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济源的行政区划是怎样的?
人口66万
邮政编码454650
区号0391
济源是以济水的发源地命名的。在古代,吉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也就是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这里曾是夏朝的都城,战国至汉代“支夷”以富庶闻名。隋于16年(公元596年)建县,1988年撤县设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2003年被列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一。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是河南省18省辖市之一。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
济源市面积1931平方公里,辖8镇4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万。济源城市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道路、绿地、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济源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秉承“大气、精致、灵气”的城市理念,在城市特色上下功夫。投资2.3亿元建设的济源篮球城,成为CBA和WCBA在河南的主赛场,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国家篮球训练基地。投资2.5亿元新建的济源一中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示范高中。文化城、世纪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等城市重点项目现代而独特。何穗河、蟒河穿城而过,绿树、鲜花、小品、缤纷的夜色,呈现出醉人的北方水城之美。
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济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发扬“移山离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开放、工业强市、科技兴市五大战略, 三产富市、文化立市,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称号。
1.行政区划
济源市有4个乡、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50个居委会、484个村委会。
2.地理位置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靠太行山,与山西省晋城市接壤。黄河以南,与古都洛阳隔江相望;吴王以西,与山西省运城市接壤;华北平原以东,与焦作市相连,自古就有“豫西北门户”之称。从区位上来说,是连接山西、河南两省,连接华北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枢纽。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具有东引西进、南来北往的有利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良好的区位优势。
3.济源* * *人口有17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98.5%,其他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1.5%,其中1000人以上的民族是回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1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以上。2005年底,济源总人口为66万。
4.历史概述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历史文化悠久。夏二世曾在此建都,史称“元”。隋于16年(公元596年)建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国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60余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4处,文物总数在全省所有直辖市中位居第二。济源也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激励济源人民加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5.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八五之前,济源的发展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济源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坚持发展“五小产业”。在此基础上,从65438到0987,济源将发展路径定位为工业旅游城市。1990济源进一步提出“以市级骨干企业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路,将加快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锁定在工业经济上。65438至0998,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业带动,坚持‘四轮’驱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旅游业),调整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济源市制定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个五年发展计划,制定了年均经济增长12%以上的目标。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济源发展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定位,提出了“争创一个创新”的目标,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省第一,城市品位全省第一”。200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提出了中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指导下,济源始终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城乡、所有制、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200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新的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143.83亿元,增长18.5%,人均收入达到2686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1.8亿元,增长45.2%;一般预算收入8.29亿元,增长4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98亿元,增长32.6%;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7.18%,比上年提高41.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5亿元,增长16.2%;投资6543.8亿元人民币,增长72%,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74万美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增长14.9%;外贸出口2.36亿美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7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3889元,增长14.5%。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一,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三。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等四项指标总量均不同程度超过部分省辖市。
6.教育的全面发展。
2002-2004年,免除山区中小学生杂费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2005年,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助贫困中小学生2.77万人,农村中小学57个项目改建为D级危房。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济源一中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示范普通高中”,市一职高被命名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工业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
7.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91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发射台3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3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92%。该市出版了两份报纸,总印数为466.3万份。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如大型现代豫剧《吴王山下》获“文华新剧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大型舞剧《愚公魂》获国家“群星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济源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得11项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授予50项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得142项专利,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8.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5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个(不含个人),床位1.779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1.690张。卫生技术人员2039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76人。妇幼保健机构1,卫生技术人员131。农村乡(镇)卫生院12个,床位440张,卫生技术人员426人。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条件逐步改善。
9.运输
济源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焦枝铁路纵贯南北,电气化复线已建成投入运营。候月铁路在济源与焦枝铁路相连,使济源成为南北、东西两大铁路干线的“D”通道。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7国道北至山西晋城,南至郑洛高速公路和310国道。辛集公路东起新乡,与国道107相接,西至山西垣曲。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基础,工业区、旅游区、钦北电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公路为重点的纵横交错的路网。计划到2010,高速公路与省会郑州连接,罗辑、吉焦、晋济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国省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进出口和旅游道路高标准绿化美化;重要城市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按照铁路运输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加快铁路发展,实现客货分流,优化路网结构。完成济钢、豫光、豫港三条铁路专用线建设。
10.旅行
济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近年来,济源市依托众多名山大川、文物古迹,本着“打造大旅游、打造大旅游”的指导思想,突出“一山一水、一寺一猴”,投资数亿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建成了吴王、五龙口、小浪底三大景区,并与济都寺共同形成我市旅游四大品牌。
吴王风景区。国家4A级风景区。吴王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洞”。灵修有38处奇峰,神东有26处名泉,碧波瀑布有八处景点,天堂有五大奇观。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因黄帝轩辕氏在此设坛祭天而得名。是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地方。九里沟,自然风光秀丽,山峰陡峭,泉瀑悬挂,植被茂盛,被誉为“夏日的童话世界”。保持着原始自然景观的小沟北,依然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处女地,亟待开发。2003年,吴王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小浪底景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位于济源市西南25公里处的黄河中下游结合部,举世闻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在这里建成。水库蓄水后,大坝上游形成了272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呈现出一幅高峡平湖、港湾纵横、山川交融的壮丽画卷。景区内有万里黄河中游唯一有人居住的绿洲西滩,有胜似江南的张玲半岛,有自然风光与民俗相得益彰的黄河三峡。现在,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配套的西霞院水库已经开工建设,这将为景区增添一道新的风景。
五龙口景区。五龙口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有6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以猕猴和温泉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盘古寺(又称盘古寺)是传说中人类起源的地方。近年来,景区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华第一梯”、文化底蕴深厚的郝静展览馆、武隆大型群雕、中华猕猴园、大圣宫、观光缆车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精品景区,是河南省“十佳景区”、“十大旅游景点”,并于2002年8月荣获“国家级”称号。
吉都寺景区。吉都寺,位于吉水发源地,建于隋朝,供奉神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中国北方“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宋、元、明、清建筑22座,唐、宋、元、明、清石碑40余块,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寺内有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明代木牌坊建筑“庆元东府门”,我省现存最早的宋代木结构建筑“杜畿寝宫”,唯一幸存的宋代“石狗栏”和全国孤例的隋“福道走廊”遗址,有隋唐遗风、形似故宫太和殿的“元德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