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一、前提: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操作要分以下几个步骤:(1)展示目标;坚持目标,开展教学;聚焦目标,判断反馈;做出修正,实现目标。其中,围绕目标实施目标、诊断反馈、修正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抓住这两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试题,并在下课时让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据此调整相关教学环节,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以实验课为例:实验课要求学生操作实验,教学目标应包括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DIS节省了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时间,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提倡DIS的深度介入。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二、基础:教学内容的优化。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要以课程标准为纲,认真研读教材,掌握教学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首先要看全章的内容,分成单元,然后回归到每一课的内容,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分析方法,使每一课在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上串联起来,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势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寻找最新的相关背景资料,选择表达较好的、好的典型事例、好的演示方法和适当的辅助练习等。,从而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比如“镜头成像(上海理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的教学单元。原版教材的安排如下:首先介绍镜头;第二,镜头对光的作用;第三,探索性实验;最后是“镜片的应用——眼睛和视力的矫正,神奇的眼睛”。特别是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太多,老师们普遍对如何分配课时感到无所适从。这部分整合后我的安排是:第一节,探索设计。本文主要介绍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并将“透镜的应用”部分前移到这里。学生认识透镜后,通过一组实验帮助他们认识透镜对光的会聚和发散作用,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使用透镜的各种仪器设备。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都是镜头,成像却不一样?”,从而提出问题和猜想。教师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第二部分,实验探索。这节课是按照上节课学生设计的方案自主探索,所以让学生自由探索。第三节总结规律。这是第二节课的延续。第四节,实施与巩固。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巩固练习。经过这样的整合,总课时数仍然是四个。整合前后,不仅仅是教学顺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差异。一个是老师为主,一个是学生发现。也就是说,整合后,学生探究用于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精心选择针对性强、启发性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设计一些典型的简单例题,或者根据课程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这些材料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通过网络从公共教学资源库下载,还可以取自现实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场景的呈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提问、图片、实验、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图像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总之,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主次分明、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该讲,哪些内容学生该讲,哪些内容学生该安排自学或讨论,由师生共同解决。应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难度,防止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使师生各得其所,协调配合,有序进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第三,关键: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设计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的教案。一节物理课一般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举例、巩固训练、课堂总结等几个部分。每个环节必须在时间分配上合理安排,在内容上精心设计,才能形成层次分明、科学和谐的结构。比如新课导入的方法就是重要的一环,是每节课的“序幕”。如果运用得当,主要通过提问讨论、解题、实验、猜测思路、类比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中,提问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教学中;解题方法多用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物理知识,新课会在已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边说边做的教学型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由学生分组做。另外,介绍的方法也很多,设计上要简单活泼,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第四,根本:教学方法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提问讨论法、模拟发现法、边讲边实验法、实验探究法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通过语言、实验、演示等手段系统地传授物理知识。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填鸭式”,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引导”中,服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渗透情境教学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合作研究,相互讨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理解物理原理,总结物理规律,掌握物理的研究方法。比如九年级物理“电阻”一节,可以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以铅笔芯为电阻材料,以小灯泡的明暗为标准。学生分组实验,铅笔芯分别串并联,寻找规律(这里学生的实验只能定性探究,然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做定量分析)。因为材料简单,实验简单易行,学生一开始自然会热情高涨,很快就会找到结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五,保障:教学方法的优化。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教学语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口语要规范生动,板书语言要整洁美观,肢体语言要大方得体。此外,现代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除了传统的光学投影仪外,还可以用一台微型计算机将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处理各种教学信息,以交互的方式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物理情境。比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展示瀑布、鼓声、钟声等发声影片,然后让一个学生用二胡演奏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画面、文字、声音中感受到物体声音的现象,激发他们学习声音现象的兴趣。然后我又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想通过刚才的观察了解声音现象的什么?”引入话题很自然。再如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中,用微机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留下日、地、月的轨迹供进一步分析。相对于课本上的照片,起到了更好的补充作用,让非常抽象的概念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多媒体技术作为新一代的教学手段,有着广阔的天地,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新的途径。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和DIS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适时、适度、适度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资源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优势,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在物理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实验手段外,还应适当利用DIS实时采集信息,自动处理数据,快速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校园网展示一般实验看不清楚的物理过程,如宏观或微观现象的空间放大、瞬态过程的时间延迟等;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进行的实验,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用虚拟仿真实验展示或演绎理想化的物理过程;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如科学家发现或创造某一概念、绘制某些规律的过程,以及这些概念和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欣赏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研方法,通过自主活动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生活、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2006年新课程高级研讨班,平江的张怀重老师教的“压力”一节,用多媒体呈现了平武公路部分路段因超载、压力增大而迅速损坏的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物理学习就在我们身边。为了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自己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改进教学设计,创设信息环境,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个人风格、融入信息技术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模式。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不应排斥传统教学模式。个别教师为了赶“时髦”,每节课都要讲多媒体,不顾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抛开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艺术和课堂效果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一味追求表面的“豪华”和“大容量”。结果,要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么让他们在课堂上关注一件事而忽略另一件事,降低了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更先进的媒体,应该与传统教学媒体和常规电教媒体相结合,主要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学科,它的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中学物理的教学应该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实验观察真实的现象,总结规律。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实验毕竟是虚拟体验,很难替代真实的实验,更不用说学生的动手过程和思考过程了。经常制作多媒体课件模拟物理实验,可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让学生形成盲目追随前人经验、不尊重科学事实的习惯。这是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