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冰的主要经历

何林冰

何(1965438+2008年8月24日-2007年7月4日)广东番禺县沙湾村人(现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高分子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先驱,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1942何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在化学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7去美国留学;1952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65438-0956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历任化学系主任、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1979,加入中国* * *产党;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81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1985年6月兼任青岛大学首任校长;1988被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徽章;1999获贺亮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2000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2006年获得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50周年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07年7月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65438年至0958年,何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学研究所,随后又成功地从贫化铀矿石中提取出光谱纯度的浓缩核燃料“铀-235”,为中国的原子能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他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该厂产品是专门为国防建设急需核燃料铀而设计的。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离子交换树脂行业。65438-0988,国防科工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对原子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中文名:何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

出生日期:1965438+2008年8月24日。

死亡日期:2007年7月4日

职业:化学家、教育家

毕业学校: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主要业绩: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的先驱。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吸附和吸附树脂

角色的生活

1965438+2008年8月24日,何出生于广东番禺县沙湾村(今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1936,毕业于广州培正中学。

1938,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65438年6月至0942年6月,留校攻读研究生,师从杨石先教授。由于他的正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受到了杨石先的赏识。

65438-0943开始在西南联大任教。因为他积极认真,被选为化学系秘书两年。

1946,去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

65438年9月至0947年9月,他随妻子陈如玉赴美留学,并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

1952,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化学博士。当时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当局拒绝让他们回国。3月,他们为了生计进入美国Nargo化学公司,先研究用于水处理的农药和药物,再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能和成就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

1954期间,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他和十几位同学朋友呼吁国际知名人士,配合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谈判,抗议美国阻止他们回国。

1955年春,美国政府允许何等人回国。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全面封锁禁运政策,何把平时收集的大量科技资料打散,分批寄给国内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个旧箱子里,顺利通过了检查。

1956年2月,回国后先去了家乡广州,后应老师杨石先之邀在南开大学任教,从事有机化学、农药化学、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并从事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和离子交换树脂研究。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成功合成了当时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主要品种的离子交换树脂。

1958年成立高分子教研室,主持项目的教研工作,在国家和领导的支持下,主持成立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全国第一所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同年,他成功合成了“苯乙烯型强碱201树脂”,并成功从贫化铀矿石中提取出光谱纯度的浓缩核燃料“铀-235”。他为中国的原子能国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国家二机部专门资助南开大学400万元。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建成了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该厂的产品是专为国防建设急需核燃料铀而设计的。开创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离子交换树脂行业。

1958年8月3日,毛主席来到南开大学视察在何指导下建立的离子交换树脂车间。1958-1959周总理两次到他的实验室了解离子交换树脂的生产情况,与他亲切交谈了近一个小时。他详细听取了他的介绍,高度赞扬了他的开拓奉献精神和卓越成就。因为离子交换树脂直接关系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进度,所以* * *主席和总理三次参观了何的发明创造。领导们的重视使得何的R&D和制作工艺更加稳健。

1959,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1964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何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停止了,他被派到工厂帮助指导工作。

1978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4月加入中国* * *产党。

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系委员、常委、副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特殊劳动模范。

1981年,兼任在建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被评为天津市特殊劳动模范。

1984化学系原高分子教研室分为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支持新建青岛大学。6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发文(34号、39号),任命何为青岛大学首任校长,确定青岛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何负责全面工作。

1986年,他在1958年创办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入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教学科研的发展。

只是到了1988,国防科工委才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荣誉徽章,以表彰他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发做出的贡献。

2000年,82岁的何因“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

2006年,我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诞生50周年之际,业委会特别将唯一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何。

2007年7月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和教学。早期的研究领域是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从65438年到0958年,二机部支持建立南开大学化工厂,先后研制出数十种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其中包括从矿山提取铀的交换树脂,为我国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78之后,研究工作扩展到生物高分子领域,如反应性高分子拆分D,L-氨基酸,酶的固定化,药物控释,血液净化等。近年来,人们对聚合物负载金属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成功地应用于催化加氢和氢甲酰化反应。

65438-0978,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化学和化学工业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并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通过与各方的接触,促进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

1981年赴日本参加中日高分子科学研讨会,介绍了我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情况。

1982年赴美国参加纯化学与应用化学国际会议。偏偏瑞士的一篇论文的题目与何的报告题目相同(关于模拟酶),却只请何在会上作报告,可见会议主办方对中国的重视和对何的尊重。

65438-0983负责筹备和组织在天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研讨会,宣读学术论文6篇,受到国内外与会人员的好评。之后又赴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1986去苏联参加血液灌流会议,1987去美国参加生物材料会议,1988去日本参加生物材料会议。

何经常应邀参加国外组织的高分子科学国际研讨会。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分别与北京大学冯新德、武汉大学卓在中国召开了多次“高分子医用材料”国际会议。因此获得1996日本“高分子科学学会国际合作”奖;在PolymerNews (Polymer News 2000)上,麻省大学的OttoVogel教授发表了他的简历,详细报道了他的研究成果。

何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ⅰ。Ⅱ.Ⅲ.化学学报,1958,24(1):36-41.1958,24 (4): 295-299.438+。

何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测定ⅵ。高强度多孔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通信. 1965,7 (3): 185-192。

何等。离子交换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定ⅳ。多孔高强度树脂。原子能科学与技术,1964,5: 515。

人员培训

从65438年到0958年,何创办了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他一直在教学一线,先后教了五门课,并整理和不断补充、修改高分子化学讲义。

1982后,何林冰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截至1992,已为国家培养研究生94人,其中博士生18人,博士后2人。何一生致力于高分子科学教育,培养了600多名本科生,100名硕士生,60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以及先进的大学教师。

考虑到科学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何在研究生培养方向上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延伸到联合生产的实践中,特别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将研究生课程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拓展到与高分子化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文革刚结束时就提出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想。他一直坚持从本学科以外的其他化学专业,生物领域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以及化工、医学和环境科学中招收一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攻读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学位,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有造诣的青年博士讲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为国家培养一批能够承担部分边缘科技工作的人才,满足现代科技和国家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作为学术带头人,何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关心他们的生活。在过去的50年里,他指导研究人员,发表了880多篇科研论文,获得了比其他主要研究人员更多的奖项。有的研究生生活遇到困难,他用自己的那份奖金给他们补贴。他的做法是他周围人的榜样。大家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风气,使高分子所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科研群体。

从65438到0978改革开放以来,何指导的高分子学科发展迅速。他对高分子教研室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教师人数从8人扩大到63人。在此基础上,在1984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高分子教研室、生物有机教研室、高分子研究所(何任所长),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所。1985高分子学科被授予博士点,1986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1987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被批准为“具有吸附分离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唯一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既是国家重点学科,又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林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培养和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投身于我国的化学事业,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高分子学科队伍。

以南开大学为试点,何积极倡导和实施“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应用开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其中一位博士生在论文中提出了氢键吸附的概念,从银杏叶中提取活性物质进行开发利用。经过他的参与研究、大力支持和指导,该成果顺利投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9年获国家教委“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3,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公益服务

个人生活

何在西南联大与(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相识。1946年,他们结婚了,婚礼礼堂选在昆明锡安寺。婚后,他们育有三子,长子何振民,次子何振勇,三子何振宇。

性格评估

何是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之父”。(被DavidC称赞。谢灵顿,英国高分子化学家,他在1988访问南开大学时)。

何长期致力于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学术创新。他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成果已直接和间接为国家贡献30多亿元。(南开大学评论)

何在南开大学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其主要产品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我国原子能的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宝鸡市科学技术协会评论)

性格影响

2005年,何院士和院士捐出40万元积蓄,在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和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别设立“何奖学金”和“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南开学子。

后世的影响

2008年9月22日,何纪念像在他工作过的高分子研究所孟民伟楼落成。雕像由青铜制成,高1.08米,基座高1.40米,由南开大学艺术设计系李俊教授创作。

2012元旦期间,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英雄,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我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南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创始人何先生,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广东省番禺市沙湾镇开设了何院士纪念馆。贺院士纪念铜像,铜质,高1.08米。为什么是为什么先生的半身像?底本上写着“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