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中学作文
除了奥运会,还有一件事引人关注——黄金周缩短了,中国的几个传统节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日。放假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但是节日和放假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放假有必要吗?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节日需要一个正式的节日。中央政府实施新的节假日政策,或多或少是受到了国外抢占我们传统节日的刺激。与其让它激起我们民族情绪的无限宣泄,不如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弥补。我想,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过节首先是对一个节日的基本尊重。节日有文化内涵,有传统味道,不放假总让人心情不好。况且这也是人之所愿——之前专门请假过节的人不在少数。要过好假期,有假期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前提。
但是需要放假并不意味着放假就是放假。当我们看节日本身时,它是文化的衍生品,它有着固有的特定含义和特殊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清明节是对祖先的缅怀或对春天的向往,劳动节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国庆节是对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还有很多话要说。正式的节日有这些特殊的内涵,所以我们要刻意去“庆祝”。但现在有些人专注于“假不假”——有时候连我都忍不住这么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累了,需要休息,但“放假”显然不是这些美好节日的重点。我们现在的“假”意识似乎太强了,也难怪杨锦麟先生也感叹:“在五四节日的问题上,人们只为要不要放半天假或一天假而烦恼,冲淡了五四运动的气氛。”
节假日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节日的客观条件。春节期间,一些人写对联,贴年画和剪窗花。一家人猜着说着过年的故事的画面,能在年夜饭后重现吗?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能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更深的了解吗?中秋月圆的时候,你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吗?法律给了我们假期,我们再也没有借口因为忙于学习和工作而忽视这些假期的价值。假期给了我们时间,我们要充分珍惜,而不是用睡觉和上网来填满这些期待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期,才能对节日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劳动节不劳动”。
节日需要假期,但节日远不像普通假期那样空洞单薄。我想每个从新假期政策中受益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中秋节
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夜月色如银,我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的牵牛花下,一杯清茶,一本薄字书。清澈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的衣服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乡。
我家乡的中秋节是热闹而舒适的。家家都要量一把新糯米,做得“香脆”。糯米蒸熟后倒入竹篮。师傅早已歇了农活,在池塘边洗了泥脚,提着糯米筐来了。汤圆一般是在打谷场上做的。白天屋檐下拉起白炽灯,黄瓜架,晾衣杆,能搭的地方都拉起。蹲在墙角睡觉的石臼被搬了出来,木楔被砸成了好吃的汤圆,光滑鲜嫩。砸楔子的都是壮汉,也有精瘦红润如虾米的老头。是一个女人蹲在边上,手伸进石臼里抚摸。女人的胳膊用袖子包着,不算白。她晒了一季太阳,黑得发亮。油乎乎的手在亮晶晶的汤圆上翻腾,像泥鳅一样光滑。男人的背光着,汗如雨下,光滑明亮,清澈。他们采取侧身站姿,双手楔住,前腿和膝盖屈曲,双脚随着节奏“呻吟”,简直就是跳舞。优美的嗡嗡声吸引了许多观众。观众三五成群,或坐或蹲,或靠在周围的矮墙上。女人话很多,谁的衣服比别人的清新;男人们谈论庄稼,比较他们的水稻收成;孩子们错过了这个好机会,不敢追着玩。一家完了,已经有下一家在一旁等着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女人的甜糯米饭,这一家黄瓜枝的高攀,那一家晚稻苗的早青苗...
我在不远的一所中学寄宿。这所中学坐落在枫林溪附近一座平坦的山顶上。以前是个安堂,人们习惯叫它楠楠安。每到中秋,我总盼着自习下课,趁着皎洁的月光,沿着山路一路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的石板路,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响声和溪水叮叮当当的声音,穿过田野,来到欢乐的灯光下,分享最新鲜的香糯“酥脆”。
更有趣的是钓鱼。那是儿童游戏。我们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像白沙。雾还没有升起。青蛙在稻田和池塘里呱呱歌唱。我们把渔网背上,放在竹篮上,出发了。田地下面是枫林溪旁的沙地,竹筏横放着。我们选了一个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了小溪。表亲撑竿,表亲撒网。我是个新手,所以我只是静观其变。一分钱一动,水中的月亮就碎了,碎了,像一池浸在清波里的玉片。两边是黑压压的田野,寂静的村庄,死寂的长而高耸的山峰。微风轻轻地吹着,轻轻地滑过脸颊。
我们穿过小溪,布下了网。然后,躲在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木筏上听姐姐唱歌。我妹妹年轻时热衷于表演。她招了几个差不多年纪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起了舞台。很多人来看她!我还记得她的歌《好山好水好风景》。那甜美清亮的声音划破水的寂静和月的宁静,像微风一样吹进我们的心里。然后,是我哥开的玩笑。明月映波,雾气朦胧,惨无人道。哥哥的“鬼”出现了。很多人淹死在一个沙滩上,鬼相继出现!专门抓小孩的!-这个海滩就在这里!表哥吓得先哭了,我们惊恐地尖叫着赶紧离开。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着抱着肚子来回走。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吧。网已经拉起来了,很重。大大小小的鱼,像珍宝一样一条条装进鱼筐,总有不少于半筐。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餐桌上多了几碗颜色鲜艳的。阿姨用辣椒和大蒜炖,没有用酱油,而是把现在正在晾的六月酱放在碗里,很香很甜。我们看到这个“劳动果实”的时候,四个男生女生都像猫一样,不用两顿饭就解决了。我哥连鱼都吃,不吐骨头。
读完大学,教完学生,每次读《赤壁颂》,“月升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乳白色的雾气横贯江面,碧水连天。一根芦苇能做什么,令万青不知所措。浩瀚如倚虚风,不知止何事;飘飘如独立,羽化成仙,怀念那些年。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再也没有享受过那样的风景和月光。看着眼前在城市里长大的同学们,虽然极力描绘空灵奇妙的景色,但总觉得徒劳无功。
所以我更庆幸自己有这么美好的少年。我手头有一本老师的话集,其中有一段记录了1982年月夜在楠楠庵钓鱼的情景:
渔歌子*观音鱼
明月照沙滩,鱼火急。苍鹭冲进来,筐里的鱼慌了,鱼又回来要酒做饭。
在字的最后,做了详细的注释。云筑石围堰触洞抓鱼时,双手交叉作观音状,故称“观音钓鱼”。这个作词人是他家乡的名医,县志里有详细记载。中途转学回老家,有幸成为他的关门弟子。我记得有一次写了一篇关于钓鱼的作文。他把我叫出来,轻轻一笑,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响了一下嗓子,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笑得更灿烂了。他说月光皎洁的夜晚鱼不多,自己也不会跳出水面。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仅自己打鱼、种地、采茶,还自己设计房子、做模型、盖房子、治病、写诗、填词、作曲、绘画、剪纸,样样都很精湛。甚至退休后,为了解决春汛夏旱,他还为村里做规划,兴修水利。被这样的老师教,难道不是一种特权吗?尤其是他的品德,更像是这轮满月的清辉,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林峰河不再满是汤水,上游已经建起了几座发电站。水浅,流缓,河细。我和弟弟妹妹已经耽误孩子了。我表哥英年早逝快十五年了。老师也出了车祸,头部受损。还好他救了他一命,但他还是时不时想起我。白天打电话回去问问你的哥哥姐姐阿姨叔叔。妹子说,瘦,人精瘦,忙着加工厂的生产管理。听舅舅说,我哥在考虑把车间开到县城,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招不到人。
所以,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阳台上,做着徒劳的梦。我想,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老了,都闲了,我们都可以停下来,履行自己作为孩子、女人、父亲、母亲的责任。也许,有一天晚上,我们会一起推下一条又大又宽的竹筏,一路唱着轻歌,荡漾在枫林溪上!
夜很冷,月亮已经是正午了。我还是进去吧!月亮知道,是时候为我圆这个梦了!
清晰而令人遐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不起,餐馆在哪里?牧童指着杏花村。
长长的悲痛,长长的悲伤,在这个寒冷的节日里,失落的思念像一阵清风吹在杏花村外。餐厅的背后,一定是一座荒凉的坟墓,那里矗立着民族的灵魂。蒙蒙细雨,为这个悲伤的节日,披上了一层悲凉和狂喜。
思绪飞扬,到了汨罗江畔的仙人岸,听着屈博士深沉的哀叹:“吾心犹善,虽九死一生,犹不悔!”屈原挺拔的身躯容不下冰冷黑暗肮脏的现实,只有汨罗江汹涌澎湃的波涛才能理解屈博士千疮百孔的心灵。
人们用端午祭奠屈原,但在这个孤独的节日里,谁会去聆听屈原跳动的心脏?
咆哮的江水不是英雄,不是激情,而是悲壮,是哀悼,是为屈原之死,为一代民族灵魂奏响的一曲挽歌。过端午节不是人的错。汨罗江畔,龙船擦水而过,但人们的喊声、欢呼声与屈原投江的凄凉、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庆典不属于屈原。只有这萧瑟晴朗的日子,才能抚慰失落的灵魂。
“青云一身白衣,手持长弓,射天狼。”蓝色和白色,这是一个明确的服装和忠诚的颜色。春节没有鞭炮,中秋节没有明月,元宵节没有灯笼和装饰品。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一些骨灰,有一些熏香,有一些泪水,是面对深邃的天空,最真挚最真挚的回忆和祈祷。
清明是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是属于虎门灭鸦片的林则徐,是属于文天祥的八百里路,是一腔热血,一颗赤心。开拓进取是不竭的动力;三十功名,国家和民族都是不朽的情怀。
收回思绪,站在祖先的坟前。我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烧一柱香。清明节,你是不朽的忠魂!
灵魂的节日
繁花似锦,树叶凋零,甚至一滴露珠的落下,都能引起无限感慨。节日呢?
三千年的咀嚼,那些节日,不再是简单的日子,它是一种民族情感,是一颗民族跳动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诠释了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渴望...
端午节,为什么一个节日延续了两千年?也许在你的心里,端午节就是那雾蒙蒙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荡荡的龙舟。但是,当你想到“楚王相和,秦皇相和”的时代,形容枯槁,走在河边的楚大夫,离骚,九章九文,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宁死不屈...你突然意识到你错了。原来,沉入河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乘风破浪的龙舟,却托起了一颗火热的灵魂。
端午节,一个灵魂的节日——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纪念,延续了两千年!
10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孤独的长安城被灯笼照亮。这个夜晚,封建社会似乎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封闭的皇城也在元宵节开放。即使是卑微的宫女也能享受长安街头的繁华。夜市里,王公贵族平民眼中的灯笼同样耀眼!
唐朝——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盛世,象征着开放、包容、繁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这一页历史不被荒废和遗忘,今晚长安城的灯笼如此璀璨,展现了中华民族开放的胸怀!
元宵节,一个心灵的节日——平等向往,民族开放,颠覆腐朽的封建王朝!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时,请不要轻易感叹人崇洋媚外,人不老,世风日下。要知道,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
每一个节日,都是民族心灵的跳动,都是民族灵魂的升华。
节日,灵魂的节日!
春节快乐
今天听到婆婆说明天带我去赶集,我高兴得蹦了三尺高,像一只快乐的兔子,情不自禁地大叫:“哎呀,婆婆对我太好了!””我婆婆赶紧说,“嘿嘿,别跳,别太高兴。我告诉你真相。你必须早起去赶集。能起来就不要去了。集市上人很多,你可能会迷路!”我嘟囔着,“哎呀婆婆,我四天才赶一集,终于有机会了。别扫我的兴,让我走。”“好吧,明天早起,”婆婆抓着我的鼻子说。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明天就要开市了。我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我高兴地摇醒了还在睡觉的婆婆,说:“好婆婆,快起床。你忘了今天要去集市吗?”“别管我,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婆婆睡意朦胧地从枕头下拿出了手表。我一看才凌晨五点,就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说:“对不起,我不打扰你了,我太激动了。我想早点去市场。请睡一会儿。我睡不着。我得起床了。”“呼呼”,如你所见,哈,我婆婆又像是沉浸在梦里了……<...
半小时后,我们收拾干净,抱着篮子出发了。到了街上,我大叫:“哇,才上路早,早行人就更多了。”才六点多一点,街上已经是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拥挤!”婆婆说,“别大惊小怪的,注意形象。”“对不起,我从来没有这么早见过这么多人。我用了五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子车太多,人太多。太没礼貌了。“我们快点,不能落后,”婆婆笑着说。于是,我们也加入了抢购大军。不一会儿,我们的篮子几乎满了。这时我们来到了一个里外三层外三层围着很多人的地方。我们好奇地走过去。婆婆最后发现原来是卖洋葱的,因为便宜又好,才一元一斤,所以很多人买洋葱。我婆婆看了很感动,但因为她心胸宽广,又胖,就叫我挤进人群。我说,婆婆连忙说:“没什么,去市场是‘赶’的谐音,意思是不仅要早起,还要快买,所以赶紧挤进去。"得知"女人的生命不容侵犯",我灵机一动,做了一个雕虫小技。我先挤了进去,几分钟后,我空着手。我对婆婆说:“人太多了,我的鞋都快挨着我的鞋了,拿不到。”我自己还是忍不住笑了,但我不知道是婆婆有特殊功能,还是什么。我说完之后,她居然猜到了我的心思。我伸出舌头。婆婆说:“既然你不想和别人争,那我们排队吧。“我们买了洋葱,就赶紧去肉菜市场。过了一会儿,我突然觉得少了点什么,仔细盯着婆婆:啊,我丢了一筐!”这下糟了,篮子丢了,婆婆!”“什么,篮子丢了?“我婆婆也很惊讶。我以为你有。我小声说。”我以为你一直拿着它?你想想,会丢在哪里?"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跑. "可能在卖洋葱的地方。“我们回去找找吧,”我无可奈何地说算了,没用的,我肯定找不到,”婆婆说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好人多,”我坚定地说。我们去看看吧。"婆婆终于同意了,我们立即赶到卖洋葱的地方,却看到老板娘一个人站在那里,我们的篮子正好放在她面前。老板娘热情地说:“是你的篮子吗?我看到后马上给你打理,还有好多菜,都在篮子里”,她递给婆婆,婆婆和我。看到老板娘这么热情善良,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多好啊。
回到婆婆家后,我不禁想:农村变化真大,大家的生活都好了,社会风气也变了。太棒了!
春节文化的传承:八马飒飒风声传捷报,舞阳跳展新画卷。
花儿红了,金桔喜气洋洋,中华儿女骑行羊年。每年都庆祝春节,今年的节日不同寻常。俗话说“风俗随时变”,春节的习俗一直传承演变至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回头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天吃几斤肉开心?
20世纪60年代的时尚:在广阔的世界里庆祝新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制造。
80年代的娱乐:看春晚。
90年代拜年:健康第一。
现代社会有很多种招数,几年都一样。传呼机拜年,电话问候,短信,餐厅年夜饭,旅游过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潮人的好戏,大众的声音是年味越来越淡。是的,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使得春节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民俗面临危机。庆祝丰收、祭祖、驱鬼是春节的灵魂。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城市的新生代,不仅摆脱了农耕,也远离了宗法制度。春节庆祝丰收的意义已经消失了。现在的人相信科技,不怕鬼拜神。驱魔仪式也被取消了。守岁,这是节日的核心。如果连它都省略了,肯定会影响节日的地位,削弱人们的节日心理,让人觉得节日和平常日子差别不大,影响节日的传承。它的原意是祈求长寿。现在人都失去了这个信念,不愿意熬夜了。但我们把“看老年”当成一年中的不眠之夜,大家聊聊天,聊聊天,娱乐一下,总结一下过去,思考一下未来,也没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盛行。他们反对现代化和传统,反对科学和信仰,反对传统和宗教信仰;因此,春节民俗中的许多传统内容和信仰被破坏了。比如把阳历的第一天叫做“新年”,把传统历法的新年改名为春节,淡化和模糊了春节的意义。以至于有人想取消春节,换成太阳年。
第三,外国节日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影响。一方面,以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氛围减弱。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繁荣,现代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也要求节日多样化。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那些节日中获得兴趣。越是多元化,本土文化应该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民族的永恒首先在于其文化的本土性。耶稣的降生越是强烈和固有,他的统治地位就越突出。
第四,现在随着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加,过年不再是主要甚至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的人们基本上吃饱穿暖了,他们不再等待新年里的一顿大餐、新衣服和走亲访友。而是承受着寻求解脱的精神压力,想着去哪里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赋予它新的挑战。虽然内容在不同时期不断增加,但基本形式和主题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国泰民安”是春节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达。无论如何变化,其祝福吉祥的深意都没有改变。春节家人团聚的习俗代代相传。人再苦再累,春节的日子也一定要过得更好。这是个人生理调节、心理调节、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无论是过年旅游、上网还是过年聚会,人们还是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在同一时间以大致相似的方式做出大致相同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国家的需要。
一个民俗的传承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民间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心理变化没有社会变化快,需要长时间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春节作为一种民俗,是一种纯粹的自然选择,在社会发展逐渐摆脱农业主导走向更高层次的时候,它的保留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一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了新的魅力和新的色彩。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古老的春节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反映他们的文化诉求。只有在保持传统和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中找到契合点,才能构建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其本土性,进而走向世界,使之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的节日!
春节的趣事
每当我看到人们欢度春节的喜气照片和节目,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在今年初五做的一件“蠢事”。
初五也叫“破五”,意思是送新年。传统上要吃饺子送新年,饺子里要包钱,枣子,糖,每个六个。意思是:有钱吃饺子,今年发财;如果你吃带枣的饺子,你今年会有好运气;吃饺子加糖,今年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和睦相处了。6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
在第五天晚上,我们吃饺子来送新年。当我父亲吃第一个饺子时,他只听到砰的一声。第一笔钱被父亲吃了,他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时候我妈也学着我爸的样子说:“你看这饺子里面有什么吗?”我想:妈妈总是喜欢开玩笑。理直气壮地说:“不会!”结果第一颗糖又被我妈吃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没吃饭!我很焦虑。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有3块糖,我妈吃了25个饺子,4元2块糖,我爸吃了30个饺子,2元1块糖,3颗枣。现在只有10的娇子,我也不愿意落后,想:这10的娇子一定是。我揉揉肚子,不由自主地又吃了两个饺子,还是没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爸爸妈妈,他们一直都很争强好胜。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根本不在乎我吃剩下的三个枣。我管不了那么多,又吃了五个饺子,还是没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把剩下的三个枣都吃了。我看着他们的“战利品”。有很多吗?这时,他们都来夹这三个饺子。我看着他们的动作,心想:这后三个枣一定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赶紧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往嘴里送。当我咬了一口,没有日期。这时,父亲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我跑到厨房,果然还有一盘没做的饺子。我后悔了。刚好这三个日期不在10交子里。
每当想起这件事,我总会提醒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全,不能盲目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