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质疑声中的“神童”光环逐渐褪去。

在Xi交通大学的校园里,“少年班”的学生有说有笑地走着。

闲暇时,姚奕辰总是喜欢弹她最喜欢的吉他,她的室友是她的忠实听众。

历史创造了这样的现实。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13高校竞相开设“少年班”。如今,“少年班”的“神童”光环逐渐褪去,全国只剩下Xi交通大学(以下简称Xi交大)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所学校继续运营。“少年班”35年的历程一波三折。

35年后,曾经非常火爆的“少年班”只剩下两个了。

1985年,Xi交大选拔15岁以下,智力超常,身心健康,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大学生进入“青年班”,因材施教。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不同,Xi交大招收1.5周岁以下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采用“大学预科本科硕士、博士”的贯通培养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从高中生中选拔。

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数据:中华民族和*民族都重视教育,但占世界人口不到0.3%的*人,从1901到201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占现阶段所有722位获奖者的22%。

中国大学“青年班”的成立,应该算是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新探索。

曹冲在沙漠中如何称体重?

入学考试注重创造力,强调基础数学的培养,都借鉴了Xi交大杰出校友、科学家钱学森的培养经验。用“少年班”现任班主任吴玉源教授的话说,“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人才,掌握人才。”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笔试包括部分奥赛题和初中压轴题。来自蚌埠的预科二年级学生周毅是第一个被“少年班”录取的本地学生。对于被“少年班”录取,周毅的感受是“更光荣”,也是“数学更难”。面试的题目主要考察百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一个他至今印象深刻的话题:曹冲是如何成为沙漠中的大象的?这种脑筋急转弯需要尽可能多的答案。“我记得我给出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压力的知识来看看沙子沉了多少。”2010的探究题给出道具:剪刀一把,胶带一卷,A4纸一张。有的要求考生做一个水下城市的模型,有的要求做一个尽可能高的柱子。面试有个别面试和小组面试,既考察考生是否思维敏捷,也有心理专家观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预科是两年。第一年学生自主选择苏大中学或交大附中,之后两年在交大本部,第三年进入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与综合排名挂钩,不仅成绩与大学相同,德育成绩和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如此。成绩不公开,但是学生的竞争范围更广。在后续专业选择上,由于Xi交大一直是工科类的强势学科,大概有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学生会选择工科作为自己的后续专业,教学注重理科的基础训练,但这并不限制学生对文科的兴趣。

优中选优不容易,这么灵活的题目也不容易通过。Xi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郑庆华表示:竞争非常激烈。

不参加高考(论坛)带来什么?

进入“少年班”考试免试三科,即免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论坛)考试。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只需要在第一年学习“纯知识”,避免了普通高中一年半的复习和考试技巧的训练。吴玉源认为,对于这些具有创新能力和超常智力的孩子来说,考试技巧的训练并不重要。好处是可以同时学到更多东西,高考的技巧用处不大。“少年班”教学方式灵活,课余时间多,不是没有考试,只是不注重解题模式。姚奕辰的感觉是“只考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她说,高二的同学经常抱怨“一个班10的卷子”,“初级班”的作业也不多,课程也没有高三那么紧张。

学生和家长在被“少年班”录取时,几乎都有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在“少年班”就读Xi交大,还是继续就读普通高中,争取考上清华、北大或国外?周毅说:“得知结果后,我和父母就这个问题争论了两个星期,最后我选择了‘少年班’以获得批准。”他列举了“少年班”的一系列优点,其中的优点是氛围轻松。高考对我来说没有压力。我对用套路做题不感兴趣。虽然考试技巧有益无害,但我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准备。“现在可以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了,比如《时间简史》《壳里的宇宙》。”

的父亲,姚,在洛阳的一个研究所工作。那一年,他特别算了一下:只有河南省前500名的学生,才能进比较好的大学。学生必须有天赋,勤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高考应该没有问题。“竞争太残酷了。当然,参加高考也会培养孩子的其他品质,但我担心这会抹杀女儿富有想象力的天性。”姚奕辰后来去了苏州中学。江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后来的大学环境使姚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不是每个被录取的孩子都会选择来Xi交大。当年和周易一起录取的10个孩子中,有三个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青年班”的班主任是和陈教授,两人都已67岁。对于青年班的教育,吴玉源夫妇深有体会:他们的两个儿子十五六岁,通过高考考上了Xi交大,比现在17岁的“青年班”一年级孩子还要小。他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救。”

主要进行学业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陈负责培养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陈认为,虽然要求学生兴趣广泛,但还是需要一定的规范。要求是每天必须七点半到教室,每晚学习两个小时。“我们每天都检查,用言传身教来培养勤读书的习惯。”