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一中的学校调整

1995 165438+10月,莘县县委对莘县一中领导班子再次进行调整,任命高凤云为莘县一中校长,王为党支部书记兼政治校长,张胜举为业务校长。新领导班子的成立,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此进入了快速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新一届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未来负责”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倡导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力争上游的竞争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荣辱爱校的精神。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

校长高凤云曾经在一中当了18年副校长,当了一年党支部书记。我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了如指掌,对学校的一切都有很深的感情。她爱学校胜过爱家庭,爱学生胜过爱孩子,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在她的倡导下,学校坚持“三乱”和“三公开”。“三乱”就是队伍不乱,财务不乱,人员不乱。“三公开”就是学校经费公开、人事制度公开、学生管理公开。这些制度的实施,使学校的工作透明化,赢得了教职工最好的支持,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教学管理上,逐步完善了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责任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小组责任制、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学科成绩和竞赛成绩责任制。实行“岗位负责、数量补贴、质量奖励”狠抓套路,夯实基础。备课组在个人初始备课的基础上,坚持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实行智力资源共享。学校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明确而鲜明。将“高一打基础,高二是关键,高三是关键”的意识内化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心中。高一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规范和管理,突出“严”字;高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突出一个“活”字;高三阶段进行三轮复习,计划周密,落实到位,有序,省时高效,突出“紧”字。

德育要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规范为标准、以活动为载体的育人总体思路。实施“四大教育”工程。一、培养思想品德——实施生命教育。每个新生都要有十天左右的军训活动;坚持每周一升国旗制度;用五四、国庆等节日庆祝;深入开展“学规范”“用规范”活动——用规范严格约束学生言行,将其纳入规范化轨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二是培养主体意识——实施自主教育。认真坚持班级值日制度,培养学生的劳动、纪律和集体观念。在宿舍管理上,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不同层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营造了“安静、整洁、文明、有序”的就寝环境。打破学校安排各种活动的惯例,让学生放飞,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争夺主持权,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开发学生组织管理的潜能。三是点燃希望之火——实施希望教育。学校明确表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心理不健全的学生。”从增强自尊自信入手,通过鼓励、期望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健康成长。第四,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积极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大胆创新,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发现”、“讨论”、“探究”。创新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学校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1995之前,学校规模一直维持在新增24个高中班,教职工170人左右。1996年9月,新建实验高中不具备招生条件,第一中学招收10学生。于是,学校的班级数量急剧膨胀,达到42个班(包括6个补习班,高一新生时达到20个班,到198年9月减少到12个班。两个学校独立,学生平分秋色)。教职工1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到2004年,招生班级已达20个,教职工294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从1998的49%提高到87%。

1997年9月,一中高三16班。由于规模扩大,初三搬到了分校(现实验高中),由年级主任张福贤负责。当时的分校地处偏僻,校园荒凉,设施简陋,条件艰苦。高三的师生没有抱怨,不怕累。他们上上下下齐心面对困难,度过了不平凡的时光。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5年9月建成面积为1459平方米的二层西楼;1996年5月,建成面积832平方米的东餐厅;1996年9月,建成面积3429平方米的五层教学楼,可容纳30个班。1996年6月,11,面积185平方米的学生用水冲厕所建成。1996年2月,总面积3283平方米的四层实验楼建成。1997年5月,操场东侧建成四栋两层面积为715平方米的教学行政住宅楼。1997年9月,一栋六层、面积6330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建成,72名中青年职工居住其中。1998年5月,更换了自动开关的新校门;1998年2月,建成面积为1485平方米的西餐厅。1999年6月,5438+10月,建成2384平米的五层标准住宅楼(高教扩建楼);2000年秋,从食品公司购买了5.89亩土地,2001年7月,建成了6354.33平方米的高标准教职工住宅楼,解决了54名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同时,学校先后建立了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还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29英寸的彩电。校园内的路面也全部硬化。到2001,学校已建成教学、实验、办公、住宿等12栋楼。新建的教学楼和实验楼矗立在中央,三大园林布局精致,四季常青,三季花红。

在校园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1996,本科高考首次突破200人大关,一次上线202人;1999年突破300人大关,上线316人,录取362人,取得全市高考三个第一,即今年本科第一、体育本科第一、本科上线增长率第一;2000年,本科579人,全市重点高中第一,新生上线第一,理科上线第一,增速第一,单科四枚金牌。2001,在人数减半的情况下,517本科高考启动,获得5枚金牌;2002年本科招生653人,实际招生747人,居全市第一;2003年本科招生745人,录取833人,获得全市高考五枚金牌。李首博以652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莘县一中从1996开始扩招。高一年级从八个班扩大到二十个班(高三10班),以后每年因情况而增加。到2000年,新生和辅导老师的人数已经达到6000人,学校里所有可以用作教室的房子都腾了出来。学生的食宿再次成为严重的问题。住宿从原来的四层学生宿舍楼开始,建筑专家的会计图纸抬高了两层;学校又花了75万买下体委家属院;最后还是住不下去了,从运输公司租了几十栋宿舍楼。两家餐馆都没地方吃,只好靠社会上的小吃帮忙。吃、住、学的问题都会解决。但是6000多人长期在一个40亩的区域学习生活,确实很拥挤。每天放学,学校就像一个市场;厕所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中的操场,学生唯一的活动场所,可以使用30亩空间,但由于历史原因,与一中只隔着一条50米宽的繁华街道,利用率相当低。长此以往,别说学校的发展,就是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做什么呢所以我想到了扩建学校。但由于一中是历史老校,周边没有闲置房屋,无法扩建,只能外迁。搬出去的成本不知道比扩张的成本大多少倍。所以涉及到资金的问题。团队内部意见不一,征求教职工意见也严重不一致。但实际情况是必须搬出去。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伦伟、教育局长杨贵生多次来到一中,帮助分析情况,统一认识。最后搬出一中的意见达成一致。

2001年2月,学校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一中搬迁信访报告》和《莘县一中搬迁可行性报告》,不久县政府下发了39号《莘县人民政府关于批转一中搬迁信访报告的通知》,要求县直各部门支持一中搬迁。

一中搬迁后,由于资金和师资的缺乏,新一中只有依托老一中方便发展。具体选址工作开始找三个地方。之后,副县长伦伟、杨贵生主任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最终尊重一中班子意见,确定了新一中校址。

校址确定后,征收农民土地与群众分歧较大。原县长赵庆忠、副县长王勇、副县长伦伟、教育局长杨桂生及土管、城建、城关镇等部门领导多次在县委会议室召开协调会,最终决定租用农民土地,学校每年每亩补偿农民1.400元。

最后,对四个村庄进行了调查,但主要地区是该镇的北街。开展具体的测量工作还是有很大阻力的。此时,副县长伦伟、教委主任杨贵生、城关镇书记刘、副书记、袁振峰亲自做镇里北街居民的工作,反复与他们达成协议,确认了具体的边界。具体测量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杜基潭完成,地基检测由聊城市建委地质勘察院马德生完成。副县长伦伟和教委领导亲自参与完成。尤其是确认地上物的时候,盛夏的玉米半人高,烈日如火,热浪阵阵,都是副县长伦伟和教委领导与学校一起努力一天完成的。以一中后勤同志为主,其他行政部门领导班子全部上阵。他们为新一中的筹建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在新一中,在这块土地上建什么规模的新一中,要设计什么样的规划和图纸,都决定了。当时,县委书记刘赞杰和县长赵庆忠亲自参与了研究和批准。由济南和聊城提供规划设计,最终确定聊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的图纸,由张主导设计。

因为一中新学校的建设是从零开始的,很多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尽快启动新一中建设,县委、县政府、县教委领导正在积极想办法联系援建单位。书记、副书记袁、局长杨桂生均多次参加与援建单位的洽谈。最终在2003年夏初,县委副书记袁与时任总经理李传友、现场施工经理盛一起,由“山东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公司”主持施工。条件是:他们公司先垫付3000万,另一笔分三年付清。

施工队伍确定后,于2003年8月26日奠基。市教委、县委、县政府、教委、建委、城关镇等兄弟单位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帮助。当天,他们就收到了30多万元的援助资金。由于基础工程停止后持续下雨,直到8月份,初山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机械和施工人员才浩浩荡荡地进入施工现场,新一中正式开工建设。

建设之初,很多棘手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比如当地人的抢衣防守,隐蔽地物的处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群众工作。为了不影响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校班子决定由后勤校长薛志超全面负责新学校的建设,由退居二线的原后勤校长孔给予全力协助。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一中聘请了聊城天柱和迪达两家监理公司进行施工监理。与三建公司商定的工期为十个月。到2004年6月,除图书大厦(11月开工)外,其余9栋建筑主体全部完工。

开工后,除了三建公司的赌注,一中现有资金一部分是提前投入,大量缺口完全靠贷款。前期贷款担保由王勇县长亲自委托给古云“四强化工”和“胡阿祥石化”两大公司担保贷款,市建委在政策上免除大部分应收费用。

总之,新一中的成立确实是各级政府齐心协力的产物,是莘县一中全体员工辛勤工作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当时全体员工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新一中!

2008年,莘县一中因违规补课被山东教育厅撤销省级标准化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