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逐渐固定下来,变成自动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有巨大的动力。培根说:“习惯是生活的主人,人要努力追求好的习惯”。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乃至人生成功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他们的性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使他们模仿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善于表达,他们的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有所表现。如果这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初中生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级的是被动行为。它需要依靠外部强制力。这是因为初中生道德认识不充分,道德情感不稳定,道德意志尚未形成。比如,老师在场的时候是有纪律的,不在场的时候是没有纪律的。第二个层次是自发行为。通过教育,学生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根据情境要求自发地去做。但由于他们自控能力差,兴趣和情绪变化大,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往往被忽视,不完全到位,重复,往往不稳定。这个时候,学生不仅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也需要老师和家长从外部给予一些提醒和监督。第三个层次是有意识的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努力,依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和一定的道德意志,可以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要求和监督自己,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比如老师不在的时候你可以管教,但还是要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我知道在课堂上随便说话玩耍是不对的,但有时候我也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上课说话,我也想说,但转念一想,好学生要自觉遵守纪律,即使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是有意识的,但不是自动的。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不需要外界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这时,学生不是被迫遵守纪律的,不是在老师的监督下,也不是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使然,而是自然而然,自动自发的。

第二,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放松了要求,学生的教育培养就不会成功,这是无数老师无数的经验教训所证明的。因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忽视严格要求。对于刚进中学校门的初中生来说,由于很多地方和小学不一样,行为规范存在一些偏差和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作为初中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有必要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班级实际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讲礼貌、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早读、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间休息、午休、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等。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各种习惯的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巩固练习、备好三本(笔记本、练习本、批改本)。总之,对初中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明确、具体、实用。只要要求严格,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可以有效做到的。

第三,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一致、稳定的动态刻板印象,这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要结合十个方面,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主动引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控与履行约定相结合,平时表扬与加分相结合。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至少坚持六周。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建成的;改正一个坏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习惯只有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一定要做到底,不能“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我们必须有耐心,不怕重复。行为训练要反反复复。第二,训练一定要严格严格,没有例外。要知道,学生一旦形成好习惯,是很开心的,但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需要咬着牙,克服很多困难。经过多次枯燥单调的练习,你就能成功。尤其是对于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人,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加强训练来改正。事实证明,很多学生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所以训练一定要有“狠”的实力。一开始你要迁就他,以后再要就难了。确定标准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恶意”的实力。表面上是爱学生,最后却伤害了学生。要把严和爱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严来达到爱。爱与严相结合,严与爱相结合,严与爱相结合,严与爱相结合,刚柔相济。三要抓住重点,做好第一次。习惯培养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有启发性。如果一个学生第一次偷东西,被老师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可能不会再偷了。如果一个学生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有发现,也没有注意,直到他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也没有注意,对教育不好。

第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目的的训练是必须的,潜移默化更重要。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绝不是教科书、格言警句和道德说教所能替代的。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不是挂在嘴边的信条,而是老师用生命对学生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上,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滴一滴注入学生的内心。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可以说,教育习惯是教育理念乃至教师综合素质最执着、最顽强的表现。好的教育习惯决定了老师必然成功,坏的教育习惯决定了老师必然失败。著名作家毕淑敏十几岁时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有一次,教官训斥她:你唱歌难听!她惊呆了,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唱的不好。后来在表演中,教官命令她“只能张嘴,不能出声”。这个命令让毕淑敏感到自卑和害怕,她一辈子都不敢放声歌唱。可能只是习惯性的一句话,习惯性的一个表情,习惯性的一个眼神,就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不知道是不是老师想象的毕淑敏到现在都不敢大声唱歌。可见老师的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特别是要做德育,品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志练志,以人品养人品。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关键在于我们老师的细心发现,细心工作,正确引导。只要我们都愿意这样做,我们就真的会培养出合格的中学生,有着艰苦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