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诗歌欣赏体验式教学设计
一,走进美国这个国家,激活学生的心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诗歌具有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悠长的特点。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由自身内外各种因素构成的“心理场”中。情感处于核心地位,渗透到欣赏思维的各个因素中,使整个认知过程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而美的阅读强调的是对诗歌本身所蕴含的节奏、韵律、情感之美的反复阅读,这非常有助于引导读者与诗歌所体现的情感产生精神上的震动,从而激活读者的“心理场”,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体验诗人的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只是扫一眼诗的文字,或者听听别人对诗的评价,就很难进入诗的意境,被深深打动。教师不能在安静的教室里给学生讲解和分析诗歌,而要在学生周围创造场景的同时大声朗读诗歌。其目的是通过诗歌的审美来激活学生的心理场,从而为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创造必要的条件。
比如我们教《别了,剑桥》这首诗,就可以从提问中引入优美的阅读。注意节奏,重音,韵脚,也要注意表情和动作。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甜蜜和憧憬,以至于我能很好地阅读这三首描写风景的诗,并表现出诗人对剑桥的具体感情和怀念。徐志摩说:“剑桥的灵性都在一条河上;我敢说,何康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水。”作者来到剑桥寻找梦想。如何找到梦想?“回到更绿的草地”和“在星光灿烂中歌唱”。梦幻般的美女阅读,仿佛醉了。接下来是低沉而悲伤的语气,因为“分离是今夜的告别”“沉默是今夜的康桥”。在美的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段落细细品味,通过感受语言的魅力进入审美体验的门户。这又是情感主导。通过美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内心的生命意识和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异质同构的效果。使学生心潮澎湃,净化情绪。
第二,找到并利用诗歌与学生情感体验的最佳契合点。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情绪都有一个固定的力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式向人展示一种力模式。当这两种受力模式达到同构时,外物就能唤起人相似的情感体验,这是最佳的契合点。诗歌语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找到这个最佳点,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所描绘或隐藏的形象进行再创造,传播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再现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再现诗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场景或物体,再造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教冰心的诗《纸船》的时候,学生交流“准备读书”的内容。我说“从来没有”,我说“一个一个”,我说“很小”,我说“扔”。之后,一个同学一下子跳到了《有一个》:“我觉得还是重读《有一个》比较好,但我还没想明白原因。你看,这样念。”之后,她给大家演示了一下。
这一幕顿时打开了我的心扉,我读到的句子潮水般涌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就用沙哑的喉咙歌唱”“愿人长久,千里美景”...于是,我们总结了一个情感表达的规律。
“你能学会用诗句表达对母亲的爱吗?”让我问一下。
“妈妈,虽然我只是一缕清风,但我会拂去你所有的疲惫。”一个同学发言了。所以,这首诗是这样的-
“妈妈,就算你满脸皱纹,在女儿心里也是青春的!”
“妈妈,虽然我不是最好的女儿,但您是我眼中最好的妈妈!”
……
后知后觉,我在这堂课上“措手不及”——“为什么要重读‘一’”,一个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向我袭来;然后是“喜出望外”——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后来是“豁然开朗”——在学生的触发下,我们总结出了“少放土地,深情”的情感表达“法则”;最后是“多姿多彩”——我干脆背离了当初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走上了“写诗”的道路,于是我摘了一朵鲜艳烂漫的小花。用老师的敏感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用导演的智慧让学生表演好,用舞者的热情表演好,用哲学家的才华提高好——是学生给了我压力,我的才华在瞬间生成;是学生给了我动力,我的灵感瞬间闪耀。
“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寂寞的鸟儿唱出了它们的哀思”,诗歌是有情之物,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凝练的诗句中演绎得淋漓尽致。阅读主体在创作时要体会到作者的创作体验,从而获得情感信息,产生自己新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真正体验到诗歌本身时,他们并不一定是客观地判断哪种分析更准确,更不是机械地、理性地分析诗歌的节奏、风格、修辞方法和主题,而是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情感,随着情感的升华,他们会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