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学生因为知识不多,课外书看得少,所以写作遇到很多困难。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感悟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积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一)感受生活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界的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事物,都发人深省。但是,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学生虽然觉得美,却写不出来。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而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受中发现美,进而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

作文教学专家李百健说:“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过来,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反映自身的丰富内容。”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作文与学科学习联系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境,又教会了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了作文与学科教学的同步提升。

(2)注意观察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探索自然的能力,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比如写家里的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吃鸡、斗鸡、鸡下蛋等。,并帮助他们列出观察项目,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会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每天发生的事情,互相交谈和讨论,在科学课上观察科学实验,在艺术课上素描、临摹和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不仅学习如何认识形状和颜色,还可以提高描述物体形状和颜色的能力,积累写作材料,在体育课上学习观察和描述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三)善于积累

积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思想、经验、知识、语言技能等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把这种积累变成漂亮的文字。所以,只有积累,才能表达,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如何积累呢?

1.充实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要不断生活化、平凡化,而不是概念化、模式化。对此,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事物,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指出:“课内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的一些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可以作为作文内容。“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用的书籍,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比如,学完单元《山中访友》后,写写景点或风景,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看,去体验,体会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学生有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教学生如何积累。

生活充实,活动丰富,不代表学生有积累。

首先,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书,课后指导学生多阅读,摘抄积累单词;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发人深省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开动脑筋思考,写日记。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经常练习写作和写日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累积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课文中优美的文字和精彩的片段,课内外优美的诗词,国内外的文学文化知识等。,并经常在课堂上交流,不定期检查学生积累的内容,了解学生积累和掌握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记笔记、循序渐进的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达能力迅速增强,写作也变得得心应手。

第二,写日记,循序渐进。

积累素材,由易到难,记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日记,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还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坚持。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日记体,我们的老师有必要在四至六年级对他们进行持续、坚持不懈的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解事物和描述事物的能力,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循序渐进。

日记作为一种对学生学习语文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的文体,可以让学生终身享受。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才能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循序渐进。第一,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写日记的数量循序渐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写日记。到了四年级,可以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三篇,老师在一定时间定时阅读,形成惯例。二是循序渐进地训练写日记的内容。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不同,第一阶段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流利地写句子,第二阶段的学生要侧重于格式的规范性和如何记住一件事,第三阶段的学生要侧重于有条理。就这样,学生的日记训练从较低的学习阶段一直发展到较高的学习阶段。

第三,激活思维,标新立异,提高学生想象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一)观察生活,激发想象

无论什么样的想象成分都不能脱离现实,脱离了现实就会显得空洞。比如童话想象作文,要求学生用动物代替人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种构图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

(二)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一个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把课文内容和课文插图结合起来,让学生练习改写、延续和拓展。比如,学完范卡,学生可以想象范卡寄出信后,故事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加强课外阅读,以不断培养想象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会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在文章之外下大功夫。第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课后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这不仅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还会产生强烈的描述和写作的欲望。二是多开展相关活动,比如让一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漂亮单词或精彩片段背诵给其他同学听,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面对作文本,咬笔苦思的不良状态,使学生热爱写作,有效提高了写作水平。

第四,修改作文,激发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有无数的故事是学者为了让一个字一个字用得恰到好处而仔细推敲和琢磨出来的。可见,写完一篇作文后,修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然后,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一)引导学生改变自己

自改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草稿完成后反复检查文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看是否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前面的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否明确。很多同学写作文都是敷衍了事,没有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如果老师能指导学生多次修改草稿,问题会大大减少。

(二)引导学生相互改变

互改是学生在自改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作文的活动。清代学者钱大昕说:“人的错误我能知道,我的错误我不能知道。我可以指出别人的小错误,但不能指出我的大错误。”当学生对一篇作文进行了几次自改都找不出问题,或者在自改过程中虽然发现了问题却不知道如何修改时,学生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请教他人,采纳他人意见修改作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相互修改的过程。老师可以让学生交流修改,通过交流,双方可以达成对想法和观点的理解。这样,学生自己批改找不到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相互批改来解决。

(3)师生评价

自改互改后交上来的作文,既是原作者的作文,也是审稿人评论较多的作文。因此,教师不仅要审读作文,还要客观公正地评论作者和审读者双方的修改意见。评改作文时,首先,老师可以拿出一篇典型的作文,读给全班听;然后,让其他同学评论一个学生的作文和评语;最后老师会做总结性的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修改意见或者写作思路。

总之,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他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所学,学以致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