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思考

1.中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我对中国的历史一直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所以,我对中学生的历史很感兴趣。但我在阅读中磕磕绊绊,困难重重,从不觉得流畅淋漓,很多观点也没有完全理解。

在中学生的历史中,深入研究只需要了解一个大致的、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具体到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外国历史,都是如此。为了满足这种教学的需要,作者开始压缩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后来,这种“大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成为作者的一种研究方法。更多的是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不拘泥于细节,而是纵横交错,记录朝代的交替和演变,放到世界史中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

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主义和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第二段,商业社会的种子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诞生,但在官僚政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这种种子只发展了为宫廷地主服务取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和商业;第三段是晚清受到外国的侵略和冲击,开始寻找强国之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几波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折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觉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有趣的读物,但也包含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反思。尤其佩服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应验。这也达到了历史学最根本的目的:以史为鉴。让我感受到了王朝的兴衰,就像生命的轮回。如果把自己放在“伟大的生命史”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那么渺小。所以,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纷扰,一时的痛苦,偶尔的得失,算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也许我们可以用更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笑对人生。

我始终坚信那句话“只要你努力,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成功的。”但是,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要微笑面对。“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样我们在以后忙碌的生活中就不会感到迷茫。人生本来就很渺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变得更强大。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无论什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瑕疵。而我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去修补社会的裂缝。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向你展示了你存在的价值。关键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发热。

2.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早已被定义为辅修课。各地中考是否考历史科目没有统一标准,考试分数也较低。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形势。

如何吸引学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激发* * *,让孩子觉得学习历史是一种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这样学生就能享受这门课程,觉得学习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收获的,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会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备一些简短的历史故事,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历史学习的世界。比如鸦片战争课上,我讲了一个清朝官员用厕所对付英国洋枪的历史故事。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学生们都被逗乐了。学生笑过之后,老师问学生:厕所能抵挡洋枪吗?为什么中国官员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结论:长期与国家隔绝,对大学的盲目推崇,导致官员如此迂腐。

鸦片战争的结果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一步。

第二,开展竞赛,让孩子觉得学习历史是一种竞赛。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让学生通过重复达到记忆的目的。在重复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适当的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争取优异成绩的有效手段。通过比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会更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在期中和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典型的习题,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组或者几组,各组之间进行历史知识的竞赛。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学生们争相阅读课本,分组热烈讨论。这种模式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适合初中生。

当然,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也要准备好。第三,创设情境,让孩子觉得学习历史是一种体验式的、主动的教学。首先要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然后开展学生能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三国志》课上,学生在探究赤壁之战和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总是有点全面。学生普遍认为火烧赤壁是战争成败的关键,而忽略了主观原因的分析。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安排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之前表演一段。这个角色扮演活动效果不错。

因为历史角色的台词已经把赤壁之战和曹操的失败融入了人物对话和肢体语言中。同学们也喜欢参加这种类似穿越的活动,同时有机会展示一下。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将曹操的自负与轻敌,以及孙与刘的同舟共济与积极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教师满口空话。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还以《三国》这一课为例。教材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的胜败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方式。接下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全面,而且因为是自己动手的结果,会对知识点有牢固的把握。

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第五,积极向上,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做出激励性评价。

这种动机往往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特点和学习水平来评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异。比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把一些简单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来问基础差的同学,他们一定能顺利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候老师会及时表扬他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加油,让以前听惯了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觉得自己可以抬起头来,挺起胸膛,充满自信,逐渐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享受到了历史这门课程。

对于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设计一些难题问他们,让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努力。这种动力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定位自己,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探究课堂有效性的主题是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把学生放在眼里,设身处地,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取得进步。只有抓住这个关键点,才能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李小曼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减负增读感(1)优化课前准备,保证课堂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加强备课质量。科学课现在正处于新教材的第一轮使用中。我们可以把备课分为三种方式:初步备课、集体备课和详细备课。

前期准备是指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几个老师一起钻研课本,定好目标。在初步准备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教材外,还要以身作则,探索学生应该探索的内容,写下观察日记,充分学习相关知识。

集体备课是指提前一周集体学习下周课的教案。精心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独特的思考,丰富教学的各个环节细节。

(二)优化课表,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级。时间就是效率。

抓住时间,利用好时间,保证课堂的高效率。老师上课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学会节约时间。

比如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探究实验。上课要准时,不要迟到,不要拖拖拉拉。

教师用自己的时间观影响学生的时间观,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做好时间安排,反思时间的利用,让学生学会跑40分钟的课堂,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3)优化学法指导,探索最佳教学方法。

学贵在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群有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习、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最有力的保障。

但是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同时也是基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放手把学习和探索的权力还给学生自己。

总之,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向学生介绍该学科的特点、方法和作用,并对该学科的学习给予方法论的指导。

(四)优化监督机制,确保全体学生高效参与。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高效参与,同时要有约束机制。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时学生会因为意见分歧或探索时间过长而浪费时间。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风格制定相应的可行措施,督促全体学生高效参与课堂学习。

(5)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经常听取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的建议,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答错题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用真诚的眼神看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用信任的态度引导学生。

(6)优化教与学的反思,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写好课后笔记、单元后记和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每学期开学后,教师要根据班级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前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进度,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每学期期末,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学”的反思是指学生的反思。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情况,找出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加强师生双方的反思,会使教与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4.跪求一本初中教学读书笔记(关于历史)及初中历史课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在线》项目研究具体方案1问题背景(1)基于时代发展的思考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型员工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即所谓的知识型员工,他们主要从事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从而获取知识,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十分必要的。(二)思考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外史料教学的研究,英国学校的历史教育为摆脱教育危机进行了改革。其表现之一是非常重视史料教学,即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探索历史的证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20世纪末英国的课程标准以能力目标为主,共有五个能力目标,每个目标都离不开史料的作用。其中,“历史探究与组织交流”要求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解决和交流。目前,我国课程标准在“内容与要求”中提到要通过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结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指导,国内教材没有史料教学的专门内容,没有对教师备课的指导,也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3)基于目前我校历史教学的思路,长期以来,我校历史教学采用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坐在教室里,阅读、听课、思考、记忆、回忆,以此来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对历史课感到厌烦,失去了学习历史的热情。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现象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需要走出历史教学的困境。

(4)基于当前高考的需要,历史高考和中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供素材和创设情景来命题。据不完全统计,高考中信息题占了将近一半的题型。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史料教学生如何分析和回答材料题,掌握制作材料题的技巧,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理论支撑1。新课程标准符合“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符合历史证据意识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不可得或不确者,无史可复。”证据的历史证据意识不仅是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历史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基石。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者不如知者,知者不如知者”。利用各种历史资源,包括影视资料、文物、遗址、史书等。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各种能力。

4.与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智育的理论一脉相承,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智育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收集和综合信息、归纳-演绎推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不同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任务和挑战,铸造高素质人才。

三、基本概念的定义1。史料的概念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史料是历史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资料。

史料包括经典、图片、文物、表格、图像、民歌等。2.史料教学的理念来源于历史,历史来源于证据,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历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讨论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提高能力。3.实践研究型教师探索史料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

四个课题的研究内容是1。九里区史料教学现状。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九里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的情况,找出原因,制定对策。

2.研究史料教学的原则,即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注意事项。学习教育著作,借鉴国内外史料教学的先进成果,根据我校的教学、资源占有、学生素质等条件和各班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史料教学的原则。

3.研究史料教学的方法,即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操作步骤。(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运用文言文中积累的古汉语词汇,对史料进行透彻的解读和阅读。一开始老师在史料中标注难词的含义,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学生自主阅读。

(2)指导学生分析史料。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史料放在所学的背景中,分析史料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材料,所说明的内容、原因、影响。(3)指导学生提炼观点,将所学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总结信息得到答案。

(4)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根据阅读理解能力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将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根据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