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01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防腐剂
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示和学习过程的真实发展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必要条件。只有当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用已有的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1.开展真正的研究。
利用学生的已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时很难有效完成,要么撇清水分,要么变成个别学生的学习,最终演变成假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六版《理解圆柱体》时,经常要求学生与自己带来的圆柱形物体进行观察和交流,并总结其特征。从课堂教学来看,一些学生没有参与研究。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动手的过程中,思维被唤起,被启迪,真正感受到栏目的特色,课堂交流讨论会更有质量,对栏目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2.落实真实体验。
学习中的真实体验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复了人类思维发展的那些关键步骤”,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五册小数的含义时,有个学生解释“一张桌子的宽度是0.5米”,说:“0.5米就是分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回头看看老师的板书,不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板书: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0.1= 0.01= 0.001=
0.3= 0.04= 0.005=
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依赖情境,但在板书时却屏蔽了单元,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如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提取带有单位名称的公式,如0.1 m = m,0.04 cm = cm,组织学生阅读,充分理解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发现单位相同,然后把黑板上的单位擦掉,就会事半功倍。
二、“创新”——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期待的课堂。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教师需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活力,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催化学习的深入发展。
1.任务驱动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跳”着去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感到新鲜,自然愿意开始学习。
例如,在讲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数加一数(进位加)》时,考虑到在本学期学习非进位加时,教材的安排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问,学习解题中的计算模式,所以在讲授本课内容时,笔者尽量改变学习情境,直接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教学。
老师是这样问的:“好像,编一个26+□的加法公式。自己编完了,先说说什么算,再说说什么算。”同学们编了无进位加法和无进位加法。针对学生的差异,笔者开始了分层教学,比如通过“26+2”复习无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通过“26+4”和“26+7”分别完成教材中例题的教学任务。使用学生自己生成的材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就感。
2.实践积累新知识。
数学的严谨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斩断那些不合逻辑的错误,维护数学的纯粹性,如果在教学中处理不好,也会斩断数学中鲜活的思想。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多体验,找回数学的生命力。
比如,在苏教版“认识厘米”的课上,为了让学生明确建立厘米的概念,作者和同学合作,把各自的1厘米的棍子连接起来,来认识2厘米。当你知道5 cm的时候,你先估算,然后用1 cm的木棒测量,边测量边用短竖线标注,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把简单的尺子。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体验了尺子的演变和制作过程,还感受到了数学文化和数学学习的神奇和趣味。
三、“求联想”——深度学习的积极推动者
数学教学不仅要有横向的视角,更要有纵向的渗透,寻求数学的源与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的、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生动的数学形象,而不是碎片化的、局部的知识块和记忆库。
1.整合并建立联系。
教科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发展。
比如苏教版第三版用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来教“12×3”时,教材上有三种方法:甩棍法、口算法、竖列法。面对这些材料,教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棍算和口算要手算。结合摆动的木棒,让学生观察单根中有三个2,2×3=6,整捆中有三个10,10×3=30,总共是36。借助棍棒,为书面计算的数学理解做准备。
(2)比较两种算法。学生以前学过写一个数乘以一个数,这里的竖排形式学生可以自由尝试。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所列的竖式,结合甩棍和口算的方法,讲算术,结合算术的过程,展示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明确计算每一步的意义。
(3)梳理棍子、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的关系。计算12×3,我们可以一棍子打死,口头的,也可以书面的,那么他们在计算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可以渗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
2.沟通建立一个整体。
单元之间的连续性和每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要求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多思考,教给孩子“包装”知识点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时,不断地将其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前瞻意识和后顾意识。这些知识点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和年级,但在教学时要有板块感和整体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掌握思维方法。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深入反思,才能让学生认真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