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初中语文课文应该从哪些方面设计教案?
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学生辛辛苦苦地备课,满怀热情地进入课堂,但上课时却无精打采,甚至感到厌烦。他们在备课上花了很多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可能是老师在备课时无法真正了解教材和学生,对所教的内容和方法没有概念,实际教学自然会漫无目的,效果不佳。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如何备课。一、如何备课。首先要明确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基本目标,要落实到所有教材、单元、课文中。每篇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必须仔细推敲。任何体裁的文本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可以教的东西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努力学习,尽力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不要把你从研究中获得的一切都给学生。你要抓住西瓜和芝麻,否则课堂会模糊,重点会消失,学生很难掌握。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剪裁、精选,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分解指导。比如鲁迅写的藤野先生。可教的内容、文字、语言都很丰富,但在初中教学中,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理解和感受一些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至于怎么选材,怎么剪,语言风格等等。,我们将不讨论它们。有所为才有所不为,语文老师备课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做出决定。教材的特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深入研究,从而掌握不同于同类风格、同类题材的个性。中国学生掌握了哪些基础知识,汉语能力有多强?教师要有清醒的头脑。同一层次的重复教学,学生是绝对不欢迎的。比如只笼统的教,要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学生就会厌烦。有的一丝不苟,一丝不苟;有的是油画,有着清晰的光线和质感等。,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兴奋和快乐。教师不应该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备课的时候要把课文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弄个水落石出。准确、深入地掌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在教学中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我们应该明白,教材应该为我们所用,来自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有方法可以教,但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以别出心裁,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他们不应该依赖主观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而应该把实际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奇思妙想。一、从宏观到微观——从宏观到微观称系统备课的几种方法。即教师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备课。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整体教材→单元教材→班级教材的程序备课。而“由粗到细”指的是备课的深度,即教师要反复推敲和研究自己所教的课程。宏观准备是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的,是微观层面的。是宏观备课的具体实施。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在备课中应掌握以下方法。1.常年备课。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限定课前的课时,而应该包括教师平时对现实生活素材的仔细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材的积累。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整本书的学习。这学期的备课可能会很艰难。学期备课后,可以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3.在单元里备课。单元备课就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题目的教学前备课。4.在课堂上备课。课内备课是根据单位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实施。5.上课前重温案例。这是教师在课前对教案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并熟练记忆的过程。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一个老师课后复习、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二、从感性到理性——备课的三个阶段是根据课时设计具体教案。完成单元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在每个课时逐一落实教学计划。因此,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单元和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备课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吸收(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案)——输出(编写教案),分三步操作。通常情况下,教师不应该在备课之初就急于编写教案。第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阅读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我们应该尽力从各方面收集和吸收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吸收备课信息越多,越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方法的理性认识,越有助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二是构思加工备课信息,设计教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处理教材,做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备课方案。教案的准备应该详细而恰当。简洁,操作性强。一个好的教案总是通过反复修改来完善的。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完全分开的。如果在吸收备课信息中有信息加工,往往伴随着在加工信息中吸收备课信息。尤其是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有时既是对设计教案信息的加工,也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而教师分三步三阶段考虑备课,会更有效地提高备课水平和质量。三、从网络到课堂——知识信息的选择,过滤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信息网络世界犹如“三千弱水”。如何备课,重点是“拿哪个瓢”给学生“喝”的问题。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和浏览从老师那里获取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始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到最具指导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所以这个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就成了老师备课的首要任务。那么,哪个“弱水”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呢?最能满足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身心发展需要的,才是教师备课需要准备的“一勺”。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必然抛弃那些简单记忆的简单信息,取而代之的是“路标”信息资源。网络时代的课堂教学将从未知走向已知,从已知走向更深更广的未知。从知识到能力,从现象到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像知识旅程中的无数岔口,每一个岔口都通向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在这段路程的每一个岔路口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个道路索引带领学生继续沿着老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道路走下去。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继续走下去。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分清真伪,直接达到目的。从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必然要根据欣赏思维发展的需要,提供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是备课必须带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放在学生理解可以达到的水平,太难或者太简单都没有价值。因此,仔细选择这些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从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网络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能够透彻理解课文,解读课文的深层含义。这就迫使教师在阅读他人资料的同时,将自己的价值选择纳入信息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备课不仅要“积粮”,还要“挖深坑”。将其转化为简单、直观、可感知的材料,让教师“深入浅出地理解”,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二、备课还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准备教材——做好五个澄清。课本,课本,一节课的基础。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有关。由于这个原因,当老师在课堂上备课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课本。1.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各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和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外如何配合等,对教学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明确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真正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写作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中,都有一些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是相近的知识,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有一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和掌握的,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一位老师说:“我总是在每个假期将课文通读两三遍,以了解重点和难点。在准备重点的时候,我要反复细细品味,写下很多零散的笔记,然后总结琢磨教学方法。有时候,一个课本本在我脑子里构思很多天,我来设计。”我总是要反复推敲之后再做教案。“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教学难点不同于教学重点,也与教学重点相关。教学重点是教材,是知识的关节,在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和全局性,所以在教材总知识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大部分在教学重点内,少数在教学重点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很小。教学重点容易确定,教学难点不易发现。教师不应该混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难度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的特点。4.找出教材的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比如小学数学有些内容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部分内容侧重微积分;有些内容强调联系实际等。从中学语文的角度来看,叙事的分析要从人物的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要把握语境和意义的血缘语境,洞察作者的感情;议论文要把握事与理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方法。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可以找出教材的特点,以便选择适当的方法。5.找出教材的疑点。所谓疑惑,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困惑、容易误解、产生疑惑的地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小数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一起乘或除一个数,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除零”等。在备课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才能解惑释疑。第二,让学生准备达到六个认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当然重要。但是,学生怎么想更重要一千倍。一位老师有这样的经历: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很努力地备课,教案也很详细很详细,但是学生们都很烦很反感。这是什么?我一理解,教学是脱离学生实际的。从老师的经验可以看出,老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达到目标。否则就是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求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准备得再好,也容易脱离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的失败。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以下六点认识的准备。1.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要对班级有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学生的组成、特点、氛围、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以及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内正式封闭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构成等。2.了解学生个人自然条件。一个班级由每个学生组成。老师要了解班里的学生,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自然条件。个人自然条件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3.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学习基础,学生的个人学习基础,优等生与差生的比例等。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的意见。要知道学生适合哪些方法,不适合哪些方法,喜欢哪些方法。你不喜欢什么方法等等。5.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格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象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以及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学生性格差异很大。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6.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静态地了解学生,还要动态地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情绪和热情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作业、课堂表现等。;还要了解老师批评或表扬引起的变化,同学之间吵架后的变化,在家被骂或被打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这些变化。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及时加强引导,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有巩固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三、准备材料——掌握四大原则。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势必就像用水煮一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恰当运用教学参考,学习吸收教学参考资料,观察积累生活经验,给教材添油加醋,丰富教学内容,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如何学习吸收各种教材?这些原则要掌握。1.小心暴露,积累积累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一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学、历史、哲学的知识。2.消化吸收重要,创新重要。他要科学地选择和接受学习积累的各种教材,不能生搬硬套。关键在于创新应用。比如,教学参考书不应该抄袭,而应该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3.引入教学的材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材料要尽量新鲜,避免陈糠烂粟。4.准备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改革的动态。备教法是教师备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多层次、多形式的,但大体上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大类。1.教学方法单一。单一教学法是狭义的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口头讲授、提问、示范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方式进行的教学。2.综合教学法。这是一种广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过程。例如,魏书生创造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属于综合教学法,教师要熟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要重点学习和掌握优秀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教改中创造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些方法和模式多为综合教学法。五、学习备考法——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让学生“爱学”和“会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个老师不仅要准备教法,还要准备学法。教师准备学法的指导应包括以下内容:(1)学法的指导。通常,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选择一种学习方法)2。五环节常规学习法(预习法、讲座法、复习法、作业法、总结法)3。学科学习方法(基于各科教师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学习一门外语的方法等。)(2)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教师要想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1)体现自主性(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注重指导点实现)(2)体现针对性(不是主观想象,掌握学习情况,有明确的目的)(3)体现可操作性(不是繁琐笼统的抽象,和操作)。(5)区分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类的指导;(3)学习方法的指导方法,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几种形式。渗透指导。这是老师在课堂上随时的渗透。(2)教学指导。这就是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直接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的知识。(3)交流指导。这是老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从而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4)指令。这是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时,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5)示范引导。有些方法仅靠老师讲解是不够的。如有必要,教师应示范并让学生效仿。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安排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教室变成老师演讲的平台是最忌讳的。学生不需要思考,无所事事,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受到抑制。灵性学习是不可能的。\x0d语言不是无情的东西,诗歌和文字都是由情感构成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要受到熏陶,要有真实的体验。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灵感、鼓励和力量。”只有教师首先被文本感动,才能理解和品味文本中的深刻思想和精辟。“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他们的心灵就会得到滋润,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就会倍增。\x0d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要靠持之以恒的积累。因此,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年轻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对新奇刺激特别感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要精心设计引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找到探究问题的切入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设计,会有非常不同的效果。心中有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备课在某种意义上和写作是一样的。详细看完课文,你就要确定教学方向了。然后根据确定的中心选取细读中呈现的眼花缭乱的素材。与主题相关的留下,相距甚远的抛弃。教师只有敢于选择,善于选择,教学才不会成为挂满铃铛的圣诞树,身体臃肿。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达到线条清晰、结构干爽宁静、简洁饱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