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叫什么?

书院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公立教育制度,类似于学校的教育机构。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从宋代延续到元明清几千年,确实为历代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古代书院都有教学行政组织和领导机构,以田地为经费来源,经济独立,按照既定的规则、教学计划和课程,为学生提供伙食,进行有序的教学和生活。书院主持人在古代被称为“教头”或“讲学”,在明代被称为“山主”,意思是对同一个山的尊重。

古代书院大致可分为三种:(1)讲学的书院;(二)寺庙祭祀书院;(3)学生学院。清代全省性士书院有鳌峰、凤池、正一、务实四所,并称为省城四大书院。鳌峰和凤池宅是教育学生和孩子:正一书院是主要的教育贡品;专门研究经史和教贡的学生对象不同。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明确提出“废除科举,广设学校”;由于“改书院办学”的改革措施,福州各书院逐渐改为办学教授新学,各书院从此消亡。

一凤池书院

福州一中的前身凤池书院创建于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是福州省会四大著名书院之一。(1997)180年前。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只有一个全省范围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士子的需要。为了培养人才,盐法岛总督王志毅和孙二准选择了城内的风池三木坊建书院。最初命名为“龚升学院”,有12个演讲厅,专门用于教育学生和年轻学生。学院成立之初,没有周转金,几经荒废。正是在道光元年(公元182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长吴荣光积极筹款,捐资兴学。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以前,经巡抚、巡抚批准,地点为李风持(今东街、东小治,因原状元徐江所居之地而得名),故将“龚升书院”更名为“凤池书院”。此时盐商撒中山、林士通捐资重修门楼大厅,加横屋,题字树碑,以长久。道光二年,盐法道王初堂捐资建“杨志楼”五塔,供奉、陈济慈、毕禅、、游定富、杨贵山、王心伯、李、、林卓斋、罗、、李锡山、胡康侯、胡济喜、胡志堂等。明儒陈布衣、蔡徐斋、黄石斋* * * 28。建更多的讲堂和收集书籍。三年前,道光总督赵神起主张捐钱扩建“凤池”,办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学者辈出,鼎盛时期,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五年来,朱、巡抚赵申岐、巡抚孙尔准捐资在距讲堂几步之遥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廊子,巡抚赵申岐题写了“嘉土轩”的匾额。在过去的六年里,外交部秘书吴荣光在“嘉士轩”以南修建了“庶人”,扩建了许多学校,捐赠了2000多册图书。八年,燕发路的窦捐建了一个俱乐部,作为孩子们的奖学金。由于政府的倡导,学者和商人捐了更多的钱,募集的学者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十八年,徽县贡生何功冲、如土柯恒喜、何泽贤捐银820两。二十年了,* * *还捐钱付了药膏和火。

凤池学院有12个报告厅和30多个自习室。院内一路种梅柳,松竹掩映,园林秀丽。庭院后面还有一个花坞和一片荷花地。他的左边是两棵宋代种植的古荔枝树。院内亭台楼阁多仿照苏州园林亭台楼阁,如翠竹轩/庶人到达/嘉世轩/晶晶精舍/滕胤书店等。结构特别精致,请了很多名人来欣赏。院子里的厅堂、楼阁、亭台都挂着许多对联。(清)杨平叔写的对联:“他沐浴鸟,从洛社梦里飞来,望着元林吉翔余/’;凤鸣和冯毅写书到刘勰的笔下,搬到巧阿亭听和声。/有些对联是山领导写的,抒发情怀,与书院无关。例如,山民郭白音(字)原来是北京官员。由于丁对回乡的担心,他担任了凤池的山长。他想不再出去做官,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文笔饮酒太好,蔗尾美。”“衣微脱,鸟倦观林,云闲散。”故有“菜根鲜美”“鸟尽云倦”然而此人官心未死,又有对联曰:“管波归来,万里江湖犹爱门槛/’;一位故人健在,风雨过后我们促膝谈心。/因为他的爱情门槛,最后出去做官,依然是湖北巡抚。

风驰学院在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招考人选、筛选考试和月班程序、内外班录取名额、奖金多少等方面都与鳌峰学院相似。学院里有很多名师。第一山领袖赵,教导学生和学生首先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其次是道教艺术和文章。魏为部长。工作勤奋,深受学生喜爱。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政变后,全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了新的想法,陈璧是山中的领袖。他们提倡书院实用,改变学风。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189-1901)出生的已故单仁巡抚曾宗炎出任国子监侍。曾宗炎在思想和行动上属于改良派,同情和支持戊戌变法,积极参加由“六君子”之一徐琳组织的维新团体福建会,并在京福建会馆成立,成为骨干之一。变法失败后,我觉得无能为力,回到家乡自食其力,死于民国初年。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有十二位山长,书院的历史就此终结。

科举废除后,凤池书院改为全福建大学堂,第一山叶流传下来。1903年更名为福建高等学校,陈相继继任(第二任为1905-1906);第四学期:19o 8-19o 9);林(第三名19O6-19O8)罗拉(第五名:1911),一至五名监制(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1911 10年6月,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陈培坤调任道印,由我校第一届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王绣任督学。1912 1教育部下令所有学校改名为学校,主管改名为校长。自1915更名为福建省第一中学,后更名。1952年8月更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二正一书院

正义书院的前身——正义书店,位于大马新美里(今福州黄翔人)。该书店由闽浙总督左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书店的主要任务是校订和出版理学总集。选举人和五贡(八公、有公、副贡、恩公、隋公)百人入府办事,每月给五十两银子津贴,中间有“培养士子”、“劝学”之意。* * *被刻成五百二十五卷的书,题为《唐正一全书》。

后来,当地绅士杨庆深和沈葆桢的连汉镇将军应卦请求将书店改为书院,在十郡教授举人和龚升。时任总督的朱颖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决定买下洛社铺(现东街省立图书馆旧址)重建书院,并于清代在穆宗同治九(1870)书院落成。取汉代儒家董仲舒之意,即“交谊不为其利,知道不为其功”,又因书院由正一书屋演变而来,故名正一书院。除了正义书店的原始资金外,学院的资金由一笔官方款项补充。

正一书院建筑古朴大方,与鳌峰、凤池不同。院门上有一横碑,上面镌刻着“正一派书院”四个大字的青石碑,是当时福建书法家郑世功所书。该碑至今仍嵌在福建省图书馆落后的正门,另一份原大青石碑复制品嵌在福州一中碑廊。书院里有讲堂,但没有学舍。后五排全是居民楼,右边一个大客厅,中间挂着第一山长林鸿题写的对联:“宾客皆重于当下,此处只谈浪漫”;“我在过去的一年里告诉过你,祝所有的学生* * *向云雷学习”,“君子以云雷为师,小人以经纶为师”,意思是每年2月初,天下书院将录取人才,入学考试资格仅限举人和武功,不收集任何信息,不允许冒名顶替。每年大约有400或500人报名参加考试。每年二月十五日前,巡抚、巡抚亲临书院(先在贡院)主持元考。经甲乙双方评定,录取内班(超级班)学生十五人,每人四两银膏;八十五洋课(校长级),每课膏银三两;追加100个课程(第一节课),不送油膏(原来内外课只有100个名额)。)书院规定每年元考录取后开课,十二月初二停课。放学时,总督、知事亲自出席仪式,学生要穿冠服,随班敬礼。

书院规定每月考两次,初二为教师课,十六日为正式课。老师的课是由山头主持的,科目主要是做美术和试贴诗词。每门课成绩在一至二十分以内的军官和教师将得到奖励。

正一派书院的第一任山长是林鸿年,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曾任云南巡抚。太平军初攻云南边境。弘年初闻警,弃城而逃,故非法革职。回国后担任正一书院负责人。虽然他常常把“状元”二字抱在胸前,满腹脾性,但他在书院任教19年,出了不少人才。叶大钊、陈宝申、林宪、陈艳、吴曾祺等学者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因此,正义书院对晚清文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