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做强做大工作。正确处理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质量,确保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高中教育资源,加快高中初高中分离,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建设规模可观、能够辐射周边乡镇的城镇或新区建设一批普通高中,满足农村家长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加强高中薄弱学校改造,尽快缩短与同级学校的差距;建立滚动淘汰机制,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定期对全市现有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促进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其他办学质量高、达到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的学校,经评估可加入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实施学校建设“精品工程”,重点建设2?D5普通高中还有3所?D4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和技校)达到国家示范(重点)学校标准。建筑12?D15示范普通高中和3?D5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将以示范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扩大名校规模,增强辐射能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大力推动南宁二中、三中、宾阳中学一职校、六职校、横县职校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立足首都、服务广西、面向东南亚的全国一流名校。做好南宁八中、沛鸿民族中学、武鸣高级中学、永宁高级中学、横县中学、宾阳高级中学、上林中学、荆州市马山中学、隆安中学和市三职校、市八职校的做强做大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教育。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依托原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将市第一职业学校与永宁职业学校合并,扩大办学规模;将全市六所职业学校与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合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唐三工业园区建立新的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实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按照专业互补的原则,将全市第二、第三专业合并为一至六所职业学校,原校址以义务教育为主,具有职业教育渗透的特点,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两个中心”发展格局。鼓励驻永中等职业学校打破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采取联合、连锁、集团等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能力。继续推动社会力量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培训,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多元化。每个县建设1所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办学方式,深化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升学院整体实力,最终完成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到2010年,全院在校生17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校生5000人,派出留学生人数比2010年增长5倍,形成6个国家级精品专业,基本完成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
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转行能力。建立1?符合现代企业要求、能够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D2大中型教育培训基地,为大面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实施教育兴农金工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工程、县级示范职业学校基地建设工程和城市职业学校农村招生工程。通过办好市第八中等职业学校、县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立一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在培养大批毕业生成为科技示范能力的同时,优先支持50个科技示范村带动5000名农民科技致富,全市每年开展农业科技骨干培训1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4)优化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为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统筹管理当地教育发展规划、资金安排和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的责任。乡镇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所需的土地,在县(区)人民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和安全。市人民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继续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合同制、考核奖励制和工资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贯彻“校本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依法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创建“依法办学示范学校”活动,全面推进依法办学工作。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了《南宁市中小学常规管理检查办法》,从学校领导管理、师生员工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安全与体育卫生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等六个方面对中小学常规管理进行量化评分监控,增强中小学“质量立校”意识,促进学校更新管理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建设20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推进全市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理念,创新德育载体。以“六个结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即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总体要求与不同层次的县、校、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实施《南宁市中小学德育体系总体规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为途径,广泛开展理想未来、诚信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精神四大德育活动,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德育导师团,创建校园绿色网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中小学生不良行为预警机制,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制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实施“实践德育”教育工程,精心组织实践体验教育,让德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发挥作用。以学校为龙头,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做到“五个和谐”(学校与社区和谐、师生和谐、家长与教师和谐、亲子和谐、子女和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和方法,将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倡导课内课外心理咨询和服务的紧密合作。
拓展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研究、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研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立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学分制、弹性学制试点,逐步建立岗前培训与岗后培训相结合、各类证书并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的体系。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和考试体系。以新课程师生评价为重点,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探索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学校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在考试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继续完善以中考科目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高中新生入学考试招生办法,坚持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与初中实施素质教育挂钩,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自治区示范学校招收全国著名大学优秀毕业生,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提高学术水平。到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教师合格率达到100%,其中65%的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5%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5%的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或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高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比例不低于30%。继续实施“优质校长工程”,按照《南宁市校长专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开展校长脱产培训和提升培训。办好教育论坛,借鉴国内外知名校长的成功经验,为本市校长提供一个学习办学、教学的交流平台,帮助校长树立以人为本、依法办学、自主办学、公开平等的现代办学理念。进一步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提升校长整体素质。
实施“356人才培养计划”,在“222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培养出30名在自治区本学科领域具有先进水平,在全区教育界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部分在国内教育界也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之星;500名在我市乃至广西保持学术优势,在自治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中小学6000名在各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显著成绩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是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拓宽教师来源,引入竞争机制。以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加强教师专业教育的同时,将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大力推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名师名牌、精品课程、示范教学案例的培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计划,通过全员培训,使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五年内至少接受一次高质量的集中培训;通过骨干教师培训,大学科农村中小学2000名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通过选派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教研室教研员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业务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使其进一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的需要;通过农村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定期提升培训和骨干培训,提高全市农村中小学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七)建设高等教育基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供地自建、筑巢引凤”的原则,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年开好头、三年有雏形、五年基本建成”的高教基地建设规划。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为启动工程,计划建立相思湖高教基地,吸引区内外及海外高校在基地办学,鼓励民间资本在基地办学,将高教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开放式新型高教联合体。鼓励规划建设五河大学园。到2010年,进入两个大学园区的高校将达到15所左右,学生人数将达到65438+万人左右。积极支持广西大学等在永现有高校在原校区基础上拓展办学空间,在大学路建立大学校区,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档次和质量。依托三大大学园区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速度和产业化进程。
(八)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和民办教育同发展的格局。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社会力量办学纳入教育总体发展规划,营造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环境。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社会教育工程”,整合社会力量办学资源,鼓励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我市办学,鼓励公办学校特别是名校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发展素质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到2010年,将15所民办学校建成全区同类学校示范学校,形成办学模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全市民办教育资源比例达到15%以上。
(九)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依托驻邕高校和中职学校,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把南宁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和其他国家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鼓励高校留学生班及相关涉外专业进驻永,以培养学生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南宁东盟国际学校的建立,占地300亩,投资约6543.8+0.5亿元,将吸引东盟国家的孩子来南宁就读,为在南宁投资工作的海外人士和东盟10国领事馆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城市的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开拓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教育市场,推动南宁教育走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教育改革经验和先进管理经验,吸引海外资金,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吸引国外著名大学、海外人士和机构办学。
(10)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南宁”教育信息平台。以南宁被列入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城市为契机,发展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结构合理、覆盖全市的高速城域骨干网建设。建设“南宁市基础教育中心资源库”,力争到2007年初步建成市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框架。2008年,在乡镇中心以上学校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我市“校校通”工程全面完成。南宁职业技术与高等教育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初中基本拥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拥有卫星教学观看点,农村小学教学点拥有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探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新路子,完善“校园绿网活动室”,建立“家校沟通”软件平台。完善“空中课堂”应急体系,确保学校在紧急状态下的正常教学活动。
(十一)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构建我市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新体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创新教研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学校教研工作特色。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重大决策咨询和建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逐步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切实加强高中毕业生管理,结合高考形势的新变化,制定高中毕业生管理和高考备考策略,不断提高升学率,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