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表现的重点可以是什么?

首先,明确语文课教什么。

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高尚的三种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三种审美情趣,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反思。使学生具备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语文能力可以简化为三个字:积累、思考、表达。

积累主要是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思考是对文本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解读;表达要求语言在简洁、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做到优雅、生动、思辨。

要知道语文课要教什么,就要正确设计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目标,缺乏目标意识,课堂凌乱琐碎。有的虽然有目标,但往往被贴上标签,或者不分课型和内容,贴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虽然目标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也可以是隐藏的,但是教师的头脑中一定要有目标感。

在这方面,很多老师都做得很好。如阳泉市尹莹中学教师王维明教授《江南冬季风光》,其教学目标是:

1.筛选和总结作者所写的江南冬季景色的特点。

2.更深层次地分析探讨作者景物的“神奇”,看作者如何巧妙地点出景物仿佛就在眼前,又仿佛就在耳畔般展现给读者。

3.深刻理解作者笔下江南冬景与江南人的关系,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看出,上述三个目标也是围绕三维目标设计的,但都与山水散文的特点密切相关,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梯度性。

另一个例子是赵志刚,平遥中学的一名教师,他教《西山宴的开始》的游记。教学目标是:

1.能够流利地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代汉语的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的特殊含义,能够翻译特殊句型的含义。

3.用内容解释题目中“开始”和“宴会”的含义,并分析其含义。

简短的三句话,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并重的要求。

以上是高中课本目标设定的例子,然后是初中的两个例子:

一、介休教研室张瑞云老师李道元《三峡》的教学目标:

1.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理解意思,欣赏三峡壮丽的景色。

2.阅读课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学习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写作方法。

她设计了朗读的教学目标,于是决定采用“多形式朗读”的方法。

重新审视乡宁二中王格妮老师《信客》的教学目标:

1.解读“苦”与“信”,把握书信人物,了解其职业特点与操守。

2.欣赏文字的素雅、精辟、流畅的语言。

3.对诚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人生哲学。

这个目标是通过认识文字和欣赏语言来训练思维,学习语言,做一个正确的人。

那么,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既有总体目标,也有分项学习目标;高中阶段,在总体目标下,分别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设定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它的精神,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贯彻的东西。

第二,要明确教材结构,学习课文。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都有不同的版本,比如苏版高中教材和必修课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每个题目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几篇课文,并有学习方法的提示,或“活动体验”,或“问题讨论”,或“课文学习”。项目内部层级也很清晰,作业设计和写作紧密结合项目内容和活动方式。

深入研究课文。虽然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精读、略读或任意组合,但始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因为没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就不会有正确有效的教学。很多专家都写过研究文本的专著,比如《重读钱理群先生的名著》、《阅读孙绍振先生的名著》,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文本的好榜样。

当然,文本的关键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比如必修2中的《我和地坛》,阳泉一中的张艺鹏老师在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对课文有如下理解: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细细体会史铁生对地坛独特的审美描写,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注重情、景、理的高度和谐统一,还要获得一次生命和灵魂的洗礼,体会作者对“死”的理解,领略作者对“生”的珍惜。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篇作文不容易引起* * *。原因有二:一是不会有史铁生年轻时突然残废的痛苦经历,一是不会认真思考生甚至“死”。如何拉近史铁生与学生的距离,如何让他们更快地进入这个国家,是老师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要运用“贴近文本,以文释文”的方法,从“我”的处境入手,找出“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而探究“我”在地坛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第三,设定目标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水平不一。他们应该设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有必要考虑让学生跳着去摘桃子,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太难了,毕竟达不到目标他们也会灰心丧气。如果太容易,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每个班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和文本情境中,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四,设定目标要体现中国味。我们有语文课,文学作品可以有中国味,其他文体的课文也不例外。比如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用精美的句子引入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即使看起来学生不会写现代诗,不好教,也要尽量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我们常说有些课没有中国味,除了老师综合素质不够,设计上也有问题。

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天风景》这一课时,王维明老师首先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

一缕清风,一片闲云,一种不经意的感觉,感受梦幻水乡的魅力;一杯香茶,一轮碎月,一份闲情,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是一种魅力,首先体现在江南的四季。江南四季各有韵味。今天,我们就走近江南作家郁达夫,细细品味他的江南冬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三步:解读题目中的“江南”,让学生明白这里的“江南”是指哪里,不是指哪里。

第四步:欣赏冬季风光,分析技法。这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第五步:品味情感,实现关系。这是学习的升华,从分析冬天江南的美景,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的话也设计的很有韵味:

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多彩的诗意。灿烂的春天有诗,萧瑟的秋风有诗,炎炎夏日有诗,寒冬冰雪有诗。只要你善于生活,你会在晨曦中发现诗意,你会在林中鸟鸣中感受诗意,你会在枫叶飘飘中发现诗意,你会在溪水潺潺中聆听诗意...

这样,过程和方法就很清楚了。

当然,课堂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要有实施的意识。

如何实施?第一,要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环节过于复杂。在一节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很好地解决一两个问题,不必什么都涉猎。张艺鹏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设计三个主要问题,一些小问题贯穿主要问题,让课堂环节非常清晰,重点自然会突出。

然后指导学生写作。课堂上的“写”,不仅仅是听课时记笔记,更是训练学生在一定的思维过程中表达自己。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思维容量,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表达更加个性化,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减轻学生的作业和学习负担。

“写”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记录老师、同学或自己的精彩表达,小组合作提前写,对课文或问题思考后整理内容,课文学习中通过想象、联想继续写,学习后转移所表达的内容。比如学完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后,要求写伯曼在暴风雨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例如,乡宁二中的学生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后,写了一篇关于乡宁冬天的短文。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乡宁的冬天和北方城市一样:冷。

到了晚上,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十度,滴水成冰。但是室内温度很高,这样窗户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汽。早上起来,水已经冻成冰了,形成各种图案:叶子,条纹。这些图案可以组合成一幅图!有的薄,有的厚,有的密,有的疏。从远处看不出什么,但是仔细观察,细细品味,真的很有意思。它就像一件薄纱衣,有的地方厚一点,有的地方薄一点。它能透过阳光反射出晶莹的白光,而且往往每件衣服的质地都不一样,有的厚,有的是棉布的,有的薄,有的是丝绸的。总之,它不仅仅是窗户玻璃上的冰,它实际上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大自然雕刻的奇特艺术品。

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是:

走过春天,体味是湿气;跑过夏天,感觉是温暖的;欣赏秋天,见证萧瑟;迎接冬天,满心欢喜。

一阵风吹来,一层薄雪升起。这是大自然的舞蹈,也是冬季舞蹈的开始。一切都开始沸腾。

几个孩子从房子里走了出来。笑着打耳光。吱吱叫着,在雪地上露出可爱的脚印,我伸出小手,抓了一把雪。它又软又凉,我忍不住尝了一点。孩子们真的拿起嘴巴,用舌头扫了一点,全身都舒服。只见一个小伙子偷偷捡起一团雪准备扔,没防备一个雪球打在脸上。所以战斗变得更加激烈。回忆是幸福温暖的。

乡宁的冬天纯净、干净、无瑕。

乡宁的冬天真美!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写问题。课堂上的“写作”不能啰嗦,也不一定要占用学生的专用时间。这个“写”的目的是落实课堂学习的成果,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路。课堂上强调写作,绝不是不讨论不发言,更不是说所有问题都要写。一节课连一个有思维品质的“写作”都没有,显然是很可惜的。

最后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还不包括课堂上简短的纸笔测验,只是指老师对中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表现的评价。这个评价很重要,一定要科学有效。比如学生的无意识或模糊的认识,要提清楚;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不准确的答案;及时提醒学生所忽略或遗漏的内容,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达到深入和成熟。

当然,要真正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全方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成长和自身素养。如果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能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作家”,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