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联活动的个案研究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语文特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本次活动的策划旨在创造性地解读语言,做到内外结合,灵活学习和运用(知识目标);旨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表达水平(能力目标);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用成功经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审美感受,使他们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态度目标)。
[活动准备]
这是一次课内外结合的语文主题活动。策划人事先向学生说明活动的创意,咨询学生的意见,然后形成活动的初步方案。
1.准备活动相关资料,如、叶新版《都匀》、邓洪波《中国书院对联》、顾向阳、何《中国店联集成》等。
2.安排活动组织和班级事务。在组织上,要成立主持人,发动班委,落实组长,让其负责。班级事务方面,要明确活动的形式、时间、场地,联系相关人员。
[活动流程]
活动流程在创意初期是清晰的,但在运营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
1.以作业的形式铺设,要求学生统计并收集课文中的对联;以互借的形式提供楹联书籍,如上文所述;以安排早读的形式阅读《新韵》的“新韵”部分。
2.刺激老师讲,注意悬念,如果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就换别的材料。(1)1932,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是对联。第一部分是一个“太阳步行者”,并要求考生作出第二部分。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胡适之”,但有一位考生回答“祖冲之”,比陈老师的“标准答案”好。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国学专家。
(2)20世纪初,一位名叫寿的私塾老先生,在讲授“对面课”时,做了一副“独角兽”的对联,叫男孩子们也做一副对联。一时间,“双头蛇”、“三脚屋檐”、“九头鸟”、“百足虫”有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老人摇了摇头。一个男孩来“比目鱼”后,老人大吃一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鲁迅。
(3)1953年,钱三强率团科学家来访,包括华、赵九章(物理学家)等人,大家提出要互相欣赏。华写了第一副对联:“三个强大的国家:朝鲜,魏和赵”,它不仅包含了历史,而且还演绎了场景。大家只觉得很精彩,一时难以应对。最后,华做了一个底线:《毕达哥拉斯弦论九章》,把数字和物理结合起来,满堂喝彩。
(4)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既是作文之始,又是作诗之基。”1932清华入学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夫妻有好处。可以检验人物的真假,懂得静,也可以看出阅读的量,语言的丰富,思想的连贯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对联最能显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语文能力。
3.通过结合故事、连接妙对、系统讲述对联常识等方式增加教师对联知识。
(1)字数相等。一个字可以短,如“色太难”,也可以千余字(如清末钟祖题江津塔对联,全联1612,为全国之最),但上下对联的字要一模一样。
(2)结构对应。这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如孙行者与祖冲之并置。“独角兽/比目鱼”在右边,而“赵/九章勾股线”是总分前三。
(3)词性相同。同一个地方,不仅名词、动词、形容词对立,虚词也要与虚词配对,甚至数词、叠字、回环也要自成一类,可见其奇。
(4)意境随之而来。上下对联在内容、意境、色彩、风格上要和谐美观,如“窗外黄叶,灯照我白头”,“清风扶柳,月色映梅花”。两幅对联各有意境,但内在很和谐。
(5)康复。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为民,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为平。严格来说,上联和下联是两个字的平反,变通的做法是“不管一三五是什么,二四六都清楚”。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不是必需的。此外,还可以补充上下对联的常用关系,讲述对联的各种类型、技巧、禁忌等常识。
4.尽量安排课外尝试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填空。选几副对联,在上下联相同的地方留原文空白,要求填写,然后比较优劣,比如加一个动词“清风柳/明月梅花”作为腰。
(2)分类。选择几首不熟悉的对联或诗词,打乱编号,让学生调整对。
(3)列表。选择几个成分,让学生搭配结构相同的成语,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4)应对。展示一副对联,如“一缕春光,粉绿夺目”,让学生做一副对联。
5.以课文为基础创建素材库,适当拓展到课外活动,分类或分组写对联。
(1)单篇文章标题链接,如“促进组织”、“鼓励学习”;
(2)许多文章的标题是串联起来的,如《石油人和炭人争做包身工》/《白毛女》和《孟姜女》两个女人合办的《前进报》;
(3)课文内容与句子相结合,如“荀子劝学,博学是照你/我师父解,久练则技高一筹”;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如《一念释秦囚/孟子三年拜王》;
(4)文题与内容串联,如“包壮见孟子”,色喜而题材喜/“荆轲刺秦王”,风萧萧,水凉;
(5)文字背景有联系,如“为国捐躯只是江北孤城,留有山有水,风中仍有强草。”(梅花岭);
(6)对联猜测,制作对联,要求猜测文章的标题或作者,如“静室安生喜,亲人去世悲。”
(答:脊玄之),如“正而立,留而直/忧而怒,写一部信仰的历史而渐消”(答:司马迁)。
创意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环节。老师在课堂上示范例题,学生在课外分组或分类进行写作和润色,小组长整理、归类、汇总、提交。
6.竞争这是一个应用环节,也很难稍微展开。为了激发参与欲望和竞争心理,可以创设班级对班级的情景,比如两个平行班级,拟定第一部分并准备第二部分,向对方班级索要第二部分,比较答案部分和应用部分的优劣;可以安排书写任务,比如准备一副劝学对联,一副班级练字对联,一副学校大门对联,一副学校景点对联,或者一副家庭春联。课后完成,课内评价,评选获奖者。有条件的也可以现场设置。要求与情境相关,取材于实际,激发兴趣,注重实用性。
7、评价这是对活动结果的展示和评价。班委、课代表、组长主要负责成绩的展示,老师和学生主持主要负责成绩的评定。他们能评出最有趣的对联故事、最好的试探性作业、最工整的文字对联、最巧妙的对句等。最后,老师们宣布“对联大师”名单,如果可能的话,编写一份像样的活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