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南古民居
“大福地”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路乡五田村番上王自然湾。它是清末知县王明奇的住宅。这座百年老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个天井,48个正房,16个厢房。是湖北省最大的明清民居建筑。有祠堂、学校、马厩、碾房、织布房、柴房、厨房、杂房等30余间。还有“一吉药房”、家庭影院、牢房等。,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被称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夫”。
位于鄂赣交界处的通山县,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据调查研究,铜山县具有研究、欣赏、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居住社区有30多个,其中省级保护单位4个,县级保护单位15个。铜山县古民居以明清时期为主,存量较大,门类齐全,祠堂、寺庙、民居、牌坊等处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接东西,自成一体;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建筑技艺独特精湛,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的奇葩。
尸佼祠堂位于铜山县高湖八角湾村。这个古宅第一处是戏台,第二处是空堂,第三处是祭祖的神龛。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屋檐上,巨大的雕鱼玲珑剔透,栩栩如生,雕梁画栋,七框梁,显示出主人的显赫地位。难得的是,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据铜山县文化局初步考证,该民居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因为业主的祖上通过了探花考试,才有资格建这种高标准的住宅楼。很少见到在居民楼里建礼拜堂。是民间艺术的宝库,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为“古民居之最”。
古民居周家大坞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中港景区东南部,是中港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占地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组成。有房间、祠堂、小姐闺房,大小房间132间,天井48间。房子里每个家庭都是相互联系的,晴天可以不戴帽子,雨天可以打伞,在房子里四处走动。周嘉府历史悠久,始建于1898年,是三国时东吴将军周瑜的后代随童万公一家迁居至此。230多年来,21 (1932)年,国民党铜山中学迁至周家大坞,历时三年,随后国民党某军第26师医院驻扎于此。
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白坭村有一座古建筑,建筑精美,气势恢宏,风格独特。它就是著名的谭氏宗祠。据介绍,这座占地265,438+000平方米的祠堂建于乾隆、(65,438+0758)年间,由谭的祖先谭所捐。族谱记载:“谭济六诗捐金百两,为家建首音。”祠堂的屋顶上,排着两条长龙,互相玩着一个红色的龙珠,周围的房屋点缀着各种水墨画和山水画。从远处看,整栋楼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大门坐北朝南,两侧有1石墩和1威武石狮,前墙上有4个造型独特的石马栓。在大门的顶部,有一个生动的浮雕和强大的四个大字“谭氏宗祠”。在10米高的前墙顶端,有一座“魁星殿斗”雕像,这是人民渴望更多文人的美好象征。
西泉石地,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是西泉番吴姓的一个分支。三室宽三室深,面积240平米,小巧雅致。祠堂建于清嘉庆韦辛年间,同治四年翻修过一次,光绪沈冰年间(1896)又翻修过一次。现存的样子应该是光绪年间的建筑遗存。祠堂大门正对着一个池塘和一排风水树,是风水的象征。大门上方书写的“西泉石堤”一改以往以祠堂命名的窝臼,冠之以人们共同居住的地名,别具一格,别具新意。祠堂装饰古朴典雅,彰显传统对联文化。祠堂内的柱子和墙壁上有20多副木刻对联,让整个祠堂荡漾着浓浓的儒家气息。
大屋神住宅群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杨桐镇梅岗村,占地约8万平方米。始建于明代,现有建筑30余座,以水田东端和水塘为中心呈圆形分布。在东北和西部的顺序,有沈氏宗祠,胡本,德胜,近台和孔璋科神社,以及典当行,茶店和孝心作坊。住宅群内建筑多为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用料厚重,装饰精美,装饰内容和题材丰富。
夏征住宅集团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杨桐镇李渡村。占地面积约654.38+050万平方米。据记载,郑铮家族于明末定居于此,有祠堂、民居、店铺等建筑10余处。以青石板街为中轴线,南北对称分布。街道长约80米,宽3-5米。
位于咸宁至铜山公路旁的刘家桥古民居,是明朝崇祯三年,由汉高祖刘刚同父异母的弟弟、彭城王刘元亚所建。它已经繁殖了十八代。刘家桥四个居住村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 * *有大小房屋740间,走廊38条,天井54个,廊桥1座,木桥1座(70年代改为石桥)。刘用两座桥和石板路把四个居住村和学校连接成一个整体。老房子是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建起来的,有的是从平地上建起来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古代庄园建筑的雏形。尤其是刘佳廊桥,飞越白泉河,单孔,一拱一累石。桥上盖着游廊,游廊内有横梁,雕着龙凤八卦,铺着青瓦。桥身两侧用青砖砌成两米高的方孔格构式挡土墙,并配有台阶。过去,桥的东端有炉子和木制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轮流煮茶给行人免费饮用。桥和廊桥的河边商铺形成一个方形,可以吃,可以住,可以购物。古今是铜山、江西到咸宁、汉口的必经之路,廊桥非常热闹。
宋民居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上坳村5组。有两个。作为三重的、连贯的东西,它是自足的;两房有六个天井,大小房屋32间;家族祠堂、马厩、磨房、织布房、柴房、厨房、店铺、家庭剧场一应俱全。三座雕塑(木雕、砖雕、石雕)构图新颖。大石门高4.2米,天井里有井。据考证,民居是清代中后期宋相宪父子遗留下来的。
石成祠堂:湖北省通山县王闯镇痖弦村3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中叶的古民居建筑。祠堂里陈列的家谱和祖先雕像反映了程氏家族的兴衰。最引人注目的是,300多年前贴在武昌府祠堂里的表彰牌和程九柏杀死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刀长矛,成为李自成在九宫山殉难的重要证据。程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中叶建筑,包括一座雕花戏台和两侧的观音阁。程氏宗祠的神龛,就是当地所谓的“五行楼”。第一排供奉的是程祖师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是年资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长夏畈古民居:位于南林桥镇石门村。这座古民居建于明朝仁宗年间(约公元1420年),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大规模修建。清代道光时期达到顶峰,清末衰落。是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商业市场。自清康熙以来,长夏畈一直是咸宁通往铜山、江西、湖南的必经之路,商业活动兴盛。扇面内的建筑沿中轴线由东向西纵向排列,形成一个竖向的长“街屋”。长沙石板街长600多米,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街道整体布局依然存在,建筑形式主要有“前店后屋式”和“前店后屋式”。“雍和园”商号、茶楼、顺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宅等建筑保存最为完好。街边保存完好的石雕柜台和建筑墙体上镶嵌的大量雕花洞、马石,再现了昔日长下畈的繁华景象。高耸的马头墙、巨大的实木屋梁、精美的雕花孔和石栓、长长的石板铺街,与同时期的其他民居相比,这座古老的民居处处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气息。明清羊楼洞石板街:位于赤壁西南26公里处。镇上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几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用青石铺成。作为“宋风茶”的原产地,这里被誉为“砖茶之乡”。历代运茶的“鸡车”把石板碾成了深沟。东西向的宋风港大部分是悬脚的木质建筑,有三座长长的石桥贯穿港口的东部。街道东南的宋风山脚下,有一处著名的观音泉,水质清澈醇厚,是历代精制名茶之源。明清时期的羊楼洞石板街堪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新店石板街: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城区新店镇。成立于1557。全长1700余米,其中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上有21000多块花岗岩石板。整体框架呈T型,六墩六庙沿新溪河排列,是古代水运和茶文化的真实反映。“T”字的垂直部分是陆地上的主要商业道路,绵延一千多米。沿街有几十家著名的商店和企业。另外,新店跨盘河的两座石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座是潭渡桥,日军入侵时被炸,1978被改建为混凝土公路桥。一个是万安桥,石墩石梁保存完好。1991修改桥墩,桥面宽度由1米增加到2米,并配以石梁原有钢筋混凝土桥面。石桥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是清代的民居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治十年(1871)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次重修。是一组深3米,宽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庭院分隔,回廊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正面牌楼上有“家传家书”“吴氏祠”等巨幅匾额。屋顶用鱼尾飞檐搭建,屋檐处挂着大铜铃。大门右侧,有一座精致的木质建筑,名为观乐楼。屋顶上绘有八仙、太极、大禹治水、游西安、英雄会、玉桥治水、读书等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楼檐上的木雕“武汉三镇”长9米,画面瑰丽,气势非凡,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正殿两侧有数米长的“百鼠”木雕,造型和雕刻技术水平相当高超。庙里还有一些陶塑和石雕。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段宅: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瓦司前灵芝村,是清末湖北知县候选人的住所。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间,天井17间。屋檐、横梁、屏柱、雕龙画凤、绘乐师少女、奇花异草栩栩如生。是我省现存为数不多的完整古建筑群之一。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五环:位于罗田县九资河镇吉坪村。魏紫山庄,又名魏紫山庄,四面堤植,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故名三省堤。别墅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8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它由大院、剧院、三个单元的九十九栋房子和32个天井组成。每个单元进门后都有一个戏楼,后面是一个大厅,分为上下两个大厅,用于看戏、会客、祭祖。中间有厨房、书房、闺房、圣室(祭祀家族神灵)、客厅、水井,永远不能离开家。后面是花园和马厩。
牌楼湾位于湖北省黄梅县杉木乡幸福村牌楼湾。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共有8栋,保存较好的有3栋,均为砖木结构,分为“提梁式和硬山式”,包括前厅、阁楼、天井、左右厢房、厅堂、后堂、厨房等。布局合理,对称。墙上、门上、窗格上的石雕、砖雕、木雕,图案各异,刀工精湛。二楼阁楼是当时人们表演黄梅戏的剧场。
730多年前。据陶家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的后人,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以西盘龙山建宅,取名鹳湾。明朝时,宗亲们献上皇粮,并被祁镇皇帝秦赐以“金方”匾额。于是,建了一座木牌坊,还赐了一块金匾。村子的名字也叫牌坊湾。由于历史变迁,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居他地,牌楼被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字)出资买下陶姓全部田地和房屋,定居牌楼湾。贵士会尊文治学,勤于修炼,经商发家。带领百姓自己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让牌楼湾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期间修建了* *四馆一进和四馆一进两校一进两层,居民住宅160余间,石牌建筑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多为当年所建,石牌楼毁于战火。牌楼湾,一座古老的民居建筑群,背靠盘龙山。湾前有日(湖)池和月(苍)池,湾后有唐果。村子中心有两口井。整个建筑东西向,呈弧形布局。有一座清代黄梅戏古戏楼,是黄梅县迄今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戏楼。牌楼湾古民居、古戏楼已被黄梅县、黄冈市、湖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寨古民居:佩顿省,该村位于阳新县大王镇金寨村下坭湾,村面向南。村子前面有一个大池塘,背靠着一座树木茂盛的小山。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灰墙黑瓦的房子一栋接一栋。据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古民居群建于清代,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从建筑结构和材料来看,这里的古代民居建筑是典型的明清建筑。
李世石故居及李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阳新县玉元村皇姑山脚下。它是光绪年间李立石建造的。其中,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占地1,680平方米。由戏台、看台、大厅、祠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并拥有正厅、易学、茶酒厅、磨房等860多平方米的摊位。集祠堂、义学、剧场为一体。李立世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离李氏宗祠约150m,建筑面积1380m2。有厅、檩条、祠堂、厢房等680平方米的房间。它还有一个约700平方米的隔间,供管家、仆人和厨师使用。目前大门门槛的石雕横匾上“光禄博士”字样清晰可见。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南湾古民居:位于大冶市大吉铺镇。创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古民居连成一个整体。一进九重门,* * *有36个天井,72个槛窗。天井不仅可以采光,还是古宅的排水系统。排水口采用鲤鱼石雕,鱼嘴直通下水道。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较大,但砖雕、木雕、石雕各有独特风格。
胡加大院:位于大冶市灵乡镇长平湖村的新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末扩建。大院为八栋(八楼),除少数部分破损或倒塌外,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座建筑由主屋、横屋、照壁、剧场、隔墙和深墙组成。正殿坐北朝南,中间有一个大厅。它通过天井与两侧不同数量的厢房相连,再与其他厅堂相连,依次对称排列。其中,大院的大厅里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木雕。木雕多为人物、龙、狮、凤、花鸟等吉祥物,因雕刻年代不同而风格各异。尤其是一栋老房子宽敞的大厅里,整个阁楼、门联、屏风都保存着完整的花卉、狮子等动物立体浮雕,令人叹为观止。明清小河民居:位于湖北孝昌小河镇。小河是北宋的驿站,至今还保留着古朴典雅的“明清一条街”,全是木杆、木柱、木门,一条长长的街心嵌着青石。这条街有三公里长。以前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咸宁会馆,这里的建筑是“同一个山梁”,相互连接。里屋结构典雅,从临街的门面向里面加深,三四间到八九间不等。木质门窗、亭台楼阁,内容丰富,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门市胡加园:又名胡洵官厅,位于天门市竟陵城燕郊街孝子里。建于1899,是清代山西巡抚胡品的故居。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为“轴进浙,前堂后堂”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群由中厅、东厅、西厅建筑及其附属建筑(东厅、西厅后续建筑尚存,中厅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园林已不存在)环绕的院落和园林组成。中央大厅* * *五井一廊,建筑沿100多米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从正殿大门往里走,大殿、正殿、二殿、上房、书房依次位于这条轴线上,大殿与大堂之间、大堂与正殿之间都有院落围成的小院落。这两个院子是十米见方。在东厅后面,还有两间连天井的老房子(包括走廊和厢房)。西厅依然存在。东西厅开口约15-16米,比中央主楼略小,西厅前厅深约30米。据专家介绍,胡加园是我省唯一的总督府,是清末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官邸。
于凡古民居位于仙桃市郑场镇于凡村。于凡峰于凡村的古称。老街不到500米长,明清古宅50多栋。住宅建筑是砖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