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笔下的人物生活

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洲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光绪二十五年(1899),郁达夫父亲去世,家里处境尴尬。

光绪二十九年(1903),郁达夫入私塾读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就读富阳县立高中。

清二年(1910),郁达夫与徐志摩、李一起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赴嘉兴府中学堂、美国教会学校学习。

宣彤第三年(1911),郁达夫进入回澜中学。在此期间,他开始写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民国元年(1912)考入浙江大学预备学校,但因参与学生潮被学校开除。

民国二年(1913),郁达夫随大哥余华(郁曼托)赴日留学。

民国三年(1914)七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民国五年(1916)改在法学系学习政治。

民国六年(1917)11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在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其是俄罗斯和德国小说。

民国十年(1921),郁达夫与郭沫若、程、张资平、郑四位留日学生共同创办了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他开始创作小说。民国十年(1921)十月十五日,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也,

民国十一年(1922)三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郁达夫回国,在安庆政法学院(据说是安庆一中)教英语,与当时也是该校老师的陶希圣关系很好。

12年(1923)辞职,成为北大讲师,教统计学。

民国十三年(1924),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仅一年。

民国十五年(1926),在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年底辞职,回到上海。之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的出版工作,出版了大量的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文艺作品。

民国十七年(1928),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在鲁迅的支持下编辑通俗文学。

民国十九年(1930),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是创始人之一,但他很快就退出了。同年成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4个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一日,郁达夫出版短篇小说《近代的迟桂花》(2卷2期)。

民国二十二年(1933),郁达夫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四月从上海迁居杭州,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歌。

民国二十三年(1934),郁达夫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府参事。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主编《中国新文学丛刊》两篇散文。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郁达夫受时任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毅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公所所长。在福州,郁达夫号召文化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任福建省政府参事兼公报处主任。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月二十四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写下《怀鲁迅》一文。11月,郁达夫访问日本,12月17日,郁达夫从日本回国途中访问台湾省,会见杨、黄德士等文化界人士。抗日战争初期,郁达夫是《福建人民日报》副刊的主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福州文化救亡协会成立,郁达夫当选主席。和杨骚一起担任《文艺救国》的主编。47天,郁达夫发表了20部作品(包括连续8天每天一部)。他在光禄坊公寓为文艺青年程立夫题词中写道:“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中华全国抗日文艺界联合会在武汉成立。郁达夫作为政治部设计员赴武汉参加军委政治部三馆抗日宣传工作。会上,周恩来和郭沫若先后发言。郁达夫在中华全国抗日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抗日文艺》执行理事、研究部主任、编委会主任。这期间我去徐州参军,走访了前线。

台儿庄大捷后,郁达夫被任命为特使,率领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代表团到台儿庄开展工作,正巧遇到了想去台儿庄参观但未获批准的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经过郁达夫协调,李宗仁答应史迪威去台儿庄看看。史迪威后来写了一篇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细报道,发表在一份军事杂志上,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引起巨大反响,促使美国开始援助中国。郁达夫受到这次一线视察的极大鼓舞。他回到武汉,写了一系列文章,热情讴歌中国军民坚决抗日的英雄气概。

民国二十七年(1938),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赴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在船上,他写下了“当年的新故事”,坚信“中国不亡,必将抗战胜利到底”。郁达夫到达的第二天,连命都没安排就写了《审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我们决不动摇”。文章引发强烈反响。

在担任《星洲日报》总编辑期间,他还同时编发了四五份刊物,发表了400多篇政论、杂文、文学随笔等。支持抗日战争,分析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宣传抗日战争。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援抗战,许多华侨回国参加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文化界同仁成立了以党员《南洋商报》总编辑胡愈之为首,郁达夫为组长,胡愈之为副组长的“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小组”。

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月一日,郁达夫发表旧体诗《雁》,指出“有文化的人,应该是懂得风浪的海鸥”。同一天,他发表了一篇全文三千多字的政治论文《估敌》,分析了日军的动向和敌人弱点的实质,称“国内无调兵,国外无积货”,“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

民国二十九年(1940),郁达夫、关楚璞、姚南、许等学者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学会。

民国三十年(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兴化文化界战时工作组组长、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协会执行委员,组织星州华侨志愿军抗日。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郁达夫出席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文化抗日联合会”成立大会,当选为新加坡文化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2月,新加波失陷后,胡愈之、郁达夫等28名参加抗战委员会的文化界人士流亡到苏门答腊岛中西部的巴亚官城。郁达夫用赵廉的笔名开了一家“赵玉吉”酒厂。后来日本宪兵得知他精通日语,胁迫他做了7个月的翻译。其间,他秘密营救和保护了大批流亡文化友人、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曾对中国对外统一战线负责人、党员夏衍说:“当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解救了许多被日军抓去的华侨。”“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组织将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名领导人说。

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队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准备对包括郁达夫在内的南方文化界人士进行大屠杀。身处险境的郁达夫安排胡愈之等人先行离开印尼。6月,郁达夫以赵廉为笔名,因公务流亡到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小镇巴耶,并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开办了一家酒厂谋生。

民国三十四年(1945),郁达夫于八月二十九日在苏门答腊丛林被日军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