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的历史

1979

巴伐利亚州部长、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弗里茨·皮尔克通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国人民建立了联系。

1980

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部的前身)开始与自由州巴伐利亚就教育政策进行对话。

李涛代表国家教委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代表Lena Gabert签署了教育领域合作意向书。

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正式建立联系。

1981

中国国家教委的决策者在几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了解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制度。

与国家教育委员会合作,资助中国学者和硕士生奖学金项目。

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1983

德国巴伐利亚州州长、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弗里茨·皮尔克与国家教委副主任张签署了在中国建立示范项目的合作协议。

在江苏南京建立建筑工人和技师职业培训中心,在上海建立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中心。

1984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立经济管理培训中心,培训经济管理类领导人才。

北京大学成立“对外德语”语言中心(移交65438至0994)。

1985

与上海仪电控股公司、上海市教委合作建立电气技术、金工、汽修技术等职业培训中心。

与东风汽车公司合作,在湖北十堰建立金工电工技术职业培训中心。

1988

与浙江省教委合作在杭州建立教师培训中心。

国家教委、轻工业部和湖北省政府与巴伐利亚州经济部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在湖北省武汉市建立了第一所啤酒学校,培养啤酒酿造师和麦芽技师。

在吉林长春、湖南长沙建立职业培训中心(分别交1993、1996)。

1989

与跃进汽车集团合作,在江苏南京建立电气和金工实训中心。

1990

与青岛市教育局合作,在平渡河校区崔召建立农村农业技术职业培训中心和教师培训基地。

与潍坊柴油机厂合作,在山东潍坊建立金工、电工技术、汽修技术职业培训中心。

与中国农村管理部和巴伐利亚州农林部合作,在山东省南张楼村开展农村发展和土地整理项目。

在巴伐利亚州与山东省的科技合作框架内,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青岛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设了德语系和“对外德语”本科专业。学术合作伙伴是路透社大学。

1993

在北京建立一个协调和信息中心,促进教育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对话。

在西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辐射

自1997

在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教育辐射工程。

1998

在山东青州建立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教师和实践教师。2001培训中心被中国教育部列为重点教师培训基地。

1999

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校建立联系。

2000

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建立联系

中国区域项目:通过资源整合获得成功

2002

在中国建立区域项目。

在中国区域项目框架内,首次与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四省教育厅签署了区域项目合作协议。

与中央党校签署了中国第一份合作协议。

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合作。

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在中国开展奖学金项目。

与湖北省教育厅、斯图加特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十堰创办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2003

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签署了第一份支持中国西部农村妇女工作的合作协议。

2004

与中国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巴伐利亚州科学研究艺术部合作,在上海创办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合作,在青州建立国家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研究中心,用于农村地区的发展。

2005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中国奖学金协会成立。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合作25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