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政策,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信息交流、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笔者在对农村中学教师一年多的走访跟踪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对策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稳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教育科学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需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背景为基础,以其教育教学能力为依托。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和心理。自觉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永远爱你的学生,爱教育,以身作则,乐于奉献。教育科学素养主要是教育者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通过积极的自我建构而培养起来的,它与人的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密切相关,但教育科学素养的重点在于教育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

(二)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水平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农村中学大多地理位置偏远,校园周边文化氛围不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办学条件相对艰苦,教师收入较低。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很多教师产生了消极抑郁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因此,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扎根山区、苦中作乐、以校为家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1】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一个人的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就越强,起点就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就越广阔。反之,素质水平越低,相应的能力越难形成和发展。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保持其教育热情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包括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学科教学技能的形成,关系到农村整体基础教育功能的实现。乡村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师德也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农村孩子的成长,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行为和学习。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他们很少与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保持长期的密切联系,更不关注校外的社会情况。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等观念上保守过时。2008年6月5日至10月,笔者在江西省赣州市与15名农村教师进行了座谈。其中12表示,“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一些学者的观点根本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关于新课改,一位老师说,“现在的教材越来越简单,考试题却越来越难。谁敢冒险降低教学难度?”当笔者提到要改变人才观念,不仅要培养考上大学的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老师们问笔者,“如果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上不去,还有什么教育质量可言?”家长还相信你的学校吗?没有分数,‘素质’从何而来?"还有人说,"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人事制度、职称评定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只能像绑在高考战车上的一个零件,不可能有任何自主权。“笔者还了解到,很多学校会准备两套课表,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课改后就执行新的课表,而平时则从容不迫地走老路。

(二)工作满意度低

笔者曾对江西100名农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4%的农村教师对工作“低满意度”。39%(多为年轻教师)对工作感到厌倦;73%的人如果有机会会马上跳槽;41%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工作很无聊,乡村教师只是“传声筒”。

心理适应不良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良心理健康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理适应不良。一个是对环境的不适应。一个家住县城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老师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到学校报到后,他一夜没睡。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生活环境,还包括教学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第二,过度劳累引起的身体不适。农村中学多为寄宿制学校,老师负责管理学生一天在校生活的所有细节。精神和体力的双重透支,让很多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生活压力导致的过度焦虑症状。很多老师迫于生活压力,背井离乡去国外私立学校工作,或者弃教经商。

(四)教育理想的缺失

对于教育理想,很多乡村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很难有所成就,更谈不上实现什么理想”。有的老师认为“父母不配合工作,领导不欣赏工作,同事不理解工作,社会不重视工作。”有老师认为,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后都试图离开家乡到城市求职,很少能经常和自己保持联系,大部分因为家境不太好而留在农村,因此“怀疑”自己的事业是否真的受到农民朋友的尊重。在“你认为乡村教师最值得骄傲和感恩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大多数教师认为是“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或“被调离农村学校”,而不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为了从农村学校转岗,有的老师甚至明确表示愿意放弃领导岗位,谋求城市学校普通教师的职位。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科学素养的思路和建议

外力是“催化剂”

1.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2006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其中有八条直指农村教育的学校设置、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等问题。新《义务教育法》强调教育公平和均衡的理念,部分政策仍向农村教育倾斜。免费师范生政策、“三支一扶”政策、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都是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为重点制定的。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人,留住他们,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落实支教政策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的制度,这些都可以说是农村学校的“硬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关键是要留住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在农村教育战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教师。目前,由于我国城乡整体社会环境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和城乡歧视的对立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在物质待遇和生活质量(如子女教育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水平)上的差异必然存在。但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能做的是,在职称评定、党政干部选拔、工资结构改革、人事调动等方面的指标和政策要适当倾斜,而不是给他们增加人为障碍。如果在以上几个方面城乡差距越大,乡村教师就越想出去,越出去,人事部门就越受限制,这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2.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教师培训的方式,重在“训”而不是“训”,同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一般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进修学校安排。过去,一些市级教育学院和省级教育学院承担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职能。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学院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的趋势,正在慢慢从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变,招收应届高考生,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使其继续教育功能淡化或弱化。其实无论是教育局主办的短期培训,还是教育学院招收在职教师进行两到四年的脱产学习,都是有利有弊的。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症状是授课培训单调、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目的功利化。一位老师曾在讲座现场对笔者说,“如果不是这两期职称评审培训班的成绩,我是不会来讲座的。”笔者认为,政府应该为农村教师培训设立专项资金。农村教师培训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交流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注重教师教育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为他们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职业培训计划。要加强跟踪;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和问题解决。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两个培训班就能解决的。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对教育有深刻的体会、理解和认识,真正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伟大和崇高。这些内心的体验是悲伤、沮丧、喜悦和激动,需要有人去面对和分享。教育行政干部、高校教师、省市名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和贴心人,与他们长期保持联系和交流,可能是最好的培养方式。应探索和改革农村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就德、勤、能、绩而言,“德”往往很重要,但落实不落实并不重要,因为“勤”和“绩”更容易量化,所以往往与奖励直接挂钩。

3.充分发挥高校对农村中学的引导作用。

基本上中国每个省(直辖市)都有师范大学。在一些省份,也有许多综合性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承担培训基础教育教师的任务,开展基础教育相关研究。如何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力量,利用好这些高校资源,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指导,注重解决实际办学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在乡村学校建立科研基地、实践基地、教学基地,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硕士学历教育,并定期邀请乡村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乡村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合作著书。

4.社会各界应该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对于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社会各界普遍有一种看法,认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累、前途暗淡”。相对于其他政府部门或工商企业的工作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说是“要钱不要钱,要权不要权”。因此,当他们在生活上、政治上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上级党组织、工会、妇联等部门要尽可能给予真诚的关心。一位老师曾对笔者说:“我的很多同学前几年下海经商或跳槽,现在都在城里买了房,有了私家车。真的很漂亮,他们都劝我早点离开这个行业。”可见,对乡村教师持偏见态度的社会人物还是很多的,包括很多近几年靠党的富农政策致富的农民朋友,也包括进城打工多年的农村青壮年。目前,许多网络和电视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教师的光荣事迹,但媒体只能营造一种舆论导向,唤起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对乡村教师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人才流失问题,关键是落实惠农政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良好平台。

(B)主观力量是“内燃剂”

1,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

作为刚开始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产生对职业生涯的新鲜感或厌倦感。很多毕业生把乡村教师的工作经历当成过渡期,迟早会离开;也有很多毕业生认为自己是因为求职受挫才被迫来到农村学校的。他们对未来的去向没有明确的想法,应该先找个地方落脚。只有少部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能够迅速摆脱心理压力,消除自卑心理,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假设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如果一个乡村教师假设做乡村教师什么都不会,自己很不幸,社会对他很不公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情绪低落,不会在意领导和同事的评价。孤独、抱怨、冷漠、自私的心理特征都有可能出现。所以,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要转变观念。无论在任何一个教师岗位上,都是光荣的,同样是辛苦的,也是有意义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是从最基础的教育工作做起,有的在幼儿园、小学工作了几十年,最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农村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理念,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在大山里迅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增强自己的感知,学会欣赏。

乡村教师要看到,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乡村教师仍然占大多数。有多少优秀的教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默默无私地工作着,也体会到了从“三尺讲台”走向“人生舞台”的快乐。农村学校也有很多城市学校比不上的地方。比如:田园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比城市学校更简单和谐的教师人际关系,更透明的学校管理决策机制。这些,老师可以慢慢学会感受,学会欣赏。

3、自我调节,完善人格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心理挫折和事业起步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挑战,也是财富。现在很多毕业生因为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急躁浮躁。他们总是希望一夜成名,一步登天,往往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脚踏实地,相亲相爱。这就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走出不良情绪。教师的业余时间不应该用于经商和创收,或者闭门苦读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打牌娱乐消磨时间。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教学研讨,或者开展教学实验和研究,进行经典研究和教育。老师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音乐、书法,让自己感到充实和快乐。

4.修身养性,升华境界。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2]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光靠提高工资、增加月津贴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学一两本教育理论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需要演员主动的认知建构、情感理解和意志锤炼。如果一个老师有人格缺陷或者人性扭曲,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也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教育。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农村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我们需要一种优雅、平和、执着的心态;“不辱使命,留还是无心留”隐含着一些消极的隐士心理,但句子中体现的开放、坚定、从容,值得每一位乡村教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