为北大服务。他的著作《中国伦理史与孙宝琦》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1907年4月,清政府派孙宝琦为驻德大使,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裴元学费30两,商务印书馆和蔡元培定下每月编费100元。现在基本生活费问题解决了,袁佩穗就跟着孙宝琦去了德国读书。蔡元培今年41岁。作为一个留学生,他似乎有点老了。然而,他经常想争取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这种好学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

蔡元培留学德国,直到1911年革命成功(1911),回国四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专攻哲学。上学期间,他翻译了德国哲学家保尔森的《伦理学原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初到柏林,听说安庆徐锡麟起义被处决;不久,秋瑾在绍兴密谋起义,也被逮捕杀害,极大地摧毁了光复会的势力。

当时,吴敬恒、李世曾、张静江在巴黎出版《新世纪》周刊,宣扬无政府主义,反对君主立宪,主张革命。受无政府主义影响,蔡元培在德国也有精神上的呼应。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但在全国引起轰动,革命情绪更加高涨。65438+10月10武昌起义。武昌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

蔡元培直到在伦敦收到吴敬衡的一封信,才知道武汉。他在给吴敬恒的信中说,“恐怕不能在此久留”,暗示有意回国救灾,共同努力。后来,接到陈的电报,催促他回国。于是他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涯,东渡西伯利亚。到达上海的当天,正是黄兴从武昌到达上海的时间,即65438+2月1左右,孙中山尚未回国。他一时没地方住,蒋伟乔就留他住在爱国女校。

65438年2月4日,各省代表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李为副元帅。孙中山也在年底回国,随即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以1912 1为民国元年元旦,后改为阳历。那一天,孙中山在南京就职,着手组织内阁。各省代表召开正式会议,通过了国务委员名单。各部门负责人分别是:陆军黄兴、海军、外交、财政陈锦涛、司法吴、内政、教育蔡元培、工业张謇、交通唐守谦,民国第一届临时政府彻底成立。

各部候选人选定后,教育总长蔡元培长期在欧洲生活,对国内教育情况有着异常的了解,特地找蒋伟乔帮忙。他们于65438年10月4日晚到达南京,与另一名会计和文员一起,住在一家小旅馆里。5日,蔡元培正式上任,并出席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会后,蔡元培去拜会孙中山,要了教育部的办公地点。孙回答说:“你应该自己去找办公楼。”跑了几天,我什么也做不了。遇到江苏都督府内务处处长马,我就从北庭巷内务处借了楼上三间空房作为自己的办公室,马上搬进去了。其简陋情况可想而知。

65438+10月19,教育部正式成立。当时全国各地还处于混乱状态,南北和谈正在进行。清朝皇帝没有退位,临时政府的法令无法有效执行。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迈出了民国教育的第一步。

蔡元培四十五岁回国,任教育总长。后在北洋政府时代,以国民党员身份留在北京,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他所建立的北大民主校风源远流长,影响巨大。

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新中国的诞生地,北京大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大精神是北大之父蔡元培的精神,他死于1940,活了72年。他在辛亥革命前的生涯,简直就是中国黎明前奋斗的记录。他是新旧交替时期的典型人物。他的言行和伟大的人格令人感动,今天没有人会怀疑他。吴敬恒曾经说过:

蔡先生平时待人接物,对好人没有不尊重,对坏人没有宽恕。这个人只要有一点点优点,总是对他很好。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期待中国有一些伟大的大学专家。因为这种愿望,他之前做过很多事情。

对于蔡元培的个性,吴敬衡也说过:

作为一个男人,蔡先生真的是所谓的“和而不同的君子”。他对每个人都很好,但他有“自我”。绝不是因为善良才会有人效仿。蔡先生走到哪里,谁跟他相处就跟以前的人做成了一样,比如坐在里。然而,虽然坐在春风,我感到一种严肃感。如果和古人比,蔡先生很像“不骄不躁,慷慨大方”,“执发三次,吐食三次”的周公。一切也是“日思夜想,幸苦等待。”就像周公一样。

吴敬衡说,蔡元培在人生态度上,对自己“宽厚”,对人“和而不同”。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他绝对不会问自己的缺点是什么。然而,他从未忘记的是他自己的主张:鼓励培养大学专家。这里有个例子可以证明。

五四时期的新旧文学之争,白话文的反抗,都是为北大服务的。胡适和陈独秀提倡白话文学派,林琴南和严复提倡文言文,他们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的校长是蔡元培。虽然他倾向于创新进取的东西,但他认为这些古董确实有一技之长,于是聘请他们到北大任教。所以蔡元培在北大当校长的时候,不问这个人有没有辫子,只看他有没有知识。他只要有一点力气,就不怎么看得起他。这种态度就是所谓的“尊贤纳众,身在嘉善而悔不可”。

元培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一辈子为中国培养人才,他一辈子走的路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难怪他创办的第一所女校叫“爱国女校”,创办的第一个社团叫“中国教育会”。他的教育不忘爱国,爱国不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