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研究性学习报告?什么是好的主题?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领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的作用: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双边教学活动还局限于“教与受”的模式,使得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等活动。语文探究学习的核心是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我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仅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研究意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研究和实践活动,在经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概念体系。研究意识强的学生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设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

1.从抓住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是推动人类成长进步的根本动力。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收集和占有大量的数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延伸等于生活的延伸,这种观点恰恰说明了语文的研究性质。Xi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我的心相当不安”,按常规老师可以只说“不安”的原因,但要多问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他相当不安”,多查一查。看资料,多问为什么,和学生一起学习。答案没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小的研究课题。发现问题,老师不要去解决,而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小论文。

2.加强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家长往往采用督促、检查、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培养学习态度,这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外力强迫学习的,因此无法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语文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知活动的强度和烈度远大于单纯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学习。具体要求:调研前要求资料,自己准备,自己设计方案;在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展;活动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

创造一个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氮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分析和判断大量信息,从而增强思维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强调方法,但不太注重学习知识的技巧和方法,更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关键是能否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发现和创造一些东西。换句话说,探究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造情境应该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二、教师的作用:从教学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这种引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的研究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在活动中引导,在活动后点评。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及时、恰当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提高学生的研究质量,有助于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和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但本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的“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更艺术化的表现。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需要用到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各种研究方法,还要对当前语文的前沿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发挥“边吸引边引导”的主导作用,而不是说教和灌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1.引导学生选择话题

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老师要引导,就要在关键问题上引导。在选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一样解决任何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所以高中生和专家的实际需求是有差距的。高中项目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性中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的原则。并不是所有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者有实力研究,这就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能性。从题目本身的价值来看,衡量题目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能占有关于这个题目的详细资料,这一定不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和他们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学生,一般不适合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的。是周期长的复杂科目,适合选择开口小、周期短、资料占有方便的小科目。比如选择“语文教材编写改革与发展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2.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计划,保证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的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a .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和研究的预期目的。乙.用于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c .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节课做什么。d .研究结果的结论形式。设计方案的关键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对象是活动形式,就要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学形式,应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新的科学理论,则应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的中文研究课题来看,大部分都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3.当学生研究的难度在于学生活动的难度时,教师要及时开导。这种引导主要是在思维方式上,而不是在内容和答案上,重在引导疑惑、难点和方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到书,从书到作业,显然是封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趋势。由于探究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一定会在动态、开放、主动、多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不仅改变了学习的场所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化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环境语言、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人际语言传播等。学生可以去社会上收集民间故事,可以上街收集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上网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讨论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且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