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发展与传承

1.小课题研究。摸索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兴趣的实用教学方法:1。学习方法激发兴趣,2。信任激发兴趣,3。介绍激发兴趣,4。板书激发兴趣。场景激发兴趣,6。审美激发兴趣,7。古为今用激发兴趣。

首先,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词汇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也存在差距。此外,古诗中隐藏的微妙含义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一定的排斥、疏离、排斥心理。

其次,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逐字分解,像学习古代汉语文选一样,把文言文作为对外汉语来教。还有一种就是拿一篇文章,还没看懂就开始总结思路,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要能通顺的读到一些东西,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无论是读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在欣赏文学形象的时候,从提高语文能力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外语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来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抓住与主题非常相关的东西,用它来做一些重点解剖。尤其是读诗,一定要从语言上表现形象。没有来自语言的形象,别人是抓不住的。

而且到了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课本上的几十篇文言文,而且内容比较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大多数初中教师忽视了对古代汉语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整理。这也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文言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么简单。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学科内容的总结

概念定义

什么是古汉语?顾名思义,是古代汉人的语言。古代汉语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多次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模仿其所写作品的语言,如百家争鸣、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都是古代汉语实际运用的例子。简而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文写的文章。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义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对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这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它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就成为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是热情的源泉,是基于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和探索其发展规律的动力。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件事的兴趣,你就可以在行为上有极大的热情。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倾向性,进而促进对语言的“识别”、“解读”和“分析”,让学生真正具备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领悟其中的精髓,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2)理论基础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促进人的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从事某种活动。任何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自己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专注于语言本身(知识和规则)时,焦虑程度较高,而当他们专注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更容易学习。

3.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理解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影响是外在客体的一切事物,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品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独立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教师指导下的“他人学习”逐步走向以自主自学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原则:在研究中,要改变教师、学生和家庭、学校之间相互孤立、孤立的现象,强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标指出:“适度加强文言文学习,目的是鼓励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2.以文言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有哪些研究计划?1.题目的背景。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气度,丰富的内涵,是任何民族都难以企及的。它不仅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民族精神萌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据我们调查,当今社会,浅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此知之甚少。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集体主义弱化,理想和未来观念淡薄...这些现象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尤其是在新课标下,拥有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殊功能,让学生透过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传统之美,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畅游翱翔。让中国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二、题目的定义和理论假设是1,题目的定义是(1)《新课标》:与2000年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相比,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这里的“传统文化”是指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中华民族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中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普遍陶冶意义的古诗词和经典作为研究对象。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3)“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运用,还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还要肩负起“认同中华文化,培育传统精神”的重任。2.理论假设(1)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使其具备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做人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人格、身心高尚。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会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研究的目标和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古诗词教学与客家传统文化。(1)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不需要我赘述。然而,与目前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研究相比,古代诗文的教学和研究相对落后。当今古诗文教学至少存在三种不良倾向。第一,有语言倾向。很多人几乎把古诗词鉴赏课变成了文言文系列讲座,只注重对诗词句意的静态解读。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概念化的倾向。很多人把古诗词的艺术欣赏变成了冷冰冰的“诗物”和“诗情”的简单对比,忽视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三,分解倾向。很多人把对一首诗的整体欣赏变成了对单调的诗词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歌欣赏的有机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让人感到。今天的古诗词教学似乎缺少一个关键意识,那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2)据许多史料记载,石城在客家人形成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学先驱(戈文)的诞生地。许多客家文化研究者称石城为客家摇篮的中转站。石城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开发和研究。2.以经典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就人和灵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新课标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有如下认识: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我们有责任开展古诗词教学和客家传统文化研究,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积累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第二,强化中华传统美德。

3.在古诗词教学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功效1)诸子散文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九流齐升。”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不同流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杂文。在百家争鸣中,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中原三代文化正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固有价值体系的体现。它已经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指导的优秀文化著作,如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尤其是《论语》。“孝也是人之本!(《论语·学而》)“克己是仁。

(《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都表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从“仁”的本义来看,“爱”是“仁”最本质、最基本的含义,是做人的最高原则。

自孟子、荀子弘扬儒家伦理并形成体系以来,儒家伦理的内涵和实践要点变得更加充实和明确,可以概括为:重人品、行仁义、扬忠恕、重中庸、崇王道、励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人们更系统地学习和发扬。

1991年5月,台湾省新知识文教出版中心邀请两岸知名学者召开书面会议。结论是:“儒家伦理能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伦理是儒家的核心,也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这些知识,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在古代可以用,在现代也可以用。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理解这种做法,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将会早日实现。

比如韩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百家争鸣的许多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军事家的军事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可以也应该学习儒家的精忠报国精神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学习儒家“以义制利”的精神来启迪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学习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自己爱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诚信观,培养自己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还要学习墨家的“兼爱”、“尚贤”、“节俭”;道家的“少私欲”和“道法自然”;法家“废私为公”的思想等等。因此,在古诗词尤其是哲人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2)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不朽的艺术之光一直闪耀着。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内敛的杜甫,哀婉柔情的白居易,李煜,飘逸婉约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走到我们面前,在字里行间与我们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整体性格、气质和品格,彰显了唐宋诗词的传统人文。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崇尚友谊,珍惜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时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情在空间上是不分地域的普遍情感,在时间上是非常持久和高尚的。

王波的“然而,当中国持有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送杜少甫到蜀传》)表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即使在世界的尽头,他们也可以互相安慰和鼓励。李白和王昌龄关系很好。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的深情:“我为明月愁,随风而去,直到西天。”。

《芙蓉客店与辛弃疾别离》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诗:“寒雨夜入吴,平视楚山送客。若洛阳亲友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写于王长龄官至江宁程之日,诗人被人污蔑。他把自己的挚友送上了漫漫征途,临别的诉说,不过是一句* * *与亲友共勉的话。苏轼《南乡子送别蜀谷》下篇写诗人送别友人归来后的心情。“秋雨晴时泪不闪。”诗人面对着闪烁的灯光,听着窗外连绵不断的秋雨。失去朋友使诗人很难控制自己。我害怕雨停了,眼泪也不会停。

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性的体现不是客观的、静态的、孤立的、冰冷的,而是一种与人文环境一起探索的动态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真诚和恒久。友情沉重,爱情缠绵。

秦观《鹊桥仙·乔云》是“柔情似水,礼如梦,铭记鹊桥仙归来。两情久则早晚。”

警世之言,谋略之言,充满人文光辉。像这样追求自由、赞美爱情、体现人类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说,我们希望两只鸟在天上比翼双飞,在地上同生共长,一树两枝。;还有柳永的《死去的华莲》,里面“衣越来越宽,我绝不后悔,会使人憔悴为伊。

爱情缠绵,亲情更深。唐代,溧阳郡太守孟郊在《游子颂》中写道:“慈母手中的线,为任性的孩子做衣裳。

她小心翼翼地缝补,小心翼翼地修补,担心会耽误他回家的时间,但一寸长的草赢得了三次春晖,这是多少爱啊。“母亲的深情,亲切而感人。

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至今传唱。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中国人自觉意识到情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人之为人。

4.文言文与传统文化首先,学习文言文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我们了解社会和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流”。它们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很多词在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比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现代汉语还在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但它来源于古代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口语。两者的相同点是首要的,不同点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要对学好文言文有信心。

如何学好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素”:

首先要熟悉背课文,才能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朗读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话说:“一本书读一百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文言文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很多大作家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是源于他们对古文的熟读和背诵。比如巴金十二三岁就能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吴晗十三岁前就已经背完了《三字经》。

第二,要用自己的心去理解,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上所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很多词和义是相通的。比如《陈太秋和他的朋友们》中的“期”,就是“约定”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期”的意思是一致的。再比如《不能说出一个地方》(《口技》)中的“名”字,和现代汉语中“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的意思。用心去理解,才能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这对学习文言文很重要。

第三,要积极积累词汇,以便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通假字的理解,“之”、“气”、“意”等虚词用法的理解,词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学习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文言文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就能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那就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5.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文或任务的命题是什么?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丰富多彩。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将传统文化边缘化甚至去传统化。

这使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逐渐流失,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让观众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文言文、诗词歌赋。

毫无疑问,这些作品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描绘了创造历史的古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和人生哲学,这些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众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古典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恰恰承担了这一责任。

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来完成这样的筛选,保证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在观众面前。所以我们在看课本上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说看到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学以致用,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享受生活,造福世界。

纯自己的观点,纯手,希望能帮到你。

6.文言文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我们的语言被质疑是因为我们还属于象形文字。按照西方人的观点,这是语言进化的低级阶段,他们的拼音是语言的高级阶段。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对独立的,而我们身边那些历史上向往中华文明的国家,比如,日本,朝鲜,蒙古等。和我们不属于同一语系。它们属于鞑靼语系,也属于音标。虽然他们也有汉字,甚至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方法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

但是我们的象形文字在今天的电子社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电子输入很麻烦。虽然后来发明了五笔输入法等优秀的输入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拼音输入不能盲目键入,而吴彼输入的词汇量有限。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中国人的生僻字因为无法输入而消亡了。所以今天电子汉字的发展是有代价的,但我还是想说说汉字的优越性对我们的历史作用。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保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中国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分裂的时期。由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中国的统一变得非常容易。语言有一个特点,发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发生变化,就像台湾省的普通话和北京的普通话不一样,所以长期以来形成了方言,虽然中国不同地方语言的发音差别很大。北方人听南方人的方言就像听一门外语,但一旦回到文字上,又是一模一样。在欧洲,日耳曼国家分裂后,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构成文字。虽然都是拉丁语言,但是变成了多国语言,所以语言之上的文化差异就更大了,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基础。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中国的历史语言保护了文化遗产。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是一个书面文言文和日常言语各不相同的国家,从而在秦始皇统一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了文言文的基本一致性。同时,民间语言也有了不同的面貌。所谓白话,其实是广东的方言,而现在的普通话其实是历史官话。就是满语口音的北京话,民间语言表达变化很大,就是鲁迅提倡的白话文,但是现在我们读鲁迅的文章已经越来越难了,这才几年啊!所以中国的文言文书写体系,其实是让读者无障碍地阅读祖先的作品。

上世纪初,世界的巨变,日本的改革,导致很多激进的人推翻了孔家店。为了这个结果,他们先是把文言文废为白话文,然后把竖版变成横版,最后把汉字简化。实际结果是,人们理解我们祖先的作品变得非常困难。普通人实际上不得不看文言文的解释,就好像他们有一个外语翻译。但是文言文一旦解读,很多精彩的味道就没了,音韵美感也没了,直接导致人们不去看。如果这些文化记录没有普通人的读者基础,成为大多数普通人的天书,我们的许多文化遗产就会被切断。目前很多古籍用简化的横排格式印刷是不够的,要用传统的竖排格式。目的不是为了方便太多人阅读。同时,找一个能编辑古文的出版编辑也越来越难了。那些能编辑古文的老编辑,时间不多了。现行政策的结果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处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电子输入难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这始终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