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对五六先生的评价

颜延之(384-456)《道正诗序》对袁明的诗文作了初步的评论,指出了他的思想性格与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弱而难处理,固而简,学而不师,文而导之”,真如其人,朴实自然,用词恰到好处,绝无矫揉造作,更谈不上什么复杂。也揭示了陶公的创作与古代“以诗言志”的传统相去甚远:“诗归,独擅。也是超宽泛的,不适合心脏。”性到哪里,诗就跟到哪里,我走我的路,写我的心。

宋书中的沈约(441-513)。《闲居传》是陶渊明的传记,使陶渊明进入正史。传记中记载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如种酒、五斗米不弯腰、释职、归隐田园、不召自来、饮酒、之情、坐菊九天、藏羽管键琴、葛巾饮酒等,也记载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沈约和陶渊明有一种* * *音和默契。他深谙世态炎凉,厌倦了官场的隐居山林。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对陶渊明的骄傲和独特心生敬佩和钦佩。而且他是第一个指出自己“如此真实”的人但对袁明的文学成就视而不见,自然与当时的文学风尚有关。客观地说,与前人相比,沈约对陶渊明的认识和接受有所深化,但没有超越。

刘义庆(403-447)记录了东汉末年至两宋时期一些名人的言行和轶事,但没有对陶渊明作出评论。刘勰(约465-532年)的文学巨著《文心雕龙》,涉及大量作家作品,还一字不提袁明,难免引起后世论者无尽的困惑和揣测。钟嵘《诗》分等级,述优劣。只有圆明被放在中品,凌云被归为上品。《昭明文选》只收录了七题八首陶诗和一首《归词》,远低于凌云的四十首和雁翅的二十首。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时对偏重形式美的作家作品的推崇和欣赏,以及对不符合这一潮流的作家作品的贬低和打压。从形声双精、华丽辞藻、音韵和谐等角度来看,陶诗的风格确实与颜、谢有较大差异,成就略逊一筹。从质朴和深刻内涵来看,陶公的文学成就远胜于颜、谢。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经不起历史淘洗的平庸作品逐渐被世人遗忘。只有当陶渊明那些依然年轻的诗歌大放异彩,被读者广泛认可和阅读,并逐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本应占据的特殊地位。

陶公的诗在宋齐时期长期不受重视,但当时少数有识之士却有不同的兴趣。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陶公的诗,试图模仿,与陶公同调,追求风格的相似。刘宋时期的诗人王僧达(423-458)是第一个写《学则体》的诗人,但原诗已佚。所幸鲍照(约414-466)诗《学彭涛泽体》犹存:“长忧不务,短愿不多。但把酒灌满,故友就过去了。七八月秋风,清露润再续前缘。小提琴坐在家里,叹着气看着天河。这里面没有骚动。”前两句源于陶的诗《九天闲散》,说的是“世界虽短,意义却很长,人民幸福地生活了很久”。其余八句与《徙(下)》、《仿古(上)》和《庚子五月中旬》等篇章中的相关诗句相糅合,生动地展现了王与鲍。鲍照还有几首歌颂田园隐逸的诗,如《答菊》中的赏菊、观园中对农业劳动的肯定、园中中秋对隐逸情趣的抒发等,都可以看作是对陶公开创的田园诗风的继承和发展。后来,江淹(444-505)仕途失意,发布建安吴兴令时,高瞻远瞩,寄语读书写字:“山中无事,我专道书。当你一个人悠闲地走着,或者每天忘了回家的时候,你还挺被文章逗乐的,这和陶公“隐居不乐”和“问几个问题自娱自乐”的心态很契合。他还在《杂诗三十首》中写下了《郑涛田隽居》这首诗:“苗在高东,苗满楼。荷锄虽累,浑酒谈之自在。黄昏,路黑了,人在看烟火,孩子在屋檐等。“其仿精致相似,可混淆。后来被长期视为《冀涛》中“归园”的第六首,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被骗误编。所以宋人陈善认为天下人都是在江淹的影响下摹仿陶的:“欲知深奥之诗,须看江《杂诗》中摹仿深奥之诗的作者方为写实”。

南朝时期,与元明相对应的人也不少,发掘接受陶左影响的诗歌也不难。刘义庆的《游明路·刘辰阮肇》中讲述的故事与《桃花源记》中的情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何逊(?-518)诗《饶贫》(《颜氏家训》)。文章),与陶公的《游穷光蛋》一脉相承,与袁明《送你游旧》诗中的孤云同调,而“今日一画不对,昨日一千事不对”更是陶公的“竟迷了路,感今非昔”(《归来》)因此,后来有人将两者相提并论:“何逊诗本色好,采纳真理者,后欲临摹。道难抄,难成神,难抄,难押韵。”(鲁世勇《诗镜通论》)杀人者与他的结合,说明两者体现了自然美的一致性,而区别在于陶的自然来自于自然,何的自然来自于人力。周舍(469-524)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了一首诗《归田舍》:“久游厌,闲时归。在切割武陵岩之前,先打开二级室。日月长,岁月密。我心中有个野人,所以请允许我下跪。形势惨淡,高秋惨淡。”“武陵源”是《桃花源记》中武陵渔民探索的山口。“让我跪下”是“回过头来Xi词”中的经典句子。刘军(462-522)拒绝与俗人为伍,隐退到他的野心中去。他的《住山营》诗,表达了他隐居游仙的意趣,与陶公《阅山海经》诗的主旨相似。其“田老,端一壶来之。半径林下,陈尊饮酒,耳热,手舞足蹈(《东阳栖》),可视为陶诗“故人赏我趣,壶中谐”的描写班静坐在松下,点完酒后,父亲在乱说话,所以他失去了他的线(第十四次饮酒)。吴筠(469-520)诗“松几寸老,草失”(《致王桂阳》)其意境得自陶诗“松在东园,草无姿”(《饮酒》)。南朝诗坛对美的追求,其实类似于“取两三百字,争一奇句之价,感将极美以写事,词穷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更多的学者视陶诗为“直抒胸臆”而加以贬低,使得北朝陶诗的反响转向超越南朝。

死于天宝初年(550-560)的北齐祖洪勋,一生仕途坎坷,其复仕与归隐的经历与元明颇为相似。他的书《与杨秀芝的书》叙述了回归田园的情趣:“烟生于屋檐下,空气* * *卷心旷。花园里有桃李、柏树和洋葱。当我涉水入溪,拄杖攀峰,心寂寥,身飘飘欲死,已不知身在天地间!如果这个人久了,还活着。独坐危石,逆水弹琴,独唱山歌。看月有酒,听风激思,闻鹤动杯。”主题和句式均仿陶公,可视为北朝“归Xi词”。从南到北收集六朝文献的诗人庾信(513-581)在他的《小源赋》中这样描述他那幽静的小花园:“边上八九尺,纵横数十步,二三排榆柳,百余株树”, 完全模仿陶公描写的田园环境:《方宅十余间》颜之推(531-590)写诗《愿与泥泥相会,思合污石,归真山,惜荣》(古意第二部),袁明说“不擅旧市,真善养”(《辛丑七月去渡假,归己》)

钟嵘(466-518)作为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汉至梁五言律诗的120多位主要作者及其作品进行了评论,主张风力,反对玄言诗和音疾论,是中国系统化诗歌批评的鼻祖。在《诗总序》的最后,列举了21位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表现了对袁明“陶公”这一独特名号的特别敬意。在《诗集》中,第一次对石涛的出处和艺术风格提出了清晰而精辟的看法:“其出处来自于回响,也来自于风。文风干净,几乎没有长篇大论,意思真的很古,文字也很好听。每次你看他的作品,你都会想到他的道德观。世人哀叹其直。至如‘谈春酒’和‘黄昏万里无云’,雅奢不直为家语!古今隐逸诗人宗野。

萧统(501-531),梁朝著名文学评论家,长子,未继位即逝,后被称为昭明太子。他生前聚集文学学者,编《文选》三十卷,是“文选学”的创始人。桓伊第一个整理了陶谦的诗作,编纂了《陶渊明集》,在较为完整地保存原著和奠定陶器的基石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相传《冀涛》出版后,在明朝毓园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也就是527年夏六月,梁大同丁伟,他为《陶渊明集》写了一篇序,主动推荐给读者。他极力传播陶器,扩大影响,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前言首次提出陶渊明诗歌与饮酒关系的独到见解:“有诗疑陶渊明,有酒逐章;我觉得不是酒的问题,也是送酒为迹。”对陶佐的艺术特色和卓越成就更是推崇备至:“他的文章不挤,字正腔圆,起伏明显,优于他人,抑扬顿挫爽朗,与北京无比。横素波而流横,干面云而直上。语之时事可思,怀抱广阔真。”他还深深地称赞了袁明的人格:“永不停息地忠贞不渝,诚实节俭,耕田不以为耻,没钱不生病。“既然不是大圣,就不能这样!”得益于《冀涛》的出版,期望士人弃恶从善,天下人向善,这是理所当然的,文学被嘲讽也是必然的。他对闲情赋持批判态度:“白玉微瑕者,只在闲情赋。杨雄所谓劝和反话,卒无反话,何必抖笔?可惜!死亡是可能的。”在此,后人多有反驳。比如宋苏轼嘲讽他“这是一个试图解释事物的孩子”。但据赵明收录宋玉的《高》、《神女赋》、《登徒子赋》和曹植的《洛神赋》,与赵明的诗歌创作也有类似的题材。小刚(503-551)的一篇短文,也经常用陶的诗“一室放几案,动静反讽”,对陶公大加赞赏。这些都是因为文和人,我深深敬佩。齐梁士人对袁明人品的推崇是相当普遍的。比如赵明的叔叔萧秀在做江州史的时候,得知自己的前任让陶公的曾孙做了大臣,感叹“陶谦之德不能逊于后世”,今天被变成了曹,就说明了这一点。

杨秀芝(509-582),北齐诗人,词风纯熟,人称“能作杨秀芝诗”。他曾经重新整理过冀涛的卷册,但他自己的创作追求的是纹饰,而不强求他人。他仍然欣赏陶公的诗,并对其有所关注。他在《陶谦·陆机》的序言中说:“我虽读过陶谦的作品,遣词造句并不出色,但常有奇言怪语,易避,境犹高。”其集先有两行于世,一行八卷,出序;一本书有六卷和一个序言;编的少乱,错的少。萧统写的八卷,有章法,有章法,有传记性,但《五孝传》和《四八令》却很少。但是,它们是按风格分类的,可以在第二个地方找到。我挺佩服隐文的,以为三本不一样,怕最后不了了之。今天,所有丢失的订单、标题等。都合为一册,为的是留下一个好君子。"

王通(584-617),隋代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年轻的时候给朝廷献过和平计划,没用的时候就回老家召集弟子讲学。当时我被尊称为“孔夫子王”,但朝廷在年多次召见。他坚持传统儒家立场,论文主要是关于诗在政教中的运用,论文主要是关于约定、传神、典则、原则。论作家的作品,他多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所以对陶公及其文章评价不高:“或问陶,孔子曰‘放人’。《归来者来》有一颗避世之心,而《五六先生传》则近乎闭关自守。“让位给渊博的知识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归Xi词》表现了异地避灾的心态。陶公处于晋宋之交的多事之秋,人们不难理解这种心态。但批评他的《五六先生传》几乎到了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极端状态,也不过分。

王绩(585-644)家境殷实,“酒徒多于步兵,粟地比彭泽广”。他仰慕陶渊明,频频发表言论:“试着爱陶渊明,死鱼任你烧”;“草生光明径,花藏云。”他向往陶公的隐居生活,于是隐居到高东(今山西河津县)著书,并自号“东皋子”,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他还模仿被封为“五六先生”的渊明,自称“五斗先生”,声称要“以酒德游天下”。还有人带酒邀,不分身份都去。喝醉了就乱睡。当你醒来时,你又开始喝酒。你经常一次喝五斗,因为你觉得这是个奇怪的数字(《五斗先生传》),然后你就获得了当时人们给你起的“斗酒学士”的绰号。他的诗《醉酒》说:“阮籍少醒,陶谦多醉。百年何度,取其利而长歌。”《尝春日》云:“野马浮饮,山酒滤陶巾。但若醉一千日,何不惜二三泉?”像陶公一样,他用杜松子酒自娱自乐。鲁(635?-682?)推崇“南涧春初,东篱菊花盛开”的隐逸,“犹念北窗,高卧颜夕皇帝”(《山林一日休》),希望有朝一日走上陶公的隐逸之路。而孟浩然则是一个从向往元明隐逸逐渐回归田野的典型,他声称“陶是品味《高士传》的最佳人选”。我喜欢乡村生活,我称自己为Xi的皇帝。我是什么,我对它感兴趣。中年弃山沟,出国旅游。忠报效主,孝报效老亲。酷暑归来,耕田不如春耕。范枕北窗下,采撷南涧滨。因为感谢超烈的声音,我佩服杨颖真。"(《仲夏归南园送故城进京》)高适传即《荷花社高贤传》,其中载有《陶谦传》。在他的诗中,诗人详细地倾诉了他思想转变的内因和外因。通过世俗的游历与田园的宁静的对比,诗人最终抛弃了“忠君”的希望,在山水中找到了归宿,在隐居中保持了操守,保持了人格的独立。这种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是他推崇陶公的关键。他在《襄阳九天》中说:“谁采篱下菊,谁上楼池中。”“我爱陶家渠,没有林园的庸俗感。“就像陶公,他经常用直线画的手法,不用描绘,不用雕刻,就像它一样,意境是自我呈现的。”《寻梅道士》诗:“彭先生,道士鹅。我来是为了最好的,我就不说更多的中国人了。观鱼很重要,所以是鼓歌。崔旭痕迹未烂,千年清明。“非常接近石涛的风格。李商隐用陶公的隐居来为自己开脱:“凌涛弃官后,睡在书店里。谁来争北窗风”(自我处境),向往远离尘嚣的闲适:《谁来争北窗风自刘玲华盖》(假期),旨在回归自然,在贫穷的苦涩中透露出“君子穷”的自信与从容。

王维的思想和生活更为复杂。他早年取得了积极的进步。在经历了济州贬谪、张九龄罢课、李独裁等政治变故后,他的人生观念和理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但他并不认同陶渊明的价值观,所以他没有选择隐居,而是走上了“隐逸”之路。但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向先贤取经,以佛禅思想接受并融合了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如《松风吹我绦》(《答张副知府》)由陶诗《开风来时,飞归胸前》(《和国主簿》),《夜半炊烟起》由《市烟》(《归园》)转化而来。明显模仿了陶公的诗风,体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创作意境。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这个世界的真谛。王维责怪陶渊明没有像他一样从身心上脱离自己,说陶渊明虽然退隐田园,但没有忘记社会。他不时为自己的生活和世界担忧。实际上,他用佛教理论来评判陶渊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儒家主张“守穷”“守道”,“不存害仁,杀生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人的气节是可以尊重的。但道教主张“圣人之法,贵自然而真,不分俗”,“全真,不为物繁”,“存真”,“信”是道教的基本人生观。陶渊明不为功名屈身而归,是儒家“守贫”和道家“忠信”两种哲学内涵和文化精神的鲜明典型体现。但王维对此提出质疑并予以否认,这说明王维倡导仁义慈善、济世济民,无可非议,但只是对官场生活的一种无力辩护,并不是真正对儒家精神的一种执着。葛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陶与王价值观的尖锐冲突:“陶渊明在篡夺与动荡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终其一生在农事与田园生活中寻求人生的真谛,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思考勤政农事的意义,彻底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以此来坚定自己终身隐居的意志。.....盛唐文人就不一样了。虽然他们往往在一时的挫折中对社会现实产生强烈的愤慨和怀疑,但时代提供的人生路径却是极其清晰的。他们一直抱有‘知主’的幻想,随时等待更好的机会做官,也从未坚持过终身隐居,所以他们的人生态度还是挺踏实的。“葛老师的社会学分析,很清楚地表明了王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王维对陶渊明的人格和品德还是比较认同的:“无才之时,明日不能倦,思东而守篱。“你不是讨厌尚平结婚早,而是不喜欢凌涛去官方晚。”(《初秋山中作》卷五)(摘自刘《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褚光熙(约706-约763)写道:“种桑树百余株,粟三十亩。我丰衣足食,总是能见到我的亲戚朋友。夏米、秋来菊花酒。儒家的人喜欢讨好,小孩子往往不了了之。黄昏的休闲园里,榆树柳树成群。醉了一夜,凉风吹着一家人。浅浅看河汉,浅浅看北斗。骨灰盒的数量还没有开。明朝能喝酒吗?”主题、主旨、句式都和《归园》差不多。诗人大量运用陶诗意象:桑葚、小米、田园、榆柳、衣食、菊花酒、幼童、亲友、夕阳、家居等。,并变换了陶诗《中西方九月早稻丰收》的诗句来表达田园生活的丰富感受:桑树100多棵,谷子30亩,丰。自我满足,温饱有余,常与亲友谈人生,谈宽度;他的妻子,一个孩子,也是深明人情世故,争先恐后地迎合亲朋好友的到来。糯米菊花酒散发着田野的清香和农民的真诚、热情、淳朴。夕阳的余晖落在安静祥和的田家大院。榆树柳的树荫在动,在跳,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安详、悠闲。当诗人晚上醉醺醺地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了,此时凉风习习。诗人遥望银河,俯视北斗,体会到宇宙的浩瀚,人生的短暂。人生就该这样悠闲而及时,“世上无所需,唯有美酒与岁月”。酒真的是生活中很聪明的东西。这首诗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田园佳作。它真实、醇厚、积极、厚重、永恒,能抖落我灵魂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