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自律意识,唤醒自我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生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靠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理内在矛盾,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逐步形成的。我校借助雷锋的旗帜,通过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们实行自我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在教育的影响和教育者的指导下,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思想改造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奏效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道德塑造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能动作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没有受教育者的自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受教育者的自觉也不可能自我生成,需要教育者的诱导和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呢??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美国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说:“成功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学生爱的反馈,而这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学生进步的心理动力。

第二,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信任是尊重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特殊的功能。小学生处于自知阶段,往往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性格,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特别渴望获得老师的信任,这是对他品德、智慧、意志、能力的充分肯定。这种对老师的信任,是激励孩子不断奋进、不断创造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孩子自觉改正错误。所以,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自我教育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定型,需要老师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他们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不能用没有感情的、空洞的、冷漠的、死板的、机械的语言说教。这样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唤起学生理性* * *的声音,更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作用。相反,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用理智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动,用行动去引导,持之以恒,从而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我们开展了学雷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个例子:一个班主任规定学生不得在课堂上吐痰,违者一律罚款五毛钱。有一名学生违反这一规定,吐了一口痰,班主任发现后立即执法。学生不情愿地拿出一元钱交罚款。班主任说没有变化。学生白了班主任一眼,往地板上吐了口唾沫。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很尴尬?经过反思,班主任吸取了教训,把之前罚的钱全部退给了学生,用班里勤工俭学的收入给每个学生买了一块手帕,让学生随身带着。上课需要吐痰的,就吐在手帕上。教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痰盂,供学生平时使用。这样,学生就服气了。第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自省法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向榜样学习,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进行自我体验、自我审视、自我激励、自我指挥、自我禁止、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训练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品德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每节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控制、调整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省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觉性,提高道德自律性。它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学习方法。

第四,注重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中央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本身是实践的,没有实践环节的道德教育不是完整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单向德育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让强制性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再好的教育思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比如“爱护花草树木”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花草树木的作用和如何爱护,让学生广泛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了解绿化的好处和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发现一些不良行为,如随意摘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了解其危害,并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也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比如亲自种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志。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有“后劲”,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内化为行为;又如少年军校组织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国防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